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繁華的大名府哪裡去了?

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北宋除了東京開封外,還有一個大名府(的繁華去處。明朝初年發大洪水淤沒了大名府,運河也從山東改道,後來鐵路也不從大名過,今天大名府變成了一個小縣城。

《水滸傳》裡繁華的大名府哪裡去了?

大名府東門

1,今天的大名城牆是明朝修建的,不是北宋的。

明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漳河和衛河一起發洪水,水位漫過城牆,淤泥填滿了北宋的大名府。

同年,大名府都指揮在今大名鎮(河北大名縣城))築新城。

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名城牆是明朝的。

明朝重修的大名城牆也是非常雄偉,呈正方形。

城牆全長12裡,城高連垛口13米,下寬8.33米,上寬4.12米,護城河深15米,寬30米。

北宋的大名府城牆更為宏大,外城周長有48裡。

《水滸傳》裡繁華的大名府哪裡去了?

北宋大名府遺址

北宋大名府在今天大名縣城東邊,以大街村為中心,周圍東門口、鐵川口、南門口、北門口四村是原來的四個城門。

從地圖可以看出兩個城的面積對比,一個小弟,一個大哥。

《水滸傳》裡繁華的大名府哪裡去了?

大名府

2,北宋時期的大名府

唐朝時期大名府叫魏州,是魏博節度使的駐地。魏博牙軍是晚唐最為強悍的藩鎮軍隊,借用春秋末年,晉國畢萬封在魏是大名的典故,把魏州改名為大名府。

1004年,北宋和遼國澶淵之盟後,維持和平很長時間。

朝天蕭太后和遼聖宗相繼去世後,遼聖宗的兒子遼興宗上臺。這時北宋的皇帝是宋仁宗,北宋在與西夏的戰爭中屢屢敗北。

遼興宗趁機想敲詐勒索北宋。

重熙十一年(宋慶曆二年,1042年)正月,遼興宗大兵壓境,要求北宋歸還周世宗佔領的瓦橋關南十縣,否則要兵臨汴京。

《水滸傳》裡繁華的大名府哪裡去了?

宋仁宗

宋仁宗驚慌失措,一度想遷都到洛陽。

宰相呂夷簡說:

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謀。

大名原來是魏博節度使的駐地,城牆已經非常堅固,是黃河以北的華北平原的軍事要鎮。宋仁宗同意呂夷簡的正確建議,正式把大名府建為陪都,定名“北京”,並擴建外牆。

遼興宗看到宋仁宗態度如此強硬,只好軟了下來,雙方談和。最後以北宋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了事。

北宋末期黃河多次改道,最後大名府變成了黃河之南,喪失了黃河之北軍事要鎮的地位。

也是北宋在靖康之恥中迅速落敗的一個原因。

金國在南下掠奪汴京時,也還沒有攻克大名府,當時趙構正在大名府任天下兵馬大元帥。

如果黃河還在大名府之南,北宋在黃河的幾個渡口設防,大名府就如同太原一樣,是金兵無法繞過的要鎮。而大名府的城牆比太原更堅固,會讓金兵東西兩路軍都會受挫。

當時大名府還是永濟渠運河的一個交通樞紐,非常繁華,號稱有百萬人口。

3,大名府的衰落

明朝初年的大洪水已經讓大名府衰落一次了。

《水滸傳》裡繁華的大名府哪裡去了?

京漢運河

元朝、明朝時期,大運河從山東改道,讓大名府喪失了水利交通樞紐地位。明朝時期解決了運河山東段制高點的難題,運河改道從山東濟寧到臨清北上,繞過了大名府。

大名府就沒落了。

清朝末年,津浦鐵路、京漢鐵路都沒有從大名過。近代以來,誰擁有鐵路樞紐誰的經濟就發展起來。

大名也喪失了鐵路機會。

現在的大名只是一個小縣城了。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