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沒有防水材料,那麼古人的房子是如何防水的?

donglei1097


在我國古代,南方和北方的房屋建築有著很大的區別,南方多雨並且地下水極為豐富,特別是到了雨季,地面十分潮溼,甚至會滲水,相信在南方居住的人都能瞭解到,特別是農村地區建造的房屋,一層到了雨季更是潮溼的不得了。

古代南方,針對地面滲水、潮溼的現象,就發明的幹欄式建築,這種建築最早見於河姆渡文化中,距今大約5000多年了。幹欄式建築先是在底面立起多個柱子,然後再柱子中間搭板建造房屋,這樣房屋的底面和地面就有了一定的距離,不用直接接觸潮溼的地面了。起到了防水的作用,現在在我國的雲南、貴州等地的農村仍然可以見到幹欄式建築的使用。

北方地區,夏季多雨,並且由於北方地面多為黃土地面、牆壁也為土牆,下雨特別是暴雨很容易使得牆壁滲水倒塌、地面也會被雨水澆出坑坑,所以,北方地區在設計房屋建築的時候,使用了筒瓦、滴水和散水等設施。筒瓦扣住屋頂的木椽防止屋頂漏雨、滴水位於筒瓦的一頭把屋頂的雨引下來,散水鋪在地面雨水打上去會被散開,不至於直接澆到地面上。大家可以看一下圖片中的這些。

(圓形的是銅瓦,三角形的是滴水)



(正在鋪設的散水)

至於防水材料,我國古代房屋以及墓葬中都使用過的一種材料就是“白膠泥”,是利用石灰硬化形成的一種粘性極大的建築材料,在建造牆壁或者地面的時候,鋪上一層白膠泥,可以有效地起到防水作用。這種白膠泥在南宋時期的很多磚石墓葬中也有使用,磚層之間添加一層,可以避免地下水滲入對墓葬造成破壞,當然,白膠泥的粘性極大,也起到了一定的防盜作用。


大家還知道哪些古代建築中的防水設施,歡迎一起探討,歡迎評論、轉發


北大爐爐


今人的防水是在古人的防水思路上發展豐富起來的,總體上沒大的差別,只不過所用的材料和手段更高級和完善了而已。

古人的房子頂部一是採用屋脊形讓排水通暢,中間用以的遮蓋防水的瓦片,一錯一遞層層首尾相壓,瓦下再施以不透水的粘土拌和剁碎的麻繩攪成泥灰,或用白灰和不透水的粘土拌和均可,用以一是固結瓦片,不致瓦片滑動錯位,二是可起瓦片水流殘餘的滲透的防水。如條件許可,用琉璃瓦琉璃緣防水更佳。

再說外牆面防水用白灰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拌和塗抹牆面,抹實壓光才能達到好的防水效果。

再說地下防水。屋簷下週圍做散水斜坡,下鋪管道溝渠,排向河流坑窪。

如實在沒有條件連小瓦片都沒有的話,可用氈布塗攪有麻繩拌和的泥灰做屋頂,但是要鋪厚點面要做光不能有半點針眼。


天外來客222790859


其實在古代北方窮苦人家的房子確實不怎麼防水。

古建築基礎防水主要靠夯土層,古人會將基礎用處理過的細素土分層夯實,最後一步採用灰土混合土夯實,形成比周圍地勢要好很多的土臺,然後在夯土層上面佈置礎石,夯土層土臺的周邊採用漂亮的條石佈置擋牆,防止夯土層被日曬風吹分崩離析。

牆體防水主要靠屋面巨大的飛簷和四周條石散水。防止雨淋到牆體表面。

屋面防水主要靠瓦面的交錯鏈接,每相鄰的三個板瓦,第二個要壓過第一個三分之二,第三個要壓過第一個二分之一,每壟板瓦之間要採用筒瓦蓋嚴,屋面轉折相交處要採用脊瓦,脊瓦側面還要用筒瓦將縫隙蓋嚴。小塊的瓦上下左右搭接,若作到滴水不漏,百年不滲是很困難的,單靠一層瓦防水是不夠的,必須多道防線。瓦下增加青灰背,類似現在的水泥砂漿,青灰背上鋪灰背,灰背厚約10釐米,由磨細石灰與細黏土混合拌勻,摻水,拍實,猶如現在的混凝土剛性防水層。現在我們防水原則是剛柔結合、多道設防亦很相似。

但是這些措施在古代普通窮苦人家都是實現不了的,就現在保留的很多古建築,只有在廟宇和宮殿才能看到這些技術不折不扣的被執行。


尺子在左筆頭在右


古建築防水分屋面防水和牆地面防水,先說屋面,又分北方和南方做法,屋面分坡屋面和平屋面,坡屋面北方做法有兩種,通常採取折舉的方法加大坡度,使屋面水加快流速的方法。一種就是壓溝蓋縫,有半圓鑄鐵和陶製水溝。屋面上增加灰土膠泥層防水。基礎牆身外部採用階條石,磚制護牆。室內地面增加灰土層防潮,鄰水則採取石砌牆或石柱,木柱加高地面水面距離,保持通風的方法。


文利175792586


呵呵?沒有防水材料?

現實超出你的想象,也許古代的材料比我們現代還高級。

油漆就可以防水。而油漆早就有了。而且據我所知有一款宋朝紅漆的防水工藝,現在只流落在日本,日本還把工藝的配方和製作流程嚴防死守,堅決不讓我們中國知道。上學的時候,老師就和我們說,靠這款紅漆工藝,日本公司每年就可以賺我們幾百萬美元的外匯。


繁花若雪202


最早的茅棚,利用茅草和房屋坡度迪行自然防水!利用瓦片,相互疊加相扣防水,且不被風吹起。南方利用頁岩石片防水。


古韻國學堂131


中國古建築防水主要是“以排為主,以防為輔”。


託尼日誌


有防水隔牆,防水網磚!防水溜溝!水劑沒有,是現代產品!


痴叟漢江


現在的木船都釆用古代防水法,生桐油加麻線,糯米飯,魚膠,最好古法防漏術。


江南書院


古代房屋屋頂以"屋脊“為中線,呈人字形搭建,用小青瓦或琉璃瓦片,雨水順坡而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