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來了,經典小楷字帖《靈飛經》技法分析

記《靈飛經》四十三行本

《靈飛六甲經》是一卷道教的經,在明代晚期,發現一卷唐代開元年間精寫本,它的字跡風格和磚塔銘一派非常相近,但毫鋒墨彩卻遠非石刻所能媲美。當時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題跋。海寧陳氏刻 《渤海藏真》叢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兩家似有抵押手續。後來董氏又贖歸轉賣,鬧了許多往返糾紛。《渤海》摹刻全卷時,脫落了十二行,董氏贖回時,陳氏扣留了四十三行。從這種抽頁扣留的情況看,脫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時被董氏扣留的,後來又合又分,現在只存陳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餘部分已不知存佚了。

福利來了,經典小楷字帖《靈飛經》技法分析

《靈飛》本身的書法,在唐人寫經中,允推精品,試用敦煌所出那麼多的唐人寫經來比,夠得上《靈飛》那樣精美的,也並不太多。在清代科舉考試的標準,書法的優劣,幾乎與文章的優劣並重,所以它又成了文人士子學習小楷的極好範本。於是《渤海》初拓遂成稀有珍品。原石又因捶拓漸多,不斷泐損,隨著出現了種種翻刻本。《磁蕙堂帖》翻刻的筆畫光滑,又偽加趙孟煩跋,在清代中期曾成為翻本的首領,事實卻是翻本中的劣品,和《渤海》的原貌相離更遠。

嘉慶中嘉善謝恭銘得到陳氏抽扣的四十三行,刻入《望雲樓帖》,刻法比《渤海》不同。不但注意筆畫起落處的頓挫,且比《渤海》本略肥。凡是看過敦煌寫經的人都容易感覺《望雲》可能比較一逼真,而《渤海》可能有所目失真。

這四十三行在清代後期歸了常熟翁氏,從影印文恭公同和的《瓶廬叢稿》所記中,得知在翁家已歷三代。文恭的玄孫萬戈先生,前幾年來北京,歡然互敘世代交誼處,我第一詢問的即是這四十三行,萬戈兄慨然以攝影本見贈,還親自抄錄了陳氏累代的題語和文恭的若干條跋記。廬山真面入目以後,才真正看出唐人的筆法墨法,始知無論《渤海》、《望雲》都一樣走了樣.尤其墨彩飛動的特點,更遠遠不是石刻拓本所能表現萬一的。這次萬戈先生把它交給《藝苑掇英》,發表,使這四十三行《靈飛》,真面目與世相見,實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

我所說的重大意義,不僅只是廣大書法愛好者得見著名的唐人真跡這一方面,更有意義的是翁萬戈先生除拿出《靈飛》外,還把家中世藏珍品,加上自己歷年收集的,一同印出與海內外同好共賞,豈不堪稱一件無私的盛舉:

從《靈飛》的書法論,它那秀美中有古趣的風格,舒展中有團聚的結體,平易中有變化的用筆,都已把唐人書法的特色表達無餘。此外對學書者有更重要的啟示兩端:

一是明白了任何精工的石刻,也難把墨跡中最重要的活氣顯示出來,這可譬如看樂譜上排列的音符,即使是記得再細的,把主旋律外的各個裝飾音都寫上去的,也不如聽一次演奏。這不但《靈飛》墨跡與刻本有別,一切石刻都與原寫墨跡有別。看了《靈飛》墨跡,可以一豁然心胸。這項啟示的價值, 又豈止在欣賞《靈飛》一帖為然?它有助於學書者臨習一切石刻時,懂得石刻與墨跡的關係是怎樣的。不致再把死板刀痕,看成毛錐所寫的完全效果。

二是自從《靈飛》刻石行世後,對於清初許多書家,都起著極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清朝一朝。直到包世臣出,奮力提倡北碑,唐碑派和《靈飛》的勢力相對的有所減弱,但在科舉廢止之前,考卷的領域中,這種影響還沒有全被北碑所取代。這裡要附加校正說明的:清代館閣卷折吸取《靈飛》刻本的一個側面,並不減弱《靈飛》在書法真諦上的地位。到今天真跡出現更可一洗把《靈飛》與館閣卷折齊觀的誤解。

清代中期陸續有少量的唐人寫經墨跡出現,書家對這種墨跡的重視,也逐漸加強。例如王文治得律藏經,屢次談到印證其筆法。成親王、吳榮光也屢次題跋讚賞一個分了許多段的《善見律》卷。這些寫經墨跡,也曾被摹刻在幾種叢帖中。但它們的聲威,都不及靈飛的顯赫。原因何在,當然《渤海》】傳播的既久且廣是一個因素,而仔細對校那幾種寫經,它們的風采變化,確有遜於《靈飛》處。即在今天,拿敦煌所出、日本平安朝所遺的寫本來與《靈飛》比較,《靈飛》仍然可以敢當那一比,而不輕易出現遜色。那麼這四十三行經得起多方比較的傑出藝術品,在今天印出,我都替那位無名英雄的書手,感覺自豪:

世間事物沒有十分完美無缺的,看這四十三行,總不免有不見全文的遺憾。但從另一角度看《渤海》也不是真正全文,它既無前提,也不知它首行之前還有無文字,中問又少了十二行,也是較少被人注意的。如從“償鼎一臠”的精神來看這四十三行,字字真實不虛,沒有一絲刀痕石泐,實遠勝於刻拓而出的千行萬字。而《渤海》所缺的十二行,即是這四十三行的最後十二行,拿它與《渤海》全本合觀,才是賞鑑中的一件快事。

至於什麼鍾紹京書等等臆測之論,實是自古鑑賞家的一項通病,無款的書畫,常要給它派一個作者,有的在卷外題簽或在卷後跋中指定,這還不傷原跡;有的即在卷內添加偽款,破壞文物,莫此為甚。《靈飛》從元人袁桷指為鍾紹京後,明、清相承,有此一說。至今若干唐人真跡已為世人共見,那此一推測已無辯駁,而古人所見不多,有所揣度,也就不足為奇了。、清相承,有此一說。至今若干唐人真跡已為世人共見,那此一推測已無辯駁,而古人所見不多,有所揣度,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關評論:

《靈飛經》全名為《靈飛六甲經》,是一部道教經卷。在明代晚期,一部唐朝開元二十六年的手寫經卷被發現,明朝時流入董其昌之手。就是這部經卷,筆法雋美,結構嚴謹,風格古雅,使清朝數百年的文人墨客、學生士子心追手摹,影響了滿清整整一個朝代。

這部經卷流傳有序,在翁同和的《瓶廬叢稿》中記載了《靈飛經》原帖已在翁家逾三代。儘管原帖尚存人世,能一睹原帖面貌者,千年來可謂寥寥無幾,人們只是從《磁蕙堂帖》和《渤海藏真》叢帖的翻刻中得窺一豹。明清時由於影印技術尚未出現或未成熟,人們用刻石的方法把《靈飛經》鐫刻在石版上,《靈飛經》的翻刻拓本廣泛傳播,供人們欣賞和學習。由於四十三行的真跡為私人所藏,從沒影印和出版過,人們所能見到的是石刻拓本,久而久之人們忘記了原帖的存在,更無法知道原帖的墨韻和神采,今人有幸,通過影印和出版物,可以得窺密藏。

上個世紀末,翁同和的玄孫翁萬戈先生曾到北京過訪書法大師啟功先生,將翁家世藏珍品的《靈飛經》攝影件相贈,後又將四十三行《靈飛經》真跡發表在《藝苑掇英》上,世人始見廬山真面目。四十三行《靈飛經》原帖的影印出版,是原帖書寫一千二百多年後的第一次昭示GF人,實是書法界一件盛事。

關於《靈飛經》四十三行與整個《靈飛經》全卷的脫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啟功先生在《記〈靈飛經〉四十三行本》一文中是這樣記述的:《靈飛經》“當時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題跋。海寧陳氏刻《渤海藏真》叢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兩家似有抵押手續。後來董家又贖歸轉賣,鬧了許多往返糾紛。《渤海》摹刻全卷時,脫落了十二行,董氏贖回時,陳氏扣留了四十三行。從這種抽頁扣留的情況看,脫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時被董氏扣留的,後來又合又分,現在只存陳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餘部分已不知存佚了。”

世間流傳的《靈飛經》石刻,獨領小楷刻帖幾百年風騷,讓人們驚歎它的刻工精細,更重要的是這部帖的美讓人如醉如痴,當我們今天通過攝影印刷看到它的本來面目時,我們發現無論是《渤海》還是《磁蕙》,與原帖相比,都走了樣兒。這部經卷的神韻墨彩是石刻所無法表達的,也就是說,石刻無論怎麼精細,都無法再現墨跡的神采,斧鑿與毛錐的區別顯而易見。自從清代包世臣極力提倡北碑,人們對於碑帖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然而,碑與帖本來是一對孿生兄弟,由於工具的不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不同而已。

福利來了,經典小楷字帖《靈飛經》技法分析

福利來了,經典小楷字帖《靈飛經》技法分析

福利來了,經典小楷字帖《靈飛經》技法分析

福利來了,經典小楷字帖《靈飛經》技法分析

福利來了,經典小楷字帖《靈飛經》技法分析

福利來了,經典小楷字帖《靈飛經》技法分析

福利來了,經典小楷字帖《靈飛經》技法分析

福利來了,經典小楷字帖《靈飛經》技法分析

施興國先生用純尾小楷筆臨寫

靈飛經筆法

筆法是書法最基本的要素,包括執筆、運筆、用筆三方面內容。唐太宗李世民《論筆法》說:“大凡學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又曰: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指實,指實則筋骨均平。次掌虛,掌虛則運用便易”指出了執筆的正確方法及其意義,今人沈尹默先生精研筆法,總結出“擫、壓、鉤、格、抵”的五字執筆法,其要旨在於指實、掌虛、腕平、掌豎。實踐證明“五字執筆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執筆方法,它能保證書寫者在書寫時“管直、心圓” ,所謂管直、心圓指的是筆管和筆心在書寫過程中能隨時保持在同一條直線上,以便毛筆在書寫中能運任無方,八面出鋒,點畫既見力度又靈活多變。因此,對一個初學者來說,我們認為應該掌握好“五字執筆法”,執筆時還有一個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力度與高度的把握。一般而言,執筆太鬆則不穩,過緊則僵硬,總的原則是執穩而能運用靈活。但對於初習小楷者來說,因為點畫細膩,難以控制,執筆可緊一點,等掌握到一定程度時再放鬆些。執筆的高低常視書體大小的不同而變,對臨習《靈飛經》這樣的小揩,執筆以偏低為宜,其目的是為了運用穩健,便於控制。 運筆法從廣義上說要求指、腕、肘、臂、腰乃至腳及全身的協調,即古人所謂的全身力到,這一點在寫榜書時體現得最充分。寫小楷,重點注意運腕,個別小局部用指也無妨,再加上坐姿端正就可以了。腕法有枕骯、提腕、懸腕三種,寫小楷用枕腕即可。其方法是把左手手背墊在右手手腕下。當然,從高要求而言,我們還是提倡提腕甚至懸腕,因為這樣寫出來的點畫更生動。運腕的正確方法是:在腕平的前提下,手腕能夠在同一平面上左右擺動,這一動作在寫橫畫時尤為常用,是必須下功夫掌握的。運腕時切忌以小臂為軸心旋轉(這一毛病主要反映在寫撇畫時,寫出的筆畫常飄忽乏力)或者把豎起的手掌放平下壓(這一毛病表現在寫豎畫上,寫出的點畫多怯弱疲軟)造成上述弊病的關鍵是肘、肩僵硬,全身關節不靈活。可見,要真正寫好小楷,同樣要注意全身力到,因此,歷代經驗豐富的書法家們都提倡寫小揩要像寫大楷一樣對待。

一、點畫 點畫用筆是筆法的最終實現和具體反映,故而人們常把筆法歸結為用筆。古人曾說道:學書貴用筆,用筆貴用鋒。確實,一千多年來書家總結出來的用筆方法都是圍繞如何用好鋒而展開的。古人總結的用筆法至多至繁,還時時夾雜一些神秘色彩。下面選取部分重要的用筆法,結合《靈飛經》作一簡明剖析。順便提醒讀者,這部分是該書的中心,建議把這裡選取的範字(作了放大)作為主要臨習對象,以便深入學習《靈飛經》或其它小揩字帖。 點畫指書法中每一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唐代孫過庭在其《書譜》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真”即楷,以點畫作為基本形質,要求每一筆的起、行、收都筆筆到位,乾淨利落。起筆的關鍵是如何發筆,發筆的關鍵是迅速落筆、折鋒、鋪毫,整個過程要一氣呵成,要求是達到把聚攏的筆毫鋪開,萬毫齊力。行筆過程中,一要繼續鋪毫,二要有提按,三要用逆勢,即“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收筆時要求筆筆送到,具體有送到即止和送到後一頓作結或啟動下一筆兩種方法,前者常用於短筆畫的收筆,後者多用於長筆畫的收尾。

二、使轉 使轉即筆畫間的映帶關係,是楷書作品中表情達意的手段,是楷書作品穩中有變的前提。楷書和行草書不同,筆畫間的使轉常表現在筆畫間斷開的地方,即所謂的“筆斷意連”,清代桃配中認為:〔真用盤纖(使轉)於虛,其行也速〕意思是說,楷書的使轉用在看不見的地方,為了前後連貫,使轉處的運行要快。這就要求我們在讀帖時必須深入體味每個點畫間的往來關係,在臨習中把筆勢寫出來《靈飛經》中小部分字,如“為”有行書筆意,容易看出其使轉過程,但大多數字的使轉關係還須讀者細心觀察才能體會得到(如圖)

三、提按 對提按一法,要從兩方面去理解,簡言之,即‘提按二者,可分而不可分’(沈尹默語)所謂‘可分’即一般所說的要寫細一點時就提,寫粗一點就按。如“神”字筆畫粗細懸殊,就是依靠提按的不斷轉換而實現的。但僅僅如此理解提按是浮淺的,我們還要看到雙方‘不可分’的一面。清代劉熙載《書概》指出:書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姑能免墮、飄二病。他不但點明瞭用筆按時須提,按中有提,提時須按,提中有按,這一提按之大義,還指出了提按結合才能避免死板或輕飄的筆病。因此,我們必須細心體味提按“不可分”的道理,把它貫徹到學習書法的整個過程中。可以這麼說,明乎提按,於書法思已過半。《靈飛經》點畫靈動而遒勁,提按自如,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如圖)

四、頓挫 頓挫主要用在筆畫的轉折處,是調整筆鋒過程中的動作。在筆畫轉換行走方向時,通過對筆鋒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轉向,有加刀挫一般,使點畫轉折處既有骨力,又氣脈通暢,好比一個人的關節一樣。頓挫法隸屬於調鋒法,因其重要性,故單獨列出(如圖)

五、調鋒 初學書法者常常因為動輒寫出軟弱扁薄的偏鋒而傷腦筋,束手無策。 其實原因很簡單,是由於他不懂得調鋒所致。調鋒法主要在筆畫行走轉向時使用,如豎彎、橫折等筆畫的轉折處。以橫折為例,我們知道,寫橫畫時,筆向右行,鋒卻朝左。寫接下來的豎畫時,筆向下行,從中鋒這一要求來說,鋒必須完全朝上。這就需要我們在橫豎交接的轉折點調換。調鋒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在寫橫畫的過程中,筆鋒送足,再輕輕一提,使筆鋒挺直,在紙平面上沒有任何方向,再下按寫豎畫,筆鋒在這時通過“朝左→無方向→朝上”的轉換便順利地調整到位了(如圖)。陳簠齋在《習字訣》中所說的“轉折即同另起一筆,不是斷開,只是換法”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常說書法要“八面出鋒”才能變化無窮“八面出鋒”的關鍵是每一次轉換都要把筆鋒調整到沒有任何方向。

六、鋪毫 鋪毫的目的是為了能萬毫齊力,點畫骨肉相稱。能提按頓挫,能調鋒,才能毫鋪紙面而不至裹束僵弱。鋪毫一法,在書寫《靈飛經》之類的小楷時尤其顯得重要。許多人以為小諧筆畫細,僅用筆尖描畫就能奏效。事實上,這樣寫出來的小楷常會乾枯而無血肉,骨氣蕩然無存。正確的寫法應該力求筆鋒著紙的每一根毫芒都能起到作用,逆澀而行,不但較粗的點畫一如“不、子”要這樣,較細的點畫如“券”的前五筆也要豐滿圓潤。(如圖)

七、遲速 唐代歐陽詢說:凡書字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痴見《傳授訣》一般地講,行筆慢的好處是點畫凝重渾厚,缺點是容易寫得痴迷遲鈍;行筆快能使點畫明利爽健,而易帶來的弊病則是輕薄浮滑。因此,單方面地強調“遲”或“速”都是有失偏頗的,應該根據自己的熟練程度,二者結合。正如劉熙載《書概》所云:行筆不論遲速,期於備法,善書者雖速而法備,不善書者雖遲而法遺。是否能完備地表現出各種用筆法則,是衡量行筆遲速是否得當的標準。對初學《靈飛經》的人來說,特別須注意以下三點:一、寧遲毋速。二、切忌以為小楷易寫而匆忙落筆。三、既要隨著熟練程度適當地加快整體書寫速度以求神采,又要時刻注意每一字之內、每一行之間的遲速變比,以求生動。

八、藏鋒 落筆是否該藏鋒?這是已困擾書法界很久的問題了。歷來眾說紛壇,互不用讓。實際上這是一個相當簡單的問題,只要拿歷代留傳下來的大量墨跡作依據即可找出答案。從晉、唐、宋、元、明的名家作品及民間遺墨來看,幾乎沒有哪筆點畫的起筆不是露鋒的,刻工精良的《靈飛經》也證明了這一事實。再看最早提出“藏”的東漢蔡邕的《九勢》:藏頭,因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這句話並無把點畫起筆寫成圓頭圓腦之意,而是說要中鋒行筆。認為要把起筆寫成不露鋒芒的人,一方面是受鐫刻不精見已模糊不清的碑刻的影響,另方面是對蔡邕《九勢》所謂“欲左先右”的錯誤理解所致,“欲左先右”是對筆勢的要求。弄清這個問題對臨習《靈飛經》乃至整個書法學習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小揩點畫細小,每一筆都應直落而下,所追求的應是下筆方向的千變萬化。當然《靈飛經》中不乏像“之”字撇畫起首處看似不露鋒芒的點畫,但若聯繫起來看,它僅是一個轉折處,和橫畫只是形式上的斷開,書寫時仍是一筆貫串的,其道理恰如第四畫捺的起首一樣。(如圖)

九、內擫與外拓 內擫與外拓是兩種效果相反的用筆方法,常常引發出完全不同的結體特徵。如歐陽詢書法用筆以內擫為主,故神采外曜,精神挺拔;顏真卿書法用筆以外拓為主,故元氣內斂。一般而言,內擫用筆易得骨,結字體勢外射;外拓用筆易得筋,字勢內收。在書法史上,用筆純內擫或純外拓的書家極少,大部分都是二者結合,或以內擫為主,外拓為輔,或反之。《靈飛經》用筆亦不外乎此,通覽全帖,則內擫居多,如“潔”字右上角橫折鉤之豎畫;外拓輔之,如“通”字‘用’的左右一豎。

筆法是書法最基本的要素,包括執筆、運筆、用筆三方面內容。唐太宗李世民《論筆法》說:“大凡學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又曰: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指實,指實則筋骨均平。次掌虛,掌虛則運用便易”指出了執筆的正確方法及其意義,今人沈尹默先生精研筆法,總結出“擫、壓、鉤、格、抵”的五字執筆法,其要旨在於指實、掌虛、腕平、掌豎。實踐證明“五字執筆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執筆方法,它能保證書寫者在書寫時“管直、心圓” ,所謂管直、心圓指的是筆管和筆心在書寫過程中能隨時保持在同一條直線上,以便毛筆在書寫中能運任無方,八面出鋒,點畫既見力度又靈活多變。因此,對一個初學者來說,我們認為應該掌握好“五字執筆法”,執筆時還有一個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力度與高度的把握。一般而言,執筆太鬆則不穩,過緊則僵硬,總的原則是執穩而能運用靈活。但對於初習小楷者來說,因為點畫細膩,難以控制,執筆可緊一點,等掌握到一定程度時再放鬆些。執筆的高低常視書體大小的不同而變,對臨習《靈飛經》這樣的小揩,執筆以偏低為宜,其目的是為了運用穩健,便於控制。 運筆法從廣義上說要求指、腕、肘、臂、腰乃至腳及全身的協調,即古人所謂的全身力到,這一點在寫榜書時體現得最充分。寫小楷,重點注意運腕,個別小局部用指也無妨,再加上坐姿端正就可以了。腕法有枕骯、提腕、懸腕三種,寫小楷用枕腕即可。其方法是把左手手背墊在右手手腕下。當然,從高要求而言,我們還是提倡提腕甚至懸腕,因為這樣寫出來的點畫更生動。運腕的正確方法是:在腕平的前提下,手腕能夠在同一平面上左右擺動,這一動作在寫橫畫時尤為常用,是必須下功夫掌握的。運腕時切忌以小臂為軸心旋轉(這一毛病主要反映在寫撇畫時,寫出的筆畫常飄忽乏力)或者把豎起的手掌放平下壓(這一毛病表現在寫豎畫上,寫出的點畫多怯弱疲軟)造成上述弊病的關鍵是肘、肩僵硬,全身關節不靈活。可見,要真正寫好小楷,同樣要注意全身力到,因此,歷代經驗豐富的書法家們都提倡寫小揩要像寫大楷一樣對待。 一、點畫 點畫用筆是筆法的最終實現和具體反映,故而人們常把筆法歸結為用筆。古人曾說道:學書貴用筆,用筆貴用鋒。確實,一千多年來書家總結出來的用筆方法都是圍繞如何用好鋒而展開的。古人總結的用筆法至多至繁,還時時夾雜一些神秘色彩。下面選取部分重要的用筆法,結合《靈飛經》作一簡明剖析。順便提醒讀者,這部分是該書的中心,建議把這裡選取的範字(作了放大)作為主要臨習對象,以便深入學習《靈飛經》或其它小揩字帖。 點畫指書法中每一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唐代孫過庭在其《書譜》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真”即楷,以點畫作為基本形質,要求每一筆的起、行、收都筆筆到位,乾淨利落。起筆的關鍵是如何發筆,發筆的關鍵是迅速落筆、折鋒、鋪毫,整個過程要一氣呵成,要求是達到把聚攏的筆毫鋪開,萬毫齊力。行筆過程中,一要繼續鋪毫,二要有提按,三要用逆勢,即“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收筆時要求筆筆送到,具體有送到即止和送到後一頓作結或啟動下一筆兩種方法,前者常用於短筆畫的收筆,後者多用於長筆畫的收尾。 二、使轉 使轉即筆畫間的映帶關係,是楷書作品中表情達意的手段,是楷書作品穩中有變的前提。楷書和行草書不同,筆畫間的使轉常表現在筆畫間斷開的地方,即所謂的“筆斷意連”,清代桃配中認為:〔真用盤纖(使轉)於虛,其行也速〕意思是說,楷書的使轉用在看不見的地方,為了前後連貫,使轉處的運行要快。這就要求我們在讀帖時必須深入體味每個點畫間的往來關係,在臨習中把筆勢寫出來《靈飛經》中小部分字,如“為”有行書筆意,容易看出其使轉過程,但大多數字的使轉關係還須讀者細心觀察才能體會得到(如圖) 三、提按 對提按一法,要從兩方面去理解,簡言之,即‘提按二者,可分而不可分’(沈尹默語)所謂‘可分’即一般所說的要寫細一點時就提,寫粗一點就按。如“神”字筆畫粗細懸殊,就是依靠提按的不斷轉換而實現的。但僅僅如此理解提按是浮淺的,我們還要看到雙方‘不可分’的一面。清代劉熙載《書概》指出:書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姑能免墮、飄二病。他不但點明瞭用筆按時須提,按中有提,提時須按,提中有按,這一提按之大義,還指出了提按結合才能避免死板或輕飄的筆病。因此,我們必須細心體味提按“不可分”的道理,把它貫徹到學習書法的整個過程中。可以這麼說,明乎提按,於書法思已過半。《靈飛經》點畫靈動而遒勁,提按自如,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如圖) 四、頓挫 頓挫主要用在筆畫的轉折處,是調整筆鋒過程中的動作。在筆畫轉換行走方向時,通過對筆鋒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轉向,有加刀挫一般,使點畫轉折處既有骨力,又氣脈通暢,好比一個人的關節一樣。頓挫法隸屬於調鋒法,因其重要性,故單獨列出(如圖) 五、調鋒 初學書法者常常因為動輒寫出軟弱扁薄的偏鋒而傷腦筋,束手無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