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上座率大幅下滑,出品方、院線公司“互拆臺”

中泰證券研報認為,娛樂形式的多樣化+高票價的抑制+渠道下沉的逐漸飽和導致票房增速與銀幕增速的不匹配,上座率大幅下降,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將進一步承壓。

春节档上座率大幅下滑,出品方、院线公司“互拆台”

電影春節檔落下帷幕,“平淡”成為關鍵詞,微增票房總量背後,觀影人次及上座率均大幅下滑。

2月11日,國家電影局發佈數據,今年除夕至大年初六7天長假期間,全國電影票房為58.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藝恩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檔觀影人次為1.3 億,同比下滑10.5%,較2018春節檔減少1500萬人次,平均票價為44.8元,同比大幅增長12.8%,場均人次為45人,同比下滑27.4%,上座率為35.5%,同比下滑25.1%。(在藝恩前述統計口徑中,總票房為58.23億元)

上座率大幅下滑另一面,是類型片獲突破,分化顯著。2月12日,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票房已突破25億元,《瘋狂外星人》、《飛馳人生》票房分別達到16.23億及11.78億,低排片量的《熊出沒·原始時代》逆襲拿下5.32億票房,成龍領銜的《神探蒲松齡》爆冷只獲得1.35億票房,獲阿里影業支持的《小豬佩奇過大年》,票房為1.17億。

觀影人次顯著減少的春節檔,意味著什麼?2月12日,有院線上市公司中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觀眾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短短7天假期內都去看電影,他認為,由於時間容量有限,春節檔將會進入緩增長乃至退步區間。“像《神探蒲松齡》,成龍的戲票房這麼低,且開始排片還不錯,證明春節檔已經白熱化,不一定是個特別好檔期。”

國信證券傳媒首席分析師張衡部分同意此觀點,他表示,除了時間的限制,影片質量依舊有提高空間。“更多的爆款還是有空間,離天花板距離仍存。”

出品公司有著不同看法。在2月11日的專訪中,樂創文娛董事長張昭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影院運營有極大提升空間。“《熊出沒·原始時代》這麼低的排片拿下高票房,證明排片本身有問題,此外,在營銷上及影片選擇上,影院都還有提升空間。”

差異顯著

《流浪地球》爆紅,引發了資本市場矚目。多家上市公司紛紛公告,收益從百萬級別到億元不等。“投《流浪地球》是個偶然,我們也想著擴寬視野,此前的選片邏輯,好像不夠用了,《流浪地球》溢價很高。”有上市公司人士稱。

另一個意料之外,在於《熊出沒·原始時代》。該部電影在2月5日排片僅有4.4%,憑藉高上座率拿到7352.7萬票房,電影上映第二天攬獲了8295.7萬票房,打破國產動畫電影單日票房紀錄。“我們選擇精細化營銷,有自己的節奏,在排片上,沒有太多投入。”張昭說。樂創文娛為《熊出沒·原始時代》出品方。

其他影片就沒這麼幸運了。市場矚目的周星馳作品《新喜劇之王》上座率一路走低,僅獲得5.57億票房,《神探蒲松齡》、《小豬佩奇過大年》均低於預期。節前,市場對2019年“春節檔八大金剛”抱以極高期待。其中,包括《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新喜劇之王》、《神探蒲松齡》等多部喜劇題材影片,聚集了包括周星馳、成龍、甯浩、黃渤、王寶強、沈騰等最頂級喜劇明星陣容,可謂史上最高規格。

平淡數據背後,有著多重原因。首當其衝的,是票價顯著上浮。據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統計,今年春節檔平均電影票價達到44.7元,較同期上漲幅度達到12.4%。如果和2018全年水平相比,今年春節檔的平均票價和服務費分別高出了26.4%和21.1%。

“上浮的票價撞上低迷的經濟,結果是消費降級,全民湧向頭部影片。”前述院線公司中層說。藝恩數據顯示,春節檔中,大地與萬達觀影人次下滑最為明顯,分別為-21.9%和-19.3%,與之對應大地和萬達的平均票價增幅也最大,分別為14.4%和22.9%。

另一頭,高票價多大程度上影響了票房,業內普遍認為有限。“高票價下依然有人去看,證明供需關係是穩定的,這個不是特別重要原因。”張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盜版亦成關注焦點。今年湧現出大規模盜版問題,上映後不過三日便有賣家開始在交易平臺出售包括《流浪地球》在內的春節檔盜版電影資源,其中票房排名靠前的幾部熱門電影盜版情況尤為嚴重。《流浪地球》製片人龔格爾公開表示,全部春節檔影片盜版資源在線觀看次數,保守估計也超過2000萬次。

但對於盜版實際影響,業內看淡。“盜版年年有,波動性很小。”多位電影公司人士如此表示。

此外,春節檔時間容量天花板臨近,成為重要誘因。“春節檔已經過熱了,僅有的7天假期,不可能天天看電影,加上電影項目儲備放緩,以後春節檔乃至票房總量,都有退步可能。”前述院線公司中層道。

張昭也表示,春節檔時間有限,像《熊出沒·原始時代》就有著較長期的營銷節奏,將推出方言版等。

事實上,在爭奪觀眾時間上,電影確實面臨著強勁對手。百度的搜索指數顯示, 去年同期《紅海行動》的話題量和搜索量大幅高於《流浪地球》,影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搜索量更是大大超越去年同期上線的《談判官》。中泰證券研報認為,娛樂形式的多樣化+高票價的抑制+渠道下沉的逐漸飽和導致票房增速與銀幕增速的不匹配,上座率大幅下降,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將進一步承壓。

誰的影院?

張昭並不諱言,影院運營有極大提升空間,甚至制約了國內票房水平。

他以《岡仁波齊》舉例,以幾百萬投資額,拿到1個多億票房,但排片空間,才百分之零點幾。“還是一個增量市場,增量主要還來自於現有空間的運營效率的提高。”

張昭還認為,區域化發行,創造新的體驗等,都是影院增量空間。“每個電影院應該放不同的電影,因為用戶不同,運營效率不同,要注重對周邊觀眾的吸引。(如果)你都交給票務平臺,還有啥?電影院就是零售業,零售業核心是場景,怎麼基於周邊,基於地理位置,提供更好的服務,才是方向。”

有趣的是,影院方卻傾向於把責任推給出品方。此前有院線公司高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院線最大問題在於缺乏優質影片,稱“國內影片發展速度遠遠低於渠道”。

對此,張昭回應稱,國內影片進步很快,問題在於,“營銷的進步趕不上內容的進步”。“過去片方說是一回事,片子是一回事,大家也就過去了,現在是一天,一個小時,觀眾就反應過來,反應過來肯定是惡評。所以,營銷本身都是內容。”

張昭還認為,部分影院相對差的硬件、軟件水平,也影響了觀眾對於影片的觀感。“很多評價其實是在說影院服務水平,我們也很無奈。”

對於張昭的看法,前述院線中層解釋了原委。他表示,從排片上,確實會多照顧參投影片,但這不構成決定性因素。“目前影院本身經濟效益有限,盈利微薄,更多是起到渠道作用,所以會傾向於自己投的片子,但實際作用有限。因為到了後期,肯定會依據市場規則,影院經理也有業績壓力,像《無名之輩》後期逆襲就是案例,且操控排片越來越困難。”

對於區域化發行等,前述院線中層稱,影院本身不具備發行團隊,存在體制性因素,但他坦承,目前影院確實存在“看片吃飯”的局面。

實際上,這確實是一個巨頭競速年代。隨著萬達電影、文投控股、阿里影業之間的深入合作,全產業鏈巨頭頻出,掌握電影院的巨頭,是否將對其它電影公司造成擠壓?

對此,張衡顯得樂觀。“影投集中度並不高,左右不了市場。”藝恩數據顯示,在今年春節檔,TOP5 影投集中度和觀影人次雙雙下降。票房TOP5 影投分別為萬達(同比下降0.8%)、大地(同比下降10.6%)、橫店(同比下降2.1%)、金逸(同比增長5.6%)以及中影(同比下降1.2%),票房集中度為26.9%,較2018年春節檔下滑1.3個百分點,觀影人次同比下滑18%。

來自21世紀經濟報道

-END-

春节档上座率大幅下滑,出品方、院线公司“互拆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