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人生在世,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改過”其實也有境界高低之分,有主動被動之別。"知一重非,進一重境。”要想達到至高境界,則需日積月累、堅持不懈。

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了凡四訓

明朝恩想家袁黃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告誡道:“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旦無過過可,即一曰無步可進。”意思是說,真正的改過,一定要經常為之,一天改一條過失,就是進步;否則,就是虛度光陰,甚至是退步。

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了凡四訓》

袁黃有一個小本子,每天把自認為做得不好的事記在上面,找出問題的根源,並逐步改正。剛開始,本子上記得非常多,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做錯的事情越來越少,本子上記得也越來越少。正是在這樣的“改過”中,袁黃一生從政、著書都頗有建樹,深受百姓愛戴。

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袁黃

知非改過,既是一種自身審視,也是一種自我調節。人的境界、修為都與改過有關。只有持之以恆地改過,才能在不斷完善自我、不斷超越自我中實現更高目標、提升人生境界、推動自我進步。

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人生最難莫過於找到真正的自己

北宋官員趙概曾在案頭擺放一個瓶子和黑白兩色的豆子,“起一善念,投一白豆於瓶;起一惡念,投一黑互於瓶”。剛開始,黑豆頗多,白豆寥寥。他每日自省、改過自新,過了一段時間,黑豆白豆各佔一半。他再接再厲,律己更嚴。久而 久之,瓶中白豆半滿,黑豆屈指可數。趙概憑著這祥持久的自我修煉,終於成為高潔之士。

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趙概投壺

知過非難,改過為難。王陽明的《心學》中有一句話:“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 ”意為悔悟是消除疾病的良藥,但重要的是改正錯誤,如果僅僅停留在悔悟上,則又會因藥而生病了。正因如此,袁黃、趙概等人才會以記錄、投豆等方法,在不斷審視自身、不斷完善自我中逐漸提升自己的修養和境界。

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王陽明

學習悟道有“頓悟”和“漸悟”之分,對待錯誤也有“逐日改過”和“幡然猛醒”之別。“浪子回頭”固然可貴,然而錯誤有時自己看不見,幡然猛醒者畢竟是少數,因此才需要時時警醒。曾國藩寫日記,實錄劣跡、無情解剖,示之於人、倒 逼整改。正是靠著近乎苛刻的自律,才使得這位年少時也曾“滿身惡習,舉止輕浮”的人,最終成為一代名士。

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曾國藩

“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過,是一生的功課,不能半途而廢,亦不能淺嘗輒止。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十分善於自我反省、虛心納諫,選拔任用了 姚崇、宋璟、張九齡等敢於直言上諫、為人耿直的賢才。然而到了後期,他開始自我滿足,看不到自己的過錯,不再接受下屬的批評,任用了李林甫等口蜜腹劍的奸臣,最終造成“安史之亂”,使盛極一時的唐朝從此走向衰落。

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李隆基自我滿足,貪圖玩樂

勇於改過,必承其痛。春秋時的晏子,曾把自己喻為一根彎彎曲曲又有無數疙瘩的木頭,想成為有用的器具,就必須用斧子劈、刀子削、刨子刨、鋸子鋸。改過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還是一種“千刀萬剮”的錘鍊,如果舒舒服服、輕輕鬆鬆,必然改不好,也不會有所提高。

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晏子

能夠認識錯誤、直面錯誤、改正錯誤,持續不斷地自我保潔,是我們成長進步的關鍵。有一次,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李立三化名李敏然,在給基層講黨史時,深刻剖析“立三路線”的成因及教訓,現場有人“你怎麼知道當時犯錯誤人的心理?”他的回答令全場十分驚訝:“我就是李立三。”儘管“立三路線”只推行了三個月,他卻做了三十多年的自我批評。只有真正的共產黨人,才能如此深刻地審視自我、解剖自我。

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李立三發表講話

“錯誤同真理的關係,就像睡夢同清醒的關係一樣。一個人從錯誤中醒來,就會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我們要勤於自警自省、自我錘鍊,時常擦拭心靈之窗,時刻鑄牢心靈堤壩,不斷檢視自己、反省自己、完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