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老師應該像蠟燭

「原創」老師應該像蠟燭

人們常把老師比作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個比喻由來已久,至今仍為人們所沿用,多數人已從心理上接受了這種說法。其實,與蠟燭相比,老師的作用顯然是有過而無不及,起碼在應試教育日益火爆的今天是這樣。

家住城裡,偶爾停電的現象也是有的。一天傍晚,飯菜已擺上了飯桌,全家人正準備共進晚餐,卻不知何故停電了,屋裡黑洞洞的,心情也隨之黯淡下來。就在無可奈何之際,忽然想起棄置在陽臺上的半截蠟頭兒。儘管長久的沉默已讓它身體變形,塵灰滿面,可點燃芯捻後,它便迅速明亮起來,歡樂的燭光跳躍不停,絲毫沒有懈怠的情緒,彷彿是遇到了難覓的知音,又像是見到了闊別已久的親人。

凝視著搖曳的燭光,我不由得暗自驚歎:這就是蠟燭啊!不需要它時,它決不會因為遭受冷落而怨天尤人;需要它時,它招之即來,毫不保留地將光明撒向黑暗的角落。也正因為它的淡泊寧靜,世上才有了朦朧而恬靜的夜晚,人們才有了溫馨而浪漫的情懷。它不像太陽,將大地照耀得一覽無餘,將人炙烤得心慌意亂;它也不像月亮,居高臨下,發出悽清的光輝,令人心生寒意。它像一個滿懷柔情的朋友,牽掛著你,期盼著你,呵護著你,守望著你,讓你在寧靜的夜晚心神安然,而它本身卻一無所圖。

而當今的老師則不是這樣,起碼有些老師不是這樣。他們就像一盞盞光芒四射的長明燈,不分晝夜地高懸在學生的頭頂,學生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他們鋒利的眼睛。結果自己不得休閒,也把學生搞得焦頭爛額。天長日久,學生對老師失去了興趣,老師對學生也失去了激情。這是多麼可悲的結局啊!

我曾聽說過在農村有一種養雞的妙著,就是在雞棚裡安上燈泡,讓雞棚裡徹夜燈火通明。據說,這樣做能夠提高產蛋率。不知這種“熬鷹”的做法是否科學,科學與否,暫且不論,我只堅信一條真理:凡是利令智昏地去改變那些不該改變的事情的人,遲早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也許在短時期內不能應驗,但終有一天他們會喝下自己釀做的苦酒。

有時,我真想像蠟燭一樣,靜靜地守侯在學生的身旁,學生需要我時,我就燃燒自己,將光明和溫暖撒向學生的心頭;當他們不需要我時,我就在屬於自己的位置靜靜地期待,直到他們需要我的時候。既不像太陽那樣炙烤,也不像寒月那樣冷對,而是像蠟燭那樣,眼睛對著眼睛,心連著心,在溫馨和諧的氛圍中跟他們進行靈魂與情感的對話。

其實,老師應該像一個精幹的船工,一邊搖船擺渡,一邊敘談風土人情,也許學生興猶未盡,可目的地已在眼前;老師更應該像一個出色的導遊,胸中藏丘壑,心底有波瀾,讓學生在忘記跋山涉水之苦的同時,領略了江山之勝,領悟了自然之理;老師還應該像一個誠樸的農夫,在春播夏耘之後,守望著自己傾盡心血的田野,期待著碩果累累的秋收,至於風吹日曬、雨打霜欺,本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過分擔憂大可不必。

老師就應該像蠟燭一樣,即便光華暗淡,也能照亮沉寂的夜晚;儘管生命短暫,卻有日月不可替代的作用;哪怕是見棄一隅,也永遠不會貶值。誠能如此,師生關係將會更加和諧融洽,教學效果將會更加樂觀美妙。

我想,只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簡化了師生關係,擺脫了名利的重負,學生才會學得輕鬆快樂,老師才會教得興趣盎然,師生關係才會淡而有味,意味聲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