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道光皇帝嚇破了膽,匆忙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並將堅決禁菸、抗擊英軍的林則徐貶戍新疆伊犁。

「原創」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他忍辱負重,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林則徐在赴新疆的途中,趕上黃河決口,奉旨總辦河務的大學士王鼎,知道他熟悉河工情形,便要求道光皇帝將他派來為治河效力。王鼎滿望功成林則徐可因此得到赦免。誰知次年河工辦完,註明“於合龍日開讀”的聖旨竟是:“林則徐於合龍後,著仍往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林則徐自西安啟程赴流放地伊犁,臨行前為家人留下了這首悲壯的愛國詩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原創」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被髮配到新疆伊犁,可謂英難失路,其悲憤之情自可想知。詩人在古城西安與妻子離別赴伊犁時,滿腔悲憤地寫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自勉詩句。這是他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寫照。

這首七律詩前三聯的寫法,很像在告別時與家人話衷腸。開頭兩句說:我能力低微而久當重任,久巳感到精力疲憊,要繼續全力以赴地操勞政事,以我這樣的衰朽之身,肯定是難以支持了。此時林則徐已是57歲的垂暮之年,平淡的話語中隱隱透出經歷一場大風暴後疲乏而低靡的心緒。

然而,作為一個政治家,決不以個人的進退榮辱縈懷。於是,他話鋒一轉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想到了春秋時著名宰相鄭國大夫子產,因實行政治經濟改革,遭到國人誹謗,子產說:“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這才是一個政治家應有的品格啊!林則徐自勵道:倘使有利於國家,我可以用生命作奉獻,怎能因為是禍就避開,是福就爭取呢?

第二聯這兩句詩含意很豐富。一、是指目前貶戍伊犁事。從同時寫的另一首留別詩“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臺”句,表明有人說他此次遠戍,將如俚諺所云“趙老送燈臺,一去更不來”,詩人在這裡向家人表示,即使是禍,自己也在所不辭。二、表明自己過去所作所為,主要指禁菸和抗擊英軍,也都是從“利國家”“不避禍福”這一宗旨出發的。三、對未來,自己也將一如既往,不改愛國初衷。

寫此詩後數日,林則徐《致姚春木王冬壽書》說:“自念禍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雖放逐,安能委諸不聞不見?”這段話正可作為這兩句詩意最好的註腳。實際上這一聯詩集中體現出林則徐的一生為人。據說作者生前最喜愛自己這兩句詩,經常聽到他吟誦,乃至身後被其子寫入訃告之中。林昌彝《射鷹樓詩話》評曰:“蓋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詩常不去口。”

「原創」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在啟程遠行時,向家人傾訴衷腸,無非是希望得到理解與諒解。接下來,他進一步設法解除家人對他此行的擔憂。於是詩筆又一轉,轉而寬慰家人說:“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林則徐嚴厲禁菸和堅決抗敵,本是愛國壯舉,未獲朝廷封賞,反而被充軍伊犁,自是天下不平事。

為什麼林則徐反而表示感謝皇帝對他處分的寬厚呢?封建政治是很可怕的,朝廷內派系鬥爭複雜,作為朝廷重臣,怎能像一般文人隨便發牢騷呢?在這方面正表現出林則徐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深沉。況且,中國士大夫在不得意時還會效仿陶淵明。陶淵明《歸田園居》雲:“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林則徐說的“養拙”,也相當於陶淵明的“守拙”。所以,他故作輕鬆地對家人說:我這個做官缺乏才幹的人,此次到伊犁去,有時間“開荒南野際”了。對我來說,當一名戍卒不是更適宜嗎!

最後,詩人為了讓悲悲切切的離別場面變得輕鬆一點吧,他想起了蘇東坡為人的風趣曠達。詩人於此詩尾聯作“自注”雲:“宋真宗聞隱者楊樸能詩,召對,問:‘此來有人作詩送卿否?’對曰:‘臣妻有一首雲: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吟詩。今日捉將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東坡赴詔獄,妻子送出門,皆哭,坡顧謂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首詩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林則徐想:此時自己也要效東坡故事才是,於是他“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了。為了安慰家人,沖淡巨大的悲痛,林則徐是用強作玩笑的戲語來同親人告別的。

這首告別家人之作,國事家愁,幾重感情交織,在兒女情長的脈脈溫情中,透出一種雄健豪勁的英雄氣。作為一個謫臣,語氣平和,不作牢騷語,於曠達幽默之中,隱隱蘊含著壓抑不下的憂患意識,頗見這位近代政治家的個性、心胸和風度。

首聯以自謙自慰的口吻,道出所遭遇的不幸,語冷帶嘲。頷聯直抒胸臆,表達為國獻身,不計禍福的崇高精神。頸聯表面上是感恩之言,實際是對道光帝反覆無常的諷刺。尾聯以戲語勸慰妻子,詼諧之中帶有難以掩飾的苦澀。全詩表現了作者以國事為重、不顧個人安危的高貴品質和他面臨遣戍時的曠達胸懷。

「原創」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帶頭起來反抗西方殖民主義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愛國者。他領導的禁菸鬥爭,向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對鴉片煙毒的深惡痛絕和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表明中國人民是一個酷愛自由、不畏強暴的民族,也揭開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1858年,馬克思在所著鴉片貿易專論裡就肯定了林則徐的這一禁菸壯舉。林則徐是一位不避風險、以身許國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英勇地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而且在遭受國內政敵陷害打擊的時候,仍然始終堅持愛國理念,從不動搖。

他一生清廉自好,恪盡職守,興利除弊,銳意改革,發展經濟,關注民生。“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著名詩句,抒發了他決心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崇高思想感情。這種不顧個人得失的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正是中華民族歷經劫難終能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天下為公”的美好理想,有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凜然正氣,有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處世哲學,有“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風亮節,有乘長風破巨浪的豪情,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氣魄,有重整河山、再造日月的雄心。這,就是我們千年不衰的國魂。林則徐的歷史功勳和愛國精神,永彪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