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勃朗藏在“觀看之道”裡的繪畫祕笈

油畫藝術是以“真實感”為基本語言特點的,它最主要的藝術魅力也來自於此。

揚·凡·艾克兄弟對可乾性油的發現促使了這一畫種的成熟,使它在技術層面優於歐洲南方的溼壁畫,更容易創作出讓人產生身臨其境感覺的作品,後來的抽象藝術也是在如何表現“真實”上進行探索。

那些優秀的前輩們雖然不斷地在解決如何向“真實”邁進的問題,但似乎卻又都“不經意”地“另有所圖”——他們時常會放棄一些畫面中看似不那麼重要的因素而去遷就作品的總體佈局,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整體性”

倫勃朗就是其中一位。

倫勃朗藏在“觀看之道”裡的繪畫秘笈

〔法〕愛德華·馬奈 《梅子》 布面油畫 73.6cm×50.2cm 1877年 美國國家美術館

當說起“整體性”是什麼的時候,我們似乎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清楚,一說構圖,一說色調,一說造型的概括……凡此總總,說得都對,又好像還沒有說清。

因為這是一種“抽象”的意味,是那些高手藏在畫面暗處的東西,很難被發現,也許創作者本身也不自覺呢。具象油畫藝術中的抽象美是其魅力的源泉。

倫勃朗藏在“觀看之道”裡的繪畫秘笈

〔意〕拉斐爾《賓多·阿托蒂肖像》 布面油畫 美國國家美術館藏
倫勃朗藏在“觀看之道”裡的繪畫秘笈

〔美〕惠斯勒《愛麗絲》 布面油畫 美國國家美術館藏

穿梭在美國國家美術館的展廳裡,從遠處望到倫勃朗創作於1659年的《自畫像》時,周圍的一切頓然暗淡下來,這幅肖像畫則像混沌宇宙中那道開啟生命的亮光。

經典之作要在遠觀時才能深諳其妙,那才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倫勃朗藏在“觀看之道”裡的繪畫秘笈

〔荷〕倫勃朗 《自畫像》 布面油畫 84.5cm×66cm 1659年 美國國家美術館藏

這幅作品的魅力在於讓我們無法分神去關注除它以外的事物,在那束光線掩映下的昏暗成為一處神秘地帶,一切似有似無,又充滿著生命的悸動。

在畫面的最強音處,作者向世人展現了生命的飽滿與光輝。生動、渾厚、豐富已不足以形容它的美感,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當走近它時,也只有專業的人士才能發現倫勃朗是如何運用那些玄妙的表現手段去給我們營造這些幻覺的——原來大師是這樣鋪陳色調的,是這樣塑造形象的,是這樣處理邊緣形體的,是這樣安排畫面主次的……在一個不足一平方米的面積裡,大師向我們展現出整個世界的律動。

倫勃朗藏在“觀看之道”裡的繪畫秘笈

〔荷〕倫勃朗 《自畫像》 板上油畫 38.2cm×31cm 1629年 日耳曼紐倫堡

在倫勃朗的《自畫像》中,他把深邃的目光藏在了深陷的眼窩裡,儘管炯炯有神,卻寧願與眼眶周圍的陰影緊緊依偎在一起;在高聳的鼻子下面,緊抿的嘴唇也仿若是這幽暗境地裡的一道強有力的陰影;耳朵被他那蓬鬆的捲髮所掩蓋,只在昏暗中透漏出一點點粉紅的血色;雙手更是藏在光線的深處;寬厚的肩膀似乎欲突破那昏暗的屏障,但也只是蠢蠢欲動而已……

倫勃朗藏在“觀看之道”裡的繪畫秘笈

〔荷〕倫勃朗 《自畫像》 布面油畫 112cm×81.5cm 1652年 維也納藝術博物館

一切都被倫勃朗盡力地藏在了這黑色的世界裡,形成了很多“不確知” 的暗語。越是“不確知”的東西,越能激發起我們探索的好奇心。

倫勃朗可謂把人們的心理需求調動到了極致——幾百年來,我們樂此不疲地研究、揣摩著他,卻又都沒有完全說清楚他。

倫勃朗藏在“觀看之道”裡的繪畫秘笈

〔荷〕倫勃朗 《自畫像》布面油畫 91cm×77cm 1661年 荷蘭國立博物館

倫勃朗的藝術中那雷霆萬鈞、擲地有聲之勢使其成為美術史上的謎題。

美術史家、修復專家、畫家們從各個角度去破解其奧秘,卻不約而同地都陷入技法的臼巢——大師製作畫布基底的配方、媒介劑的使用、作畫的程序……甚至連不願清洗油畫筆的習慣也成了他的秘密武器。

倫勃朗藏在“觀看之道”裡的繪畫秘笈

〔荷〕倫勃朗 《自畫像》布面油畫 86cm×70.5cm 1669年 英國國家美術館

但化驗的結果卻有些讓人不敢相信。他的技法是如此簡單:普通的油性基底,只用亞麻仁油或核桃油調和顏色,形色結合的直接刻畫,所謂的神秘的“罩染法”也僅僅是多用在暗部區域或最後的調整階段,就連他起輪廓也是直接用顏色勾畫鋪陳的。

唯獨的“神秘配方”是一種被意大利修復師稱之為“懸濁液”的膏狀物體——那是在檢測倫勃朗畫作的顏色成分時,發現顏料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就是這種成分造就了倫勃朗堅實、厚重的筆觸肌理。

倫勃朗藏在“觀看之道”裡的繪畫秘笈

〔荷〕倫勃朗 《自畫像》布面油畫 82.5cm×65cm 1662年 科隆 瓦爾拉夫-理查爾茨博物館

他通常在畫面的中間階段使用這種媒介來確定形色的關係,一說是為了色層肌理的效果,一說是因為貧窮,以此來替代昂貴的色粉成分。

歸根結底,倫勃朗的技法被“破解”了。但遺憾的是,當我們懷抱著“倫氏配方”去作畫時,竟無倫勃朗再現。

大師已經近在咫尺,卻又霎那間遠在天邊,並且在對著我們微笑,似乎在說:“朋友們,其實一切的奧秘都在我的眼睛裡,這才是關鍵。”

倫勃朗藏在“觀看之道”裡的繪畫秘笈

〔荷〕倫勃朗 《自畫像》布面油畫 22.6cm×18.7cm 1628年 荷蘭國立博物館

事實上,“觀看的方式”才是像倫勃朗這樣的大師們的“秘笈”。如若把油畫的魅力多數歸功於材料技法的運用,那我們將始終差那麼一些味道。

要知道,繪畫藝術的發展史絕不是技術的演變史。作品中的生動玄妙之處是一種對情景的營造,是一種主次得當、張弛有度的秩序。

畫面以頭部為中心,依次安排妥當。陪襯的部分功勞最大——這是虛的部分。虛多實少是這些經典油畫作品的基本特點之一。

倫勃朗藏在“觀看之道”裡的繪畫秘笈

〔法〕保羅塞尚 《穿紅背心的男孩》 布面油畫 89.5cm×72.4cm 1888—1890年 美國國家美術館藏

塞尚的肖像作品《穿紅背心的男孩》彷彿和倫勃朗的《自畫像》有異曲同工之妙.他效法的古代藝術,先人由於技術所限和心無旁羈的狀態使他們的藝術顯得莊重而不失態,簡練有度。

簡單的東西一直討人喜歡,所以如何做到提煉、概括,是藝術家們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油畫是一門充滿魅力的藝術,有著屬於自己的語言特點。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創新”成了時髦的口號,但任何一種創新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完成的。


《帶你看美國國家美術館的經典肖像油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