“五星改一星”成鬧劇,豆瓣將靠什麼樹立公正的口碑標準?

豆瓣的“公正”,因為《流浪地球》正在動搖。

作者|Tennyson

豆瓣的“公正”,因為《流浪地球》正在動搖。

在流浪地球結束了春節檔的衝刺,以第一名贏得票房冠軍後,受眾的關注點開始轉移到評價上來。而豆瓣在這次輿論的碰撞中首當其衝。

自上映以來,《流浪地球》的評分一直出現下降趨勢,從原本的8.5分降至7.9分,引起了輿論熱議,立刻傳出《流浪地球》的一星差評遠高於同類影片,進而引發“大量五星變一星”的傳言,更有豆瓣影評人收錢給差評的情況,流傳中的價格也逐漸水漲船高。

“五星改一星”成闹剧,豆瓣将靠什么树立公正的口碑标准?

其實豆瓣評分公正與否的爭議早已有之,只不過此前這類爭議一直在電視劇等其他版塊發酵,豆瓣也很少給予回應,而這次,戰火燒到了電影領域,從安卓APP市場,到知乎微博各個大型網站,再到豆瓣內部引發的爭議,狼煙四起。

豆瓣這回,是真的“急了”。

豆瓣“死不悔改”的評價體系

在這場罵戰當中,令戰火最終擴大化的是豆瓣的短評區。如果說《流浪地球》的豆瓣一星評分,遠遠高於同類型影片的數量之爭,還只是在數據上面做文章,無法言之鑿鑿地敲定豆瓣的評分體系,確實有問題。那麼傳言中的“只需一千元,五星好評變成一星”,才是真正讓群情激奮的“實錘”。

“五星改一星”成闹剧,豆瓣将靠什么树立公正的口碑标准?

豆瓣短評的設計確實有有缺陷:出於激勵豆瓣用戶多留下評論的出發點,豆瓣短評只能點“有用”,不能點“沒用”。

如果用戶想進一步討論,請移步討論區和長評區,贊同、否定、回覆,儘可大戰群雄。

豆瓣對短評的定位沒有官方定論,但字數的限制,顯然不可能引發理智的長篇討論。那麼它的最大作用就是:供那些從影院出來的群眾們直接宣洩情緒。

這一點就註定了短評這種模式不可能理智,一旦遇上口碑稍有分歧的大熱影片,五星和一星,肯定會收穫最多的贊:我看五星不順眼,我就要找一條罵人罵得最狠的評論來點贊。

讓那些越發情緒化的評論被點“有用”,會引發更多的情緒堆積。此前,觀察豆瓣院線電影的短評區可以發現,那些越早發佈的短評,通常會收穫更多的“有用”。今年在《流浪地球》影片上映期間出現的“五星好評修改成一星”,就是抓住了短評區的情緒脈門。

豆瓣未必不心知肚明評論區的作用,在事件爆發後,豆瓣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彌補短評區的漏洞。豆瓣電影的工程師12日下午就統計了高贊評論,將結果公佈:

“五星改一星”成闹剧,豆瓣将靠什么树立公正的口碑标准?

《流浪地球》的前五百個高贊評論裡,只有4位用戶修改了評論,2人由三星改為一星,1人由一星修改為三星,1人由2星修改為五星,同時也表示正在優化產品功能,修改評分之後,之前的“有用”會被清零,也就是說,騙贊這種行為,已經被彌補了。

然而,在這次網絡的互相攻擊當中,有不少人都提出意見,有人認為豆瓣應該設立更高的評論門檻,只有證明自己買過電影票的觀眾才有權評論,也有不少人認為,豆瓣應該跟淘票票和貓眼等票務平臺合作。

但對豆瓣來說,修改產品BUG很容易,但變身票務平臺這一點,很抱歉,不可能。

豆瓣近幾年對院線電影的引導有一些細微的動作:比如,當影片在院線上映之時,左上角會有購票的鏈接,會直接跳轉到貓眼電影;而在影片離開院線登陸視頻平臺時,豆瓣又會顯示在哪些網站上可以看到正版。

但豆瓣和淘票票、貓眼的不同之處在於,院線電影絕對不是豆瓣最重要的一部分,和海外IMDB的定位一樣,豆瓣也是互聯網電影資料庫,只不過更偏重於中國用戶的口味。

豆瓣對於自己資料回顧的重視,在許多細節上可見一斑:

比如豆瓣最出名的TOP 250電影榜單,這是一個多年來不斷浮動的榜單。但據豆瓣的統計數據表示,自2015年以後,只有19部新電影進入了這個榜單。

其中國產影片只有《二十二》一部。

“五星改一星”成闹剧,豆瓣将靠什么树立公正的口碑标准?

豆瓣對於《我不是藥神》未入選的解釋

又比如豆瓣影視掛在首頁上的豆瓣2018年度榜單。作為一個“年終盤點”欄目,能在貓眼和淘票票等票務軟件上看到的電影,大概只能在“2018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和“2018最受關注的院線電影”這兩欄中找到。但除此之外,豆瓣還提供了2018評分最高的外語電影、非院線電影、華語獨立佳作、冷門佳片、上映10週年、20週年乃至更長的影片。

有趣的是,在這個榜單裡上榜的《2001太空漫遊》,作為知名的科幻電影,在豆瓣的短評區裡,收穫了25%的差評。排名第一的“差評”被點了2542個“有用”,在短評區的數量裡排行第二。

對於豆瓣的用戶來說,這是一種自由:即便是所謂的影史經典,我也可以給一個差評;

“五星改一星”成闹剧,豆瓣将靠什么树立公正的口碑标准?

同時,這也是一種對比維度的擴寬:《2001太空漫遊》的豆瓣評分是8.7分,那麼《星際穿越》又該給多少分?《流浪地球》又該給多少分?

但這不是貓眼、淘票票等售票平臺的受眾需要考慮的問題:當春節檔期只有8部影片之時,一旦《流浪地球》一枝獨秀,那麼受眾就會毫不猶豫地在平臺上給出一個五星好評。對比之下,豆瓣的用戶的五星好評,可以說是吝嗇得多。可能猶豫了好一會兒,還是給出了一個不疼不癢的三星。

對於票務平臺來說,當時當下正在播出的院線電影,是需要並僅需要關注的對象。但對豆瓣來說,向院線看齊,無異於割掉了自己與其他評判體系有所區分的唯一不同之處。

豆瓣用戶,是大V還是普通人?

近些年來豆瓣的評分體系每每遭遇質疑,被“碰瓷”的次數也逐漸增多,大眾也總忍不住問:為什麼又是豆瓣?

這個問題大可用豆瓣創始人阿北自己的話來回復,他對豆瓣電影評分的主旨和原則的解釋是“盡力還原普通觀影大眾對一部電影的平均看法”。並且高調宣稱:豆瓣評分,從來不是專家、影視從業人員或者資深人士對電影的看法。

“倔強”的阿北還說了,十年內豆瓣沒變過,未來十年也不想變。

但豆瓣的定位夠不夠大眾?至少在許多人心目中是不夠的。

“五星改一星”成闹剧,豆瓣将靠什么树立公正的口碑标准?

僅以《流浪地球》為例,在貓眼上為流浪地球打分的人數有122萬人,但在豆瓣上只有72萬人,這是有不少水軍衝擊下的結果,去年的《紅海行動》觀影人數有60萬,《戰狼2》的評價人數也在60萬,《我不是藥神》的評價人數則高出一個層級:100萬。

貓眼和豆瓣的評分差異並不在此,除了豆瓣,其他平臺的受眾都比較吝嗇於給一部電影給低分,在如貓眼平臺上,5分的影片,就可競爭整個平臺最低分。

但豆瓣用戶則介乎專業與非專業之間:

一邊是在《流浪地球》引發的輿論戰中,那些為《流浪地球》打了差評的用戶,好像才是應該為豆瓣的“不公正”分數負責的人。大量網友衝入戰場,手動發出大量“請影評人刷分寫惡評”的截圖,有圖有真相,此次真正將“五星好評變一星”的用戶也被點出大名。

而另一邊,豆瓣從來沒有真正製造出過大V,豆瓣的大V們,大多是在其他平臺早已赫赫有名,在豆瓣才能發現他們的身影。而更多的以自我口味,為《流浪地球》打差評的豆瓣用戶,則感到十分的莫名其妙:為什麼給其他影片打差評就可以,唯有給《流浪地球》打差評不可以。

這一表象展現了豆瓣兼容媒體和社群兩重身份的複雜:像爛番茄等專業影評網站,有專家評審團和大眾評審團。

“五星改一星”成闹剧,豆瓣将靠什么树立公正的口碑标准?

專家評審團選擇亮出自己的媒體身份:好評或差評,有據可查,普通觀眾不認同,則可以指名道姓地表達自己的抗議。

而“爆米花”這樣的大眾評審團選擇用腳投票:數量佔優,代表民意,只要數量足夠,爆米花和新鮮度的倒掛,也可以表示大眾對專家的態度:我並不認同專家的看法。

而平臺在大眾和專家的意見分野中,獨善其身,即便受到“只看數字”“過於片面”的攻擊,也大可以獨善其身。貓眼的評分,以其絕對堅實的數字基礎,也可以在輿論層面上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當大量的受眾殺入豆瓣,發現豆瓣的“大眾”似乎跟他們的口味並不匹配,又缺少精英人物,供“大眾”表達對評價體系的不滿之時,兩種不同的“大眾”彼此之間不能理解,就產生了格外有趣的現象。

豆瓣用戶據守於豆瓣平臺,在豆瓣平臺上為自己的APP打五星;

其他用戶則無力在豆瓣上有所作為,轉戰其他平臺。由於微博缺少簡單粗暴的打分平臺,他們最終選擇了手機市場,以一星刷屏。

“五星改一星”成闹剧,豆瓣将靠什么树立公正的口碑标准?

即便這背後有多少水軍在推波助瀾,也有大部分普通用戶被捲入其中。而豆瓣,則無法像其他平臺那樣獨善其身,卻恰好夾雜在兩批“大眾”之間,成為炮火集群之地。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對於一部影片,永遠沒有人可以真正的代表“大眾”。事實證明:阿北所設想的,在豆瓣裡,專業評論者和普通人有著一樣的權利,都只能代表自己喜好,終究是一個太過理想化的想法。

讓不同審美和評價標準的用戶,通過“大眾”這一身份進行共同表達,最後只能展現出不同價值觀互相割裂的後果,引發新一輪的衝突。

電影市場在逐漸擴大,電影受眾也再不可能達成完全一致的評價。未來的豆瓣既其他影評網站,對自身的定位,究竟是文藝、精英、審美標杆,還是大眾、平等、普世價值觀?

無論是什麼,在當下的市場上,任何一個藝術創作的標準,都到了揭開“大眾”面紗,亮明自己身份的時刻。

來自導演幫

-END-

“五星改一星”成闹剧,豆瓣将靠什么树立公正的口碑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