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最近,多年前拍攝的BBC紀錄片《56UP》又名《人生七年》,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從1964年開始跟拍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從7歲拍到56歲。

影片每七年出一部,呈現了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也揭露了人生殘酷真相——階層壁壘基本不可能打破。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1


這部影片共記錄了14個孩子(10男4女),從7歲開始,7歲、14歲、21歲……直到56歲的成長變化。

在漫長的拍攝期間,他們有的每7年都現身接受採訪,有的曾流落街頭讓劇組找不到人。




導演拍攝這部記錄片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想真實地呈現階級壁壘等現實問題。在這14個被選中的孩子中,有的家境優渥,也有的出身貧民窟。



▲來自倫敦東部貧民區的Tony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來自利物浦中產階級的尼爾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富家三公子,從左往右:約翰、安德魯、皮特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工人階級姐妹花,從左往右:Jackie、Lin、Sue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農二代:Nick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富家千金:Suzy

這些孩子家庭背景不同,言談舉止大相徑庭,當他們被問到長大以後想做什麼?

出身於普通家庭的尼爾的夢想是天馬行空的,7歲的時候,他想在長大後當一名宇航員。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相比普通階層的孩子,來自上層階級的孩子似乎從小就知道自己人生的安排,他們中的大部分對未來的期許就是去劍橋、牛津上大學,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目標依然明確,一步步的實現了兒時的理想。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相比起來,普通階層的孩子們長大後的夢想大部分開始變得更加現實,對未來的打算就是去從事打字員、出租車司機之類的工作。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這份人生的劇本,似乎早就寫好了,從小富裕家庭孩子,成長後依然會走上精英之路;貧窮家庭的孩子依然重蹈父輩命運,為活下去竭盡全力。

由此看來,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想完成階層晉升的確非常難,在這14個孩子,唯一實現的只有這個名叫Nick的小孩,考上並且讀完牛津大學打破了階層壁壘。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Nick來自鄉下,他讀的村校只有一個班,離家四英里。雖然出身普通,但是21歲時,他去了牛津學物理,之後他的人生開始上升,28歲時移民美國,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從鄉下小子到大學教授,Nick克服了出身的侷限,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這也證實了一件事,讀書改變命運,教育是底層人民的唯一出路。

2


在中國,導演鄭瓊,也做了相似的一部紀錄片,叫《出·路》。

她跟蹤拍攝了農村孩子,小鎮青年,國際大都市裡的少女的人生十年,讓你看到三個階層的孩子,“讀書”是如何影響命運的。

故事從2009年的甘肅白銀市會寧縣,野鵲溝小學開始,一個叫馬百捐的農村女孩滿臉笑容的和班上唯一一位同學在上課。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左側馬百娟

馬百娟的父親是個家裡世世代代的農民,他堅持著“上學要打工,不上學也要打工,為什麼要上學?”的看法。所以,直到馬百娟在家呆到10歲,由校長出面遊說,她才背上了書包。

不用去學校的日子,馬百娟已經是家庭勞力中重要的一部分了。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即便如此,馬百娟也是有夢想的。在土坡上,馬百娟念著自己的作文,她說,“長大後想去北京上大學,然後去打工,每個月掙1000塊,給家裡買面,因為面不夠吃,還要挖水窖,因為沒水吃。”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與馬百娟相比,北京的17歲少女袁晗寒看起來一切都那樣輕而易舉。

17歲,輟學的她騎著自行車,轉悠到南鑼鼓巷,一眼看中一間鋪面,租金兩萬,媽媽給了她兩萬,租下了這間鋪子。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袁晗寒

媽媽說:“這兩萬,就當交學費了,孩子的愛好很重要。”

在袁晗寒和馬百娟之間,徐佳像是這個國家的大多數。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徐佳


他出生在一個小鎮子上,家裡人雖然沒多大文化,但是,他們知道好好唸書,可以改變命運。

爸爸的遺願是想看到徐佳念大學,媽媽也一樣堅持著自己的想法:“即使是打工,也肯定是要文憑高的,不要低的。”

徐佳前兩次高考都考了497分,距離本科線差了7分,他似乎沒有更好的選擇,面臨他的是第三次決定人生命運的高考。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人生和未來對這三個孩子而言,似乎一切早已成為定局,卻又不想認命,只有折騰一番,才知道自己的人生卷軸上能否多姿多彩。

2012年馬百娟輟學了,家裡人拿著打工的錢在寧夏中衛買了一套房子,有電,有水,能吃飽飯。

一家人算是過上了“好日子”,可馬百娟卻不能上學了。到了城裡,馬百娟嘗試著找一份工作,但是失敗了。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2014年,16歲的馬百娟結婚了,嫁給的,是表哥。一個少女,像大嬸一樣,挺著肚子談論孩子、尿布和丈夫,討論誰的肚子大。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馬百娟的人生似乎註定不會有別的出路,她甚至沒有選擇的權利。曾經對於大學的嚮往,如今更像是兒時不諳世事的囈語,從來不曾真實過。

天生幸運的人總是讓人羨慕的。

2012年,袁晗寒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就讀藝術方向的碩士。

2015年,她在北京註冊了自己的藝術品投資公司,像當初那個酒吧一樣,家裡人並沒有指望她事業成功,她自己喜歡就好。


中英兩部影片,揭開人生殘酷真相,值得每一位家長警醒學習


對袁晗寒來說,開公司,就像當年兩萬鋪租開個店一樣,試錯成本是很低的。她可以選擇學業,選擇職業,也可以選擇,隨時換個目標。

但是這種生活對於已經考上大學的小鎮青年徐佳而言,仍然很遙遠。

徐佳畢業後和千千萬萬個大學生一樣,投簡歷、面試、在找工作,免不了的幾次碰壁和無奈也是接踵而來。最後他把自己“賣給”了中電技術——工作難找,徐佳和他的同學們沒有太多選擇餘地。

2018年,徐佳還在最初的公司工作,他在武漢有了房,有了車,終於在武漢站穩了腳跟,擠進了城市中產的隊伍,也讓母親在村裡人面前挺直腰板。

雖然他奮鬥的終點,還遠未到達袁晗寒的起點,但他卻是三個人中,唯一一個確實被讀書改變命運的人。

3


有人說,在馬百娟、徐佳、袁晗寒身上看到的是三個中國的縮影。

在山村女孩身上,我們看到了封閉,絕望,失去自我。

在都市女孩身上,我們看到了個性,瀟灑,無拘無束。

在小鎮青年身上,我們看到了努力,拼搏,負重前行。

三個人的人生,表現著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命運,不同的方向,有些人一出生就在山頂上,而有些人一出生就在深淵裡,幸運的是,也有一些人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爬上山腰。

無論是中國版的《出·路》,還是英國的《56up》都告訴我們,教育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對於底層的孩子來說,教育則是自己的唯一出路。

兩部影片,中國和英國,17個孩子,近60年的拍攝,讓我感受深刻的除了階級壁壘難打破、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之外,我也感慨時間的飛逝,3年、7年、每一次續集拍攝,似乎都在期待著反轉的劇情,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過好屬於自己的人生。

最後,我想說,此時此刻,看到文章的你,是幸運的,我們將不會為自己的人生而發愁,但是我們都面臨著一個更大的挑戰,如何養育自己的下一代。

現在的我們,或許能給孩子一個相對好的生活條件、教育條件,但是改變孩子的命運不再是單純的教育那麼簡單。

教育不再是學校的事兒,孩子自己學習的事兒,而是整個家庭的事兒,家庭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是重要、必要且緊急的。

中國有一句古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是有跡可循。

從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看,兒童在三歲左右的時候便開始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習慣一旦養成,要改是很難很難的。

而對孩子行為習慣、性格養成影響最大的則是家庭教育的影響。

美國一位博士曾為了實驗,殘酷的將一對雙胞胎兄弟拆撒,將他們放在不同的家庭寄養,同樣的性別、年齡、模樣卻因為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有著不同的命運。


如果說,教育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那家庭教育則是在改變命運道路上最好的“外掛武器”,這個“外掛武器”,是我們能給孩子的,也只有我們能給孩子。

所以,在我們認識到人生殘酷真相的同時,努力的給孩子多一點來自家庭教育的付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