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只為兩件事 半為紅燭半為墨

平生只為兩件事 半為紅燭半為墨

——記奉化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退休教師應碩莽

平生只為兩件事 半為紅燭半為墨

應碩莽,1952年出生,蕭王廟街道里應村人。他走上繪畫藝術之路源於在市文化館工作的家叔應真嚴(著名書畫家)。1968年應碩莽去奉化一中讀書,應真嚴常教他臨摹寫生,在寫生——臨摹,臨摹——寫生反反覆覆磨鍊中,應碩莽的繪畫技術得到顯著的提高。

平生只為兩件事 半為紅燭半為墨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後的第一年,他順利地考上了餘姚師範美術專業班。1979年底,應碩莽為了想在水繞山環、風光旎旎的、文化底蘊又厚重的溪口,多汲取一些藝術養分以激發創作靈感,主動向教育局提出去遠離城區的溪口中學擔任美術教師。在溪口的三年時間裡,他利用教育之餘,拜大自然為師,遊千丈巖、登妙高臺、訪雪竇寺、探徐鳧巖,足腳涉遍了溪口的山山水水,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為他日後的繪畫教育和創作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平生只為兩件事 半為紅燭半為墨

1986年,已任江口中學美術教師的應碩莽向校方和教育主管部門提出了創辦了美術專業班的設想,並得到了批准。於是奉化市有史以來第一個以“立足特色、優化美術、突破普高、綜合發展”美術特色班誕生了。應碩莽既當班主任又當管理員,白天沒做完的事,晚上接著幹,每天從早上6點忙到晚上10點,回到寢室後再編寫教材、刻蠟紙,為教學廢寢忘食,嘔心瀝血。應碩莽也深知給人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期間,他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了中國美術學院、寧波教育學院等組織的各類培訓班,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1988年的高考揭曉,江口中學第一屆美術班40名考生,有8名分別被浙江師範大學、寧波教育學院等高等院校錄取,一名學生考上了中專,轟動當時的教學界。

平生只為兩件事 半為紅燭半為墨

1992年,應碩莽應工作需要調入市教育局任美術教研員,負責全市的美術教育工作,在以後的廿年時間裡,他與廣大教師一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與學,強化教師自身學習,使全市15名中學教師獲得了美術書法高級職稱,40多人次在全國、省市各類比賽中獲獎,16位美術書法教師分別加入了中國、省書協(美協),他本人也因此獲得了市首屆“紅燭獎”。

平生只為兩件事 半為紅燭半為墨

2013年退休以後,應碩莽潛心投入藝術創作。他的畫多以表現名山大川、飄逸灑脫、蒼老拙樸、雄渾勁健,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級展覽並獲獎出版。山水畫《淡淡的日光》,群松林立、蒼山如海,深厚凝重中不失空靈瀟灑,點、染、勾、擦、皴準確到位,畫題雖為“日光”,畫中卻沒有日光出現,然而人們可以通過山、松的遠近虛實、光影的濃淡變化,感知到日光的存在和所產生的效果。《霜染秋林醉》、《秋風》等作品,分別在省美協舉辦的畫展中展覽,《萬山紅遍》入選由中國美協主辦的毛澤東詩詞創意畫展並獲三等獎,《秋月春花》入選由國畫家雜誌社主辦的全國中國畫精品展,《青山圖》參加由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中心主辦的當代中國畫展並獲創新獎,《愛我中華》、《秋雲》、《銀河落九天》等多幅作品被海內外人士收藏。

平生只為兩件事 半為紅燭半為墨

應碩莽終於實現了自己人生的兩大理想:一是當一名優秀的美術教師,為家鄉培養一批美術人才;二是畫盡家鄉山山水水,爭取當一名出色的畫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