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盔”:藏在和平面具後的惡魔



“白頭盔”:藏在和平面具後的惡魔


新聞鏈接:2月13日,英國廣播公司BBC負責敘利亞新聞報道的製片人利亞姆(Riam Dalati)在自己的推特上說,2018年4月在敘利亞杜馬市拍攝的“被化學武器襲擊後的醫院”視頻是當地武裝分子精心策劃自導自演的。

“白頭盔”:藏在和平面具後的惡魔


正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在敘利亞內戰聲名鵲起的“白頭盔”組織,怎麼也沒有想到會落得“製假專業戶”的新聞標籤,在這場美俄大國操控的“代理人戰爭”中,輿論戰場的攻防轉換,由“白頭盔”上演的反轉劇,窺一斑而知全豹。

起底“白頭盔”組織

這裡需要敲重點!

何謂“白頭盔”(White Helmets)?它是戰場上救死扶傷的NGO和平組織,還是美西方包裝的顏色革命工具?

早在2013年,這個宣稱“不依附和隸屬任何政府派別”的人道主義救援組織就在敘利亞境內反對派武裝控制的地盤頻繁活動,成功“製造”了幾起著名的“救援行動”。因為志願者在救援時,總會戴上白色的頭盔,因此而得名,其實它的全稱叫敘利亞民防組織(Syria Civil Defence)。它大約擁有4000名成員,老闆則是英國前情報官員梅西耶爾。

“白頭盔”:藏在和平面具後的惡魔


2016年8月18日,敘利亞第一大城市阿勒頗,敘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激戰正酣,世界媒體的目光卻被一張照片從戰場上拉回:5歲小男孩奧姆蘭被“白頭盔”從一場空襲後的廢墟中扒出,小孩蓬頭垢面,灰塵與血跡遮住雙眸,端坐在救護車上,不哭不鬧,似乎已經被嚇懵。一圖勝千言!

“白頭盔”:藏在和平面具後的惡魔


敘利亞攝影師馬哈茂德·拉斯蘭稱,這張照片是國民自衛隊和救援組織把奧姆蘭從廢墟中救出來那一瞬拍的。他卻沒有提及救援的人戴著白頭盔

隨即,奧姆蘭成為“阿勒頗男孩”的標籤在網絡上瘋狂傳播,造成這一人道主義災難指向了敘政府軍與俄羅斯空軍。理由是,正是他們的空襲行動造成了阿勒頗平民傷亡。儘管一年後,這個小男孩的父親接受採訪稱奧姆蘭被反對派當成“宣傳工具”。但又何妨?這張圖片當時已經傳遍世界,即便現在,也是眾說紛紜……

“白頭盔”:藏在和平面具後的惡魔


英國智庫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從IS組織的宣傳戰研究中得出結論:

社交媒體已經具備武器化屬性IS武裝分子發起戰鬥,第一槍往往是在社交媒體上打響的!

我們看到“白頭盔”組織於2014年4月在推特上註冊主賬號,現已發佈1.11萬條推文,其相關賬號還設有10多個,關注量超過13萬;它在臉書上以英語和阿拉伯語也開設近10個主頁,關注人數超過30萬。

“白頭盔”:藏在和平面具後的惡魔


數字時代戰爭,社交媒體緣何成為了武器

“白頭盔”:藏在和平面具後的惡魔


“白頭盔”在推特上的主頁

別小看“白頭盔”這點粉絲量,可它有強大的後援團啊! 每每“白頭盔”賬號率先爆料,BBC、CNN還有《華盛頓郵報》等西方傳媒跟進報道,輔以神助攻,吵架還需嗓門大,“阿勒頗男孩”“杜馬化武襲擊”等瞬間成為國際新聞燃點,美西方國家也順理成章找到軍事幹預的藉口。俄羅斯和敘利亞政府軍在阿勒頗戰鬥中順風順水,一張照片卻招致罵名,畫風陡轉。

有西方金主支持,捧紅則是必然的。似乎是一夜間,“白頭盔”頂上平添幾道金色的光環:被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登上了《時代》雜誌封面;2017年,紀錄片《白頭盔》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白頭盔”賬號發佈的圖片視頻製作愈加精美、敘事愈加煽情。假如當年敘利亞反政府軍搞覆盤總結,替他們想一想,也是委屈:本在同一個戰壕,累死累活在戰場拼的,最終也是幹不過搞PPT的。

誰為發動空襲製造口實?

兵馬未動,輿論先行,雖是戰爭的鐵律;而輿論的戰場,已是今非昔比。人隨網走,社交媒體恰恰契合了“人與武器”最佳結合的特質,既是傳播的工具,又是流動的武器。

2018年4月7日,敘利亞反對派武裝控制的東古塔地區杜馬鎮遭到疑似化學武器襲擊,據報道導致70餘人喪生。這裡需要戳重點的是,“化武襲擊”圖片視頻的首發信源來自“白頭盔”推特賬號。當天,“白頭盔”連續發佈推文,幾乎所有的現場主角均為婦孺,“氯氣”、“呼吸機”成為推文高頻詞。BBC和CNN第一時間引用此信源,指責敘利亞政府軍使用化學武器襲擊無辜平民。敘利亞政府堅決否認,並指責西方和敘反對派造謠,目的是保護被圍困的恐怖分子。

“白頭盔”:藏在和平面具後的惡魔


4月7日,“白頭盔”推特當天發出第三條推文:救援現場,孩子們已經戴上了呼吸機,防止毒氣侵害

翌日,“白頭盔”官方網站揭秘:“自2012年以來,敘利亞美國醫學會(SAMS)和敘利亞民防(白盔)已記錄了敘利亞境內200多種化學武器使用情況。”當天,美國總統特朗普提供助攻,五分鐘內連發兩條推文,指責“敘利亞軍隊封鎖和包圍杜馬鎮,外界完全無法進入,俄羅斯和伊朗應為此事件負責!”

山雨欲來風滿樓,敘利亞領空落的卻不是雨

4月14日晚,美英法聯軍的100多枚導彈如期而至,完成了對敘多個軍事目標的所謂“精確打擊”,而此時“化武事件”依然還是一頭霧水,聯合國的調查依然還在進行,但是空襲卻是實實在在發生了,這場空襲是為受化武襲擊的平民出氣,還是為了解救被困的敘反政府武裝,吃瓜群眾不得而知……

“白頭盔”:藏在和平面具後的惡魔


互聯網輿論戰場上,有時謠言跑遍千里,真相還沒有穿鞋,而輿論戰打得就是這個時間差!

4月21日,聯合國化武專家安東·烏特金在杜馬鎮調查時對媒體喊話“有關敘政府軍使用化學武器的指控通常由‘白頭盔’組織提出的。”

4月27日,俄羅斯外宣媒體“今日俄羅斯”報道,俄羅斯將4月7日出現在“白頭盔”化武襲擊視頻中的11歲小男孩哈桑·迪布帶到海牙國際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總部,迪布向記者現場舉證,“他在拍攝後得到了米飯、椰棗和餅乾”以此驗證“白頭盔”組織所報告的化學武器襲擊事件是“表演的”。敘利亞常務副外長米格達德對外宣稱,自2017年下半年,敘政府軍在戰場逐漸掌握主動權,這為此前諸多事件的深入調查取證提供了有利局面,相信隨著越來越多證據和調查結果的出爐,那些精心導演的騙局都會被一一揭穿。

“白頭盔”:藏在和平面具後的惡魔


“白頭盔”擺拍視頻公佈與眾,臉上的灰塵是人工抹上去的。

隨著杜馬鎮“化武事件”的疑點不斷浮出水面,美國突然宣佈暫停對“白頭盔”組織的資助。雖說美國金主卸磨殺驢有點不地道,但對於一次軍事行動而言,“白頭盔”的任務已經 Game Over了。真相留給世人慢慢討論,戰局的天平絕不能倒向對手。

“代理人”戰爭,一切皆可代理……“白頭盔”之後,一定還會有其它顏色的頭盔。

誰將“白頭盔”拉下神壇?

化武,化武,美西方用兵永恆的話題。

知否,知否,到頭來,哪一樁哪一件還有下文?

敘利亞內戰還在持續。每每戰局對反政府武裝不利時,美英法自然是按捺不住。2018年8月21日,三國又發佈共同聲明,警告敘利亞若在奪回伊德利卜省過程中使用化武,他們將採取行動。

人不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戰場上更不允許……

“今日俄羅斯”稱得上是外宣媒體中的“槓精”了,開足馬力,硬懟“白頭盔”。

懟的方法很直白,直白得近乎簡單,就是貼標籤!反覆貼!且看“今日俄羅斯”的”硬核官宣”

“白頭盔”:藏在和平面具後的惡魔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

9月1日,今日俄羅斯官網援引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揭秘:美國訓練出來的武裝分子計劃在巴爾米拉進行恐怖襲擊。

9月6日,該媒體嘲諷: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黑莉 “確切地”知道誰應該對敘利亞的下一次化學襲擊負責。敘利亞化武實則是美國及其盟國安排的一場大戲,化武就是道具,需要的時候就會搬出來。有意思的是,黑莉在一個月之後宣佈辭職,不知她現在是否還能準確預測下一場化武襲擊?

9月8日,它繼續曝料:恐怖分子和白盔人員在伊德利卜會面,為最後階段的化學攻擊做準備。

9月14日,今日俄羅斯網提出疑問,美國轟炸敘利亞是保護基地組織?它首先講述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的不幸,再類比敘利亞民眾遭到恐怖分子的迫害,美國因自身遭受恐怖襲擊而對恐怖組織充滿了仇恨,而對在敘利亞為非作歹的恐怖分子卻視而不見甚至暗中支持。


“今日俄羅斯”質疑美國採取軍事行動是為了保護恐怖分子?

“擺拍”“造假”“勾結恐怖分子”“美國另有所圖”,俄羅斯媒體為對手量身定做了系列標籤,連珠炮式的輿論攻擊,終將“杜馬鎮化武”事件無法在伊德利卜省上演,俄羅斯空軍直接對反政府軍盤距的伊德利卜總部發動空襲。2018年底,美國宣佈從敘利亞撤軍,這個被稱為敘利亞內亂最後一戰的伊德利卜省爭奪,逐漸被敘利亞政府軍站穩腳跟。2019年的新年,他們接管了庫爾德人控制的曼比季地區並正向北部增兵。

“白頭盔”身影淡出了西方媒體的視線;但是,折戟沉沙鐵未銷,“白頭盔”的社交媒體還沒有停更。就在今年1月份,它的官網主頁悄悄改版,滿屏則是大大的“求捐款”,其臉譜賬號也醒目標註了“Donate”入口,失去金主的日子可不好過。

“白頭盔”:藏在和平面具後的惡魔


“白頭盔”組織網站主頁改版,捐贈窗口醒目,評論性的言論消匿無影。

結語但遠不是結束

結語總是要有的,基於國際互聯網的輿論博弈,亦有規律:

● 無態度不傳播

在互聯網海量信息中突圍,明立場、銳觀點,投影儀推出來的四平八穩的表態,呵呵,只能沉底了。

● 有情緒渲染開

戰場的主角是士兵,輿論場的主角是孩童。用谷歌搜一下敘利亞戰爭的新聞圖片,君不見,都是清一色的孩童模版,是撞衫嗎?

● 強設標籤需重複

“新聞重新意,宣傳講重複。”傳播學者拉斯韋爾總結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在互聯網時代沒有過時。標籤即是品牌,需要不間斷放廣告,更何況互聯網還是有記憶的呢!

● 議題預設始終是核心能力

“內容為王”被媒體從業者奉為圭臬,而對於組織籌劃者來說,關鍵是設置什麼樣的內容?下好先手棋,才能打好主動仗。

● 戰場揭秘更需廣而告之

秘密是一個時空相對的概念,特定情況下,揭開軍事秘密廣而告之,其軟殺傷要超過硬摧毀,而且殺傷的不僅僅是當面之敵。

● 每一種新聞生產方式都是一種輿論進攻樣式

共籌既是互聯網思維,也是當下新興的新聞生產方式。以志願者為名義的NGO組織往往長袖善舞,以“我在現場”的“吸睛”方式完成輿論攻勢的第一槍,老牌的西方傳媒只需接力、渲染、轉引,便可完成一個回合的進攻。

“白頭盔”:藏在和平面具後的惡魔


“白頭盔”:藏在和平面具後的惡魔


主管|國防大學政治工作部主辦|國防大學政治工作部宣傳處

主編:陳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