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永遠都是相互的

詩經《國風·衛·木瓜》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送我木瓜,我回贈你美玉。不僅是答謝你,更是彼此珍重,永遠交好。

這就是我們祖輩傳下來的“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遵循了心理學的一個觀點:

即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具有“互酬性”——你對我怎麼樣,我也對你怎麼樣。


這個“酬”不僅包括物質方面,也包括情感等方面。

人與人之間的互酬水平越高,人際關係就越穩定密切。


來而不往,非禮也


《禮記·曲禮上》裡有句話:“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孔子對此十分認同。

一次, 孔子的弟子子路外出辦事,路上看到一個小孩掉進湍急的水裡,子路立刻跳下水,將孩子救了上來。

孩子的父親感激涕零,為了報答子路對孩子的救命之恩,他把家裡的一頭牛送給了子路,子路收下了這頭牛。

事後,子路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孔子,孔子稱讚他做得對,原因是子路救人是大善舉,理應得到回報,子路這樣做之後,會鼓勵更多的人來做好事。

果然如孔子所言,百姓們紛紛效仿子路,在他人需要幫助時,積極伸出援手,而被助之人也懂得回報對方。

一時間,魯國的民風都得到了改善。

這個故事,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孔子的遠見卓識,他清楚地認識到:

當一個人的善舉得到認可和回報時,不僅讓行善之人獲得了應有的尊重和酬報,也讓被助之人學會了感激和報恩。


這樣一來,人們會更樂意行善,整個社會也變得更加和諧和溫暖。

受人恩惠,予以回報,這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做人的道義。


你有來,我有去


我有位親戚,高中畢業後就在老家務農,最近他住在我家,讓我幫他在城市裡找份工作。

沒有高學歷和工作經驗的他,找份合適的工作並不容易,費了一番功夫,我幫他介紹到朋友的公司裡擔任保安。

第一天上班,他在門衛室裡睡著了,隨後幾天,經常遲到早退,朋友只好將他解僱了。

後來我又給親戚推薦了幾份工作,都是高不成低不就,沒有一個讓他滿意的。

工作沒著落,親戚無所事事,索性窩在家裡看電視。這種情況持續了半個月之後,我果斷要求他搬走。

親戚很生氣,怪我趕他走,怒氣衝衝地離開了。

開始,我想和他解釋,後來,我覺得沒必要了。

他在乎的只是我提供的免費食宿,還要幫他找份錢多事少的好工作。

對於這種人,蔡康永在《奇葩說》裡有句話說得好:

“親戚是我們不能選擇的,難道他們就可以無緣無故自帶光環、不把自己當外人了嗎?”


對此,我一萬個贊同。

有些親戚總是說,我們是“親戚”,你幫我是應該的。他把這一切都當成了理所應當,無論對方付出什麼,在他心中都認為是正常的。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親戚是把鋸,你有來,我有去。”

總有人,以親戚之名,行利已之事,只做到了“來”,卻忘記了“去”。

和這位親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紅樓夢》裡的劉姥姥。

一年冬天,劉姥姥飢寒交迫,便到遠房親戚賈府上借點錢渡過難關。

日子好過之後,她帶來了兩大口袋的棗兒,倭瓜和野菜送到賈府,她說,這些東西帶給吃慣了山珍海味的姑娘太太們嚐個鮮。

這不僅是一個鄉村老嫗最樸實的心意,更是她對賈府曾經的相助,真誠地表達感激。

後來賈府衰敗了,劉姥姥又義無反顧地站出來幫助落難的賈府千金。

一個人只有付出,或者只有索取,都不能和他人建立長久融洽的人際關係。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學生時代,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同桌總是借你的筆,每次你都借了。有一次,你問他借橡皮卻被拒絕了。

友誼止於一塊橡皮。職場中,也有類似的故事。

同事雪莉休完婚假回公司後,就和另一個同事梅斷絕來往了。

起因是婚禮份子錢。

五年前梅結婚,雪莉送了五百元的份子錢,但雪莉結婚時,梅的紅包只有兩百塊。

份子錢,最講究對等,回禮時,甚至還要多一點。

同事梅非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在本該對等的份子錢上大打折扣,難怪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職場中的人際關係,更應該恪守“禮尚往來”。

不佔同事的便宜,把人情賬算清楚,做個職場中的“明白人”,唯有如此,同事之間才能合作愉快、相處融洽。

2017年2月3日,馬雲用2000萬美金回報當年200澳元的新聞,讓人津津樂道。

早在八十年代,澳大利亞的Ken Morley來華,住在杭州,期間認識了16 歲的馬雲。

Ken沒有上過大學,但對馬雲要上大學的想法非常支持。Ken經常和馬雲談起紐卡斯爾大學,鼓勵馬雲奮鬥。

兩人平時主要依靠書信交流,每次馬雲寫的英文信,都會得到Ken的修改,細緻到修改他的每個單詞和語法。

每隔半年,Ken會給馬雲郵寄一張支票,兩年時間內,他給馬雲一共寄出了兩百多澳元。

幾十年過去了,雖然Ken Morley已經去世,但馬雲一直將Ken視作為他開啟世界之窗的導師。

2017年馬雲來到Ken的故鄉澳大利亞紐卡斯爾,用自己和Ken的姓氏命名“MaMorley”獎學金,出資2000萬美金,以此回報Ken當年的知遇之恩,並用這筆獎學金去幫助更多的人。

馬雲的這份知恩圖報,應該是“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最好詮釋了。


人際關係的最佳模式就是,既不過度索取,也不過分獨立,而是相互欠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真正幸福的人,是那些既懂得獨立又適度依賴他人的人。

通過你來我往,禮尚往來,讓彼此知道“我記得你、我在乎你、我需要你”。

只有擁有好的人際關係,我們才能從中獲得幸福和快樂。

曹雪芹在《紅樓夢》裡寫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做人,唯有通達人情世故,才能溫暖地行走在人世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