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老百姓過年都吃些什麼?

汾陽傳奇網


舊社會不清楚,從記事起,大年三十的飯菜是:燉豬肉(量很少,就半碗,父親多一點)、鹹菜、烙餅子(翻身餅,那時候很窮,盼來年好年景,翻身餅必吃),就這三樣,延續了十來年。後來有所增加:雞肉、豆腐、粉條。改革開放後增加了不少:燒豬肉、肉丸子、雞呀魚呀的。現在並不多,以疏菜為主:豆角、菜花、油菜、生菜等,但魚是必備的,其它肉如:豬、羊、牛、雞、海鮮,爭求全家意見,想吃啥做點啥,主食水餃。為了延續風俗,午夜烙三兩張糖餅,頂作初一的主食。但使終有一點初一吃齋,就是不吃肉吃素。初一早上是蒸莜麵個角兒,籠裡還做一條龍,在龍背上按十二小窩,從頭開始數代表一年十二個月,蒸熟後首先看背上哪個窩裡有水,就預示著有水的這個月雨水多。初二早上水餃,年年如此,只是餡的質量不同了,過去以胡蘿蔔為主,肉特別少。地區不同,所吃也不同。過去我家一年只吃兩頓水餃,正月初二早上,八月十五晚上。


雨神166363453


和現在一樣,有就吃,沒有就不吃。什麼舊社會新社會的,只那年代戰事太多,所以很困難。要是想比誰過的好,好辦,國民黨統治的臺灣,四小龍就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