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

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也有說是7次),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長大後,寒山的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

一個偶然的機會,寒山終於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裡頓時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鹹、澀,唯獨沒有一絲甜味。他左右為難,怎麼辦呢?經過幾天幾夜痛苦思考,寒山終於想通了,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為這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一天,他忍不住心頭的思念,便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拆開一看,原來是寒山勸他及早與姑娘結婚成家,並衷心祝福他倆美滿幸福。拾得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難受,深感對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後,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

時值夏天,在前往蘇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裡盛開著一片紅豔豔的美麗絕頂的荷花,便一掃多日來心中的煩悶,頓覺心曠神怡,就順手採摘了一支帶在身邊,以圖吉利。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經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拾得終於在蘇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豔芬芳,光彩奪目。寒山見拾得到來,心裡高興極了,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倆人會心地相視而笑。

過去蘇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圖畫掛軸,以及江南許多地方春節時貼在大門上的門神,內容都是兩個人,一個手捧竹篦盒,一個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愛的模樣,據說也源於這個美好的傳說。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民間還傳說,“和合二仙”為了點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來到人間的,甚至寺名也由於“和合”在此喜相逢併成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於“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張繼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廣為流傳,所以儘管後來在宋朝時,曾將寺名重新改為“普明禪院”,但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寒山寺”。

從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慘遭洗劫,但事後總能復建,足見寒山寺在歷代人們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現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傳說拾得後來還遠渡重洋,來到“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傳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兩人的問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廣: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後,你且看他!”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寺殿宇大多為清代建築,主要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碑廊、楓江樓、霜鍾閣等。寒山寺的建築佈局沒有嚴格的中軸線。寒山寺山門前面的石拱圈古橋是江村橋,橋堍與山門之間的那堵“黃牆”稱照壁,山門兩旁兩棵古樟。

黃牆內古典樓閣飛簷翹角,右為楓江樓,左為霜鐘樓,都源於楓橋夜泊詩。佛龕背後一尊威風凜凜的將軍像,面朝裡,對著大雄寶殿,手拿金剛杵,也叫降魔杵,那是韋馱菩薩,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將之首。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寺的主庭園左側的花壇兩面鑲嵌長條石刻兩塊,一為明代崇禎年間刻的"寒拾遺蹤";另一刻清末江蘇巡撫程德全寫的"妙利宗風"。出大雄寶殿,左通普明寶塔和方丈室,右達聞名遐邇的聽"夜半鐘聲"的鐘樓,正前方的兩層屋宇是藏經樓。遠望屋頂,可見唐僧、孫悟空等西天取經塑像群。藏經樓樓上秘藏珍貴佛經,樓下叫寒拾殿,寒拾殿後牆的背面立一巨碑,刻著千手千眼觀音、韋馱菩薩和關公等人物。

寒山寺佛像雕塑別具一格,碑刻藝術天下聞名,碑廊陳列著歷代名人岳飛、唐伯虎、董其昌、康有為等人的詩碑,其中當推晚清俞樾書張繼詩碑最為著名。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最後,讓我們重溫一遍唐代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這首羈旅詩—《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_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