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燊海井穿越時空 文

在燊海井穿越時空  文/商子雍

鹽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無需我在此饒舌。中國人所謂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鹽名列其中;而坊間俚語“好廚子一把鹽”則告訴我們,離開了鹽,即就是以烹飪為業的廚子,亦無法達到“好”這麼一種境界。也因此,在舊時鹽商的店鋪裡,赫然張貼著寫有“鹽為五味之首”這樣霸氣十足的廣告語。

鹽是從哪裡來的?小時候,母親教我認字,說鹽字的本意是“在器皿中煮滷”。後來讀書,發現典籍中有“天生者稱滷,煮成者叫鹽”這樣的文字,並知道了第一個成功煮鹽的中國人,是炎黃時代的夙沙氏——被後世尊為鹽宗。夙沙氏煮鹽用的是海水。而可以用來煮鹽的,還有富含鹽分的池水和井水。前者如陝北定邊縣的花馬池,後者則有四川自貢市的自流井——那裡的鹽井打好後,滷水從中源源不斷地自行噴出,故名。

從小到大,吃了七十多年的鹽,在後生小子面前,已經具備了說一聲“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的資格,但卻一直沒有機會去煮鹽的地方看一看,不能不說是一個小小的遺憾。不過人生在世,總會有許許多多的遺憾,但同時也會有大大小小的不期而遇,這一次,我和煮鹽的自貢就是如此。先是乘飛機一小時多一點兒抵達成都,再坐汽車兩個小時多一點兒抵達自貢。這麼容易就從千里之外來到了千年鹽都——託現代化的福!

作難的是,在自貢的時間不到兩天,要看的地方卻不少。反覆斟酌,與鹽有關的嘛,精選了兩處,其中一處,便是赫赫有名的燊海井。

自貢鑿井、汲滷、煮鹽的歷史,始於東漢章帝年間。在近兩千年的鹽業生產過程中,遺存有一大批古井。我從網上查到一個資料:1914年,正常生產的鹽井共960眼,而廢井則有11800多眼。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開鑿、歷經13年建成的燊海井,從這麼多的鹽井中脫穎而出,且聞名遐邇,原因何在?

首先,井深1001.42米的燊海井,是世界上第一眼深度超過千米的大井。燊海井問世20多年後的1859年8月,一個名叫狄拉克的人在賓夕法尼亞的達梯索維爾鎮鑽出了美國的第一口油井,深度僅有21.69米。顯然,那個時候,中國人掌握著最先進的鑽井技術、並創造出了最偉大的鑽井奇蹟,這,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光榮、驕傲和自豪。

還有,燊海井鑿成後,每天噴出萬餘噸的黑滷,日產天然氣8500多立方米,擁有80多口煮鹽的大圓鍋,向社會源源不斷地奉獻優質食鹽。直到上世紀50年代,因為天然氣壓力不足、產量減少而停產。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裡,燊海井讓眾多百姓過上了有滋有味的日子,也給社會積累了可觀的財富——它是當之無愧的功勳鹽井。

慶幸的是,停產的燊海井並不曾被拋棄,更沒有遭損毀。用一根根圓木、篾索捆制而成、高達18.3米的井架(當地人稱作“天車”)還在,運用槓桿原理、由鹽工數名在碓架上一腳腳蹬踩衝擊打井的木碓架也在。1988年,這座古鹽井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修葺,碓房、大車房、灶房、櫃房等主要建築,以及碓架、井架、大車、鹽鍋、鹽倉、採輸氣設施等生產設備,一律恢復成舊時模樣,又開始用當年的傳統工藝汲滷、製鹽。只是煮鹽的大圓鍋比過去少了許多,只有8口,但每天的原鹽產量,也有兩噸左右。其中的一部分,就在燊海井門外的小商鋪裡銷售給遊客。當地人告訴我,用這裡生產的鹽做泡菜,特別清脆爽口。但我以為何止於此!要知道,不管是泡菜、炒菜,倘若以燊海井的古法井鹽為調料,那入口之時,食客就是在咀嚼歷史、就是在體味滄桑,感覺當然是異乎尋常了!

來燊海井參觀的遊客不是太多(也許是因為我趕到那裡時,已經是下午5點)。但在我看來,到了自貢,倘若不去與這個古法生產井鹽的“活化石”零距離地親近一番,那可真是天大的遺憾!畢竟,在現代社會,能夠讓人產生穿越時空、彷彿回到往昔感覺的地方,已經不多了。立足於此,燊海井,的確彌足珍貴!

燊,辭書釋義“熾盛”,十分簡潔。望字思義,火在木上燒,寄託著生意紅火興旺的美好願望;海:寓意鹽井裡的滷水和天然氣如大海一般汲取不盡,帶來滾滾財源。燊海井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不正是如此嗎?而且,作為自貢鹽工艱苦奮鬥精神和中國人聰明才智的具象物,如今,燊海井依舊巍然挺立,在物質和精神這兩個層面,給自貢、給中國,源源不斷地奉獻著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