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有人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成語,出自戰國·鄒·《孟子·離婁上》:"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七年之病,指大病、難治之病;三年之艾,指三年以上的陳艾。比喻凡事要平時準備,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

戰國時期,孟子曾經談論夏桀和殷紂之所以敗亡的原因。孟子說:"夏桀和紂之所以失天下,就是因為他們喪失了老百姓對他們的擁護。而失去老百姓擁護的原因,在於他們失去了民心。取得天下的方法是:"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就會得到天下。贏得民心的方法是:人民想要得到的,就給予他們,並且多做積蓄,更多地給予他們;人民所厭惡的,不要強加在他們頭上,不過如此而已。天下老百姓依附於仁德仁政,就像水往低處流,獸向曠野走一樣自然。所以,將魚驅趕到深淵裡的是水獺,將鳥趕到叢林去的是鷂鷹,將老百姓趕到商湯、周武王一方去的是夏桀和商紂。今天,如果有一位君主奉行仁義之道,那麼,天下的諸侯都會替他把老百姓驅趕到他的一方;即使他不想一統天下,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如今那些企圖一統天下的人,就好像害了7年的病,必須求取蓄積3年以上的艾草來炙治,才能見效。如果平時不注意積蓄艾草,終身也不會得到。如果不能立志施行仁政,一輩子都會憂慮受辱,一直到死。"

實際上這句話往往人們只是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而忽略了他完整的話“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這句話是孟子在談論政事時說的一個比喻句,而非醫生看病時所說的治病良方!

為什麼總有人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