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作為蘇東坡的弟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上)


秦觀:作為蘇東坡的弟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上)


01

但願一識蘇徐州

1069年,王安石上臺後,啟動了著名的“熙寧變法”。

這是一場主要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危機為目的革新運動,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變法歷時16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積貧積弱的社會面貌。但由於在推行過程中的不良運作,激起了絕大多數人的反對,其結局也隨著宋神宗的去世而告終。

伴隨變法而來的,是新舊兩派的黨爭運動,一邊是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另一邊是以司馬光領銜的保守派。

兩派人士政見不合,互相傾軋,勢同水火,不相往來。

其中在保守派裡有一個大文豪,他不是別人,正是名冠天下的文壇領袖蘇軾。

其實,大才子蘇軾並非覺得變法不好,只是他認為變革方式可以溫和一些,不那麼激進,這樣或可以爭取更多人的支持。

由於王安石的性格弱點,做事過於偏激,心裡就容不下異己。

他似乎沒考慮那麼多,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凡是反對變法的人,一律踢出朝堂,不是革職,就是流放。

我們的蘇軾同學,想盡快遠離這個是非之地,於是主動請求外放,到地方上去為民謀利。

1078年,蘇軾在徐州任職,他性格豪放,喜歡結交朋友,沒事就到附近的景區遊山玩水。

一次,蘇子和好友孫覺決定到風光綺麗的揚州遊玩。

而就在離揚州不遠的高郵,有一個30歲的中年士子剛參加完科舉考試,帶著沮喪的心情在家療傷。


秦觀:作為蘇東坡的弟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上)


當他得知蘇軾來揚州的消息後,不禁喜出望外,遂萌生了想去拜蘇東坡為師的想法。

這時的蘇軾已經名滿天下,堪稱泰山北斗,於是士子寫詩向蘇子致意:

“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識蘇徐州。”

靈機一動,他就請人寫了推薦信,提前模仿蘇軾的書法,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當蘇東坡和朋友正玩得盡興,不料發現寺廟牆壁上洋洋灑灑地寫了一首詩,不由得駐足欣賞起來。

可是看到最後,落款居然是“蘇東坡”,他著實嚇了一大跳,絞盡腦汁想了半天,也不記得自己曾經來過這兒。

這時,孫覺拿出推薦信,蘇軾看了方才明白過來:在寺壁上寫詩的人,肯定是這小子!

蘇軾口中的這小子,不是別人,正是那個落魄士子秦觀。

此時躲在一旁的秦觀,奉上準備已久的《黃樓賦》,蘇子讀罷,大嘉讚賞了一句:“你有屈原、宋玉的才情啊!”

這一招出其不意,蘇軾心情大好,於是欣然接納他為弟子,秦觀有了蘇軾的背書,一時之間名聲大噪。

後來,秦觀通過勤學苦練,成為婉約派一代詞宗,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被稱為“蘇門四學士”。

02

韶華不為少年留

1049年,距離北宋建國已將近百年。

在江蘇高郵這個地方,有一戶地主家裡,又添了個大胖小子,父親給他取名叫秦觀,字少遊,他後來成為北宋文學史上的重要名家。

老爹對幾個孩子都寄予了厚望,這從他們的名字裡就可以看出。

秦觀上面有個哥哥叫“秦規”,下面有兩個弟弟,分別叫“秦覿”和“秦覯”。

有沒發現,偏旁裡都有個“見”字,大抵是想讓兒子們多長見識,不要孤陋寡聞,將來能出人頭地。

秦觀也不負父望,自幼聰穎過人,博覽群書,過目不忘,尤其喜好兵書,對《孫子兵法》有著深入的研究。

少年秦觀對國家的羸弱現狀,有些痛心疾首,他胸懷遠大的志向,以期將來能夠建功立業,光耀門楣。


秦觀:作為蘇東坡的弟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上)


他可不像一般的白面書生,而是長著一副絡腮鬍子,身材魁梧,甚至有些剽悍,喜歡結交一些豪俠之士。

無論從長相還是行為舉止上來說,秦觀都會是個慷慨悲歌之人,應該像老師蘇東坡那樣,寫一手豪放詩詞,但為何後來他卻越來越多愁善感,成為了婉約派的代表人物?

且看這首《江城子》,他把自己的落魄宦途和羈旅生涯,表現得淋漓盡致。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

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

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

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韶華不為少年留”,少年本是一個風華正茂,憧憬夢想的年紀,卻因為種種緣故,變得傷春悲秋,失去少年人的風采。

末尾一句“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與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一切都跟秦觀的人生經歷有關。

03

山抹微雲秦學士

在秦觀十五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家裡的生活陷入困頓之中。

在那個年代,讀書考科舉是唯一的出路,但他的應考之路卻並不順利。

第一次考試,意氣風發的秦觀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第二次,同樣名落孫山,深受打擊的他,在家閉門思過一陣子後,發現光靠讀書遠遠不夠,得有人賞識才行,這才有了上面拜師蘇子的經歷。

拜師後,恰好蘇軾調任湖州,秦觀並隨同老師一起出遊,順便散散心。

途徑無錫,一起賞玩惠山風光,飽覽太湖美景。進入浙江境內,游龍井,逛西湖,拜謁大禹廟,這一路上風光旖旎,秦觀也忘卻了煩惱。

在紹興,他遇到了一個知心歌伎,兩人相談甚歡。直到家裡人來信催促,他才依依不捨地乘船北歸,離別之際,留下了一闕千古名詞。

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

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

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

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

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

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當蘇軾看到這首《滿庭芳》後,不禁大為讚賞。然而覺得風格有些像柳永,因此戲稱:“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從此,秦觀便有了“山抹微雲君”的綽號。


秦觀:作為蘇東坡的弟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上)


1084年,蘇軾經過江寧,向王安石大力舉薦了秦觀的才學,後又致書曰:

“願公少借齒牙,使增重於世。”

王安石也大為讚許秦觀的詩歌:“清新質樸很像鮑照,謝靈運的風格。”

在兩位文壇前輩的鼓勵下,秦觀決心再度赴京應試。

自從神宗採納王安石的建議後,便改革考試政策,罷詩賦及明經諸科,專以經義、論策試士。

為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大考,秦觀沒少在策論上下功夫,其文章的謀篇佈局和內容立意都是當時第一流水準。

1087年,36歲的他終於榮登進士行列,可謂大器晚成。

之後在蘇軾的關照下,秦觀仕途一帆風順,出任太學博士一職,相當於大學教授。

幾年後,任職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參與撰寫《神宗實錄》,甚是風光。

04

飛紅萬點愁如海

北宋的黨爭,自從王安石變法後,就沒有消停過。

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啟用了反對變法的一切大臣,蘇軾也在其列。

但保守派上臺後,不顧新法帶來的社會價值,一股腦兒的廢黜新法。蘇軾看不慣這種逆潮流的舉措,因此遭到保守勢力的陷害,他只得再次請求外調。

俗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對於秦觀,現實就是這般殘酷,既然老師倒黴了,徒弟鐵定得跟著遭殃。只嚐到一點官場甜頭的他,瞬間就被打入十八層地獄。

1094年,高太后去世,哲宗親政,新黨再度得勢,嚴酷的暴風雨即將來臨。

這一年,蘇軾被貶到惠州,黃庭堅被貶到涪州,秦觀也開始了七年的貶謫生涯。

第一站是杭州,這是一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老天對秦觀還不算太壞,蘇軾就曾兩次在杭州做官。


秦觀:作為蘇東坡的弟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上)


但屁股還沒坐熱,新黨人士就按耐不住,他們並不想讓秦觀過得太舒服,想盡辦法蒐羅罪證,打發他去處州(今麗水)任監酒稅。

面對這個可有可無的芝麻官,秦觀心情低落到了極點,不禁想起自己的漂零身世,以及政治遭遇,悲傷之情化作這一闕《千秋歲》。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亂,鶯聲碎。

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

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

攜手處,今誰在。

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曾經的一切夢幻生活,如今都以不復存在,容顏亦不再。

對每個人來說,時間往往是最大的變量,它意味著要想東山再起,恐怕只能是一場黃粱美夢。

為了排遣孤寂,秦觀開始禮佛參禪。但新黨還是不放過他,說這分明是不好好工作,發洩不滿嘛。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