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整治貪官汙吏,朱元璋想出了這樣的法子

朱元璋因為小時候遭遇的緣故,所以對貪官汙吏非常的嚴酷。當時在京城官員的情況還比較好掌握,但是地方山高路遠,皇帝監控不到,萬一貪汙嚴重怎麼辦?自己監控不到怎麼辦?這個問題朱元璋思考了很久,突然有那麼一天,他靈光一現:自己離得遠搞不定,為什麼不發動群眾,讓群眾監督他們呢?

為了整治貪官汙吏,朱元璋想出了這樣的法子

想到這裡,朱元璋興奮的不行,連夜召大臣進宮商量這件事情。一連商量了好幾天,一項新的政策出臺了。這就是明朝反腐制度的一部分,我們暫時稱之為“朱元璋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這項規定的主要內容,就是農民要是懷疑當地的官員貪汙腐敗,就可以直接將官員給綁了,然後頭頂著《大誥》押著官員到金陵來上訴,沿途的官員一概不得阻攔,並且要提供方便,比如住宿吃飯什麼的。

為了整治貪官汙吏,朱元璋想出了這樣的法子

所謂《大誥》,是由明太祖親自撰寫的刑典,記載了洪武十八年一年的關於貪汙的重大案件,用誥命的方式發放下去,以次來告誡各地的官員不要貪汙。

雖然朱元璋在當時和後世的文化人眼裡評分不怎麼高,但是卻因為這項親民的政策,在百姓中間的評價非常的高,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個從基層走出去的皇帝。

為了整治貪官汙吏,朱元璋想出了這樣的法子

話說回來,這項政策在我們看起來沒有任何的毛病,這是充分體現群眾的監督權。但是要放在等級森嚴的古代,處在底層的百姓去狀告處在高層的官員,是十分危險的。且不說官官相護,單是路途遙遠,多有艱險這一條,就已經夠讓百姓畏懼了。況且要是官員沒有被定罪,回到原處任職,必定會針對自己,那麼自己的日子也算是到頭了。鑑於以上考慮,在這項政令施行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並沒有哪個百姓敢頂著《大誥》,綁著官員來告狀。

為了整治貪官汙吏,朱元璋想出了這樣的法子

不過,既然撈到了螃蟹,總有一個不怕死的人,敢於第一個將螃蟹吃掉,為大家做一個表率。

為了整治貪官汙吏,朱元璋想出了這樣的法子

當時,常熟的地方官顧英在當地作威作福,巧立名目搜刮百姓,很多當地人對他恨之入骨,但是卻因為封建的思想,卻沒有一個人敢於實行朱元璋的政令,去綁了他到南京告狀。也偏偏是這個時候,就有一個不怕死的農民叫陳壽六的,實在是忍不了顧英了,就在暗地裡和親友聯繫,將顧英給綁了,真的頭頂《大誥》往南京城去了。

為了整治貪官汙吏,朱元璋想出了這樣的法子

沿途的官員都沒見過這種陣勢,在震驚之餘,還是遵循朱元璋的政令,給予陳壽六便利。就這樣,陳壽六也沒多艱險就到了南京城。朱元璋聽說有農民前來告御狀了,急忙接見了陳壽六,並且讓部下前去查證顧英是不是真的貪汙了。在得到確切的回覆之後,朱元璋立即下令處死顧英,並且還賞賜了陳壽六很多錢,給他們家減免了三年的稅賦。

為了整治貪官汙吏,朱元璋想出了這樣的法子

自此之後,群眾路線有了榜樣,農民就像是受到了鼓勵一般,一旦發現當地的官員有任何的問題,馬上就綁著押到南京,讓皇帝審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