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史之大唐(168):在唐朝當兵,慘到什麼程度?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168)

李世民抓的第二件大事,是軍隊建設。

如果說在科舉制方面李淵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那麼在軍隊建設方面,李世民拿到的不算一付好牌。

他接手的,是一個叫‘府兵制’的攤子。

府兵制前面介紹過,是一種兵農合一、有點類似‘民兵’的兵役制度。它最早是在北周宇文泰手上搞起來的。當時宇文泰和高歡爭天下,這兩人一個是北周太祖一個是北齊高祖,都屬於國家創始人級別。高歡佔據中原,地大人多;宇文泰佔據關中,地小人少,起初天天被高歡追上門來砍。宇文泰想來想去,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走先軍路線,全國上下作戰爭動員。方法就是全國各地到處設‘軍府’,大規模地徵兵。凡當兵的一人參軍全家光榮,家庭編入軍籍,不再向國家交糧納稅。並且集中居住,地方政府不管了,由軍府單獨管理。

輕鬆讀史之大唐(168):在唐朝當兵,慘到什麼程度?

隋唐與北周是一脈相承的關係,‘軍府’制度就一直這麼沿續下來。不過雖然都叫‘府兵’,這裡面變化還是滿大的。

最初的‘府兵’以打仗為主,沒事了偶爾種種地,各項物資由國家供應(據說自己只要準備一把刀、一張弓),基本屬於職業軍人。最大的變化發生在隋文帝時候。當時全國統一,國家從戰爭狀態逐步轉入和平建設。楊堅這個人一貫節儉,心想:養著這麼些兵不打仗,不是浪費嗎?開皇十年(590年),下了道詔書:‘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罷山東、河南及北方緣邊之地新置軍府。’一是裁軍,撤掉部分軍府;二是取消軍戶,統一編為民戶。雖然人還歸部隊管、保家衛國的任務不變,但從此和老百姓一樣分田種地,也不用統一住軍營,可以過上比較自由安定的生活。這樣,府兵就由職業軍人慢慢轉變為兵農合一、半職業化的民兵。

另外還有一點詔書裡沒提,就是出征打仗時個人的‘資糧給養’,從此國家不再提供,改為府兵自備。本來嘛,給你地種是幹嗎的?改革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節省經費,你想從皇上手裡兩頭撈好處,門都沒有。

輕鬆讀史之大唐(168):在唐朝當兵,慘到什麼程度?

李世民接手的,基本上就是這樣一種‘府兵制’。

這種府兵制,最大的好處是省錢,最大的缺點,也是省錢。

我們現在也有義務兵,當兵頭兩年,叫列兵和上等兵,就屬於義務服兵役。再往下叫士官,下士、中士、上士這樣子,我們稱之為‘志願兵’,其實就是職業軍人——要上士官學校受專業培訓,而且每個月開工資的。

現在義務兵光出個人就行了,吃穿住行國家全包,每個月還發千把塊零花錢,叫津貼費,買買生活用品。相比起來,唐朝那時候的義務兵可就慘多了。

《新唐書·兵志》記錄了一段當時部隊的相關規定:‘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葫蘆)、橫刀、礪石(打火石)、大觹(xī,一種錐子)、氈帽、氈裝、行藤(一種護具)皆一,麥飯九鬥,米二斗,皆自備。’凡吃穿用、國防部(兵部)那幫傢伙能想得到的,統統要求你自己帶。糧食自己帶、衣服自己帶,連刀箭兵器,都要求自備。你能想像:現在要你自己買好槍和子彈,再去報名參軍嗎?基本上,除了馬匹和重武器,其它都要求自備。

這樣的義務要盡多久呢?四十年。‘凡民年二十為兵,六十而免。’幾乎可以說一進部隊門,終身盡義務。

有專家計算過,府兵自備資糧給養,國家省下的錢,遠遠超過給他減免的皇糧稅收。‘府兵制’,實質上是一種對老百姓更加嚴酷的剝削。

甘蔗沒有兩頭甜。搞府兵國家錢是省下來了,代價是戰鬥力的下降。

府兵制的本質是兵農合一,種地兼顧當兵,所以才能叫人家自備乾糧。但兼職軍人和職業軍人,無論戰鬥力還是戰鬥精神,都不可能在一個水平線上。

隋煬帝第一次徵高句麗,為什麼三十萬部隊過去三千人回來?楊堅改革府兵、戰鬥力下降是一個重要原因。原來習慣了東征西討、刀頭上舔血的生活,現在皇上照顧,大家在各地安家落戶、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你再叫他出遠門打惡仗,勁頭還有那麼足嗎?所以楊廣回來後,總結教訓,‘始募民為驍果’。開始搞募兵制,召聘職業軍人‘驍果’,就是後來那支叫李密吃了大虧、‘

勁卒良馬多死’的禁軍精銳。

以上這些,李世民都相當清楚,不少甚至還親眼所見。這種情況下,他會走一條什麼樣的建軍路線呢?

其實,他也沒有太多的選擇。原因很簡單:缺錢。或者說,缺人。

隋煬帝上臺時全國有戶口近九百萬,到李世民上臺時多少呢?不到三百萬。貞觀末年也沒超過四百萬。三分之一的人要守同樣大的國土,而且還面對一個強勢崛起的東突厥。李世民說:我也想搞改革,但形勢它不允許呀!

這樣,就只好叫老百姓再吃點苦,繼續揹著乾糧來當兵了。

李世民這屆中央班子,最突出的優點是勤政高效。同樣的事到他們手裡,辦出來的效果一般都是不錯的。李淵在關中搞了‘十二軍府’,到李世民手上,開始了一個突飛猛進的大發展。

本篇修訂版,可關注微信公眾號‘ 一分鐘神思漫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