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也是自己與自己之間發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觸碰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前些日子

美國支教老師丁大衛的視頻

在朋友圈刷屏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一個美國人

不計酬勞把整個青春獻給中國西部教育事業

紮根全中國文盲率最高的東鄉

用支教詮釋愛無國籍

在一片讚譽聲中

突然想起了一個德國人

他與丁大衛一樣

不求回報不帶任何目的的紮根在中國

去全身心投身於孩子們的教育

他讓柴靜幾次進山專訪

並在他面前慚愧至極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然而從2013年到現在

他依然在支教

卻藏到了山中最深處

再無音訊

這個人叫盧安克

他的故事

至今感動著無數人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盧安克1968年出生在德國漢堡

他的哥哥是世界和平綠色組織的志願者

妹妹常年在非洲納米比亞教書

這一家人

沒有一個從事著我們口中的「正常工作」

他們全家都不計報酬

不遺餘力地想用一己之力

幫助弱勢群體

儘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哪怕一點點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盧安克也是懷抱這樣的念頭

跑來中國做老師

起初,盧安克曾在一所縣城裡教英文。

他認為語感是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

他沒有拿著課本上的東西去教育孩子

在他眼中 孩子如果能寫出

「像風箏一樣跑, 像自行車一樣飛」

這樣的句子,就值得被讚美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但是這樣的教育 卻無法幫助這些孩子

拿傳統意義上的應試高分

不能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

家長們怨聲載道

盧安克最終選擇了離開

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寫到,

在中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

人們都太急了,而在教育上更為嚴重

In China, no matter in the city or in the countryside,

people are too anxious, especially in education.

2003年,他來到了板烈小學

他不吃肉、不喝酒、不抽菸、不賭博

從發達的城市跑到偏遠農村

不拿一分錢的工資義務教學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板烈小學的孩子

父母常年不在身邊。

所以沒有人對他們進行最基礎的教育

他們行事粗野

一言不合就暴力解決問題

所以 相比於書本教育

盧安克選擇了先教他們做人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他先是教育孩子要學會尊重

At first, he taught children to learn to respect.

在教室後面的牆壁上,

有一幅全班學生一起創作的畫。

各種各樣的顏色,每人畫一點。

有的孩子把前面的畫布全部塗滿

後面沒有位置留給其他孩子

其他孩子就要覆蓋掉這個孩子的畫

而不懂得給別人空間的那些孩子

只能默默承受自己的畫被覆蓋的心痛

在這個過程中

他們都學會了尊重和保留空間

They all learned to respect and preserve space.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精神世界的完善和強大才是孩子們最需要的,也是他們成長的根本。

The perfec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spiritual world is what children need most, and also the foundation of their growth.

所以,他花了很長時間默默地打造孩子的心靈空間,做著很多人之為人最不顯見卻最本質的心靈建設。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他把孩子們變成一個劇組,讓他們發揮創造力自己製作道具,並分別表演不同的角色。

班裡有孩子很內向,他便拍攝了一部叫《心境》的電視劇,讓內向的孩子成為這部劇中一個閃光的焦點。

班裡有個孩子總是愛欺負別人,他便讓這個孩子演一個承受了很多挫折和屈辱的英雄。

讓他終於明白真正的強者不是欺負弱小,而是面對挫折不屈不撓。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他用戲劇表演的形式將孩子設置在他所營造的情境之中, 在這個情境裡教他們學會開朗、教他們學會如何解決,學會如何去愛別人和世界。Teach them how to solve and learn how to love others and the world.

他做的這些事,從世俗的意義上來說,沒有用,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得無影無蹤,吞沒在中國茫茫的現實裡。

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有一種令人內心惶然震顫的力量。

他的教育理念充滿“無為而治”的色彩,透著“了悟生命”的禪機。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他沒有改變板烈孩子們的天性

而是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He did not change the nature of the children,

but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he taught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音樂、美術、體育、勞作……

夏天帶孩子們去池塘裡摸魚

冬天帶孩子們動手用石頭圍住草屋

他指著大壩告訴孩子

水流太少莊稼長不高

水流泛濫也是一種危害

他指著大樹告訴他們

樹根能緊緊抓住土壤

很多東西 紮根越深 站得越穩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有人說在愛情中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其實任何一種感情都是如此

盧安克用整整十年的陪伴時光

教會孩子們的不僅僅是知識

還有愛和包容

以及對生活的態度

love, tolerance and attitude towards life.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那些留守兒童 教育缺失的孩子

因為有了愛和陪伴

豐盈而堅強地生長著

盧安克不僅是這些孩子的老師

他更像是一個陪伴孩子成長的人

孩子們叫他老盧

孩子們說:老盧就是我爸爸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他在中國的大山裡和這群孩子一呆就是10年

他曾經在村裡發生過車禍

無數人問他:

如果再發生怎麼辦?

如果哪天你死在了中國怎麼辦?

盧安克說

我覺得我的命運就屬於這裡

而我的命已經交給了孩子們

哪怕讓我死了

我也絕不遺憾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2009年

盧安剋意識到

可能自己接受媒體採訪

能讓更多人參與到和他類似的工作中來

抱著這個想法

他出鏡了《面對面》欄目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柴靜說,在他面前,她感到慚愧至極,這是以前採訪從來沒有過的感受。

確實,他太過無慾無求,活得太過超脫,與他相比,我們很多人都感到自慚形穢。

2006年,他被推薦參加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可他卻給評選委員會寫信,讓人別選他,他說,我只想教學,我不想感動中國。

片子一經播出

震撼了社會上很多人

那些只有硬生生灌溉的中國式教育

在盧安克這裡變得再也站不住腳

有人直接發朋友圈

說一個德國人狠狠打了中國教育一個耳光

人們開始反思

教育真的僅僅是傳授知識這麼簡單嗎

Is education really just a matter of imparting knowledge?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無論初衷是為何

盧安克撼動了一些人不安的內心

他們開始想方設法刁難他

這些人覺得:

世界上怎麼會有無所求的人?

這些人習慣了燈紅酒綠中的揮霍

習慣了做任何好事都被報道出來

他們覺得這個外國人揭了他們的「家醜」

這些事慢慢發酵

盧安克受到越來越多的阻礙

他越來越不安,

最終只好關閉了博客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作為一個外國人

我卻管一些自己不該管的事情

這讓本國人感覺自己的自尊受到傷害

我是不應該管留守兒童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放棄的話,我的學生又會很難過」

這是盧安克關閉博客前寫的最後一段話

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他只能切斷自己能被外人所知曉的一切渠道

躲避所有的鏡頭

安心跟山裡的孩子呆在一起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是什麼讓一個外國人

對山裡的孩子有這麼深的責任感

誰也不知道

可能習慣於在燈紅酒綠中忙碌度日的我們

早已經看不透

也想不明白了

2013年後

因為國內的層層為難

因為盧安克的家庭矛盾

他選擇暫時離開了大山

回到了城市中生活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但大山的孩子依舊是他的牽掛

他臨走時說

我早晚會回來

會和你們永遠在一起

而後

再沒有人知道這個德國人的消息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柴靜曾問過盧安克一個問題

為什麼我老是改不掉自己身上的弱點呢?

盧安克回答

如果那麼容易的話

我們還要這麼漫長的人生幹什麼呢?

如果看懂了這個回答

可能我們就會看懂

為什麼盧安克說中國的教育太快了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教育到底是什麼

如同雅斯貝爾斯《什麼是教育》》一書說

Education is a tree shaking a tree

acloud to promote a cloud

asoul awaken another soul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一朵雲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書本上的之乎者也是教育

田地裡的耕作種植是教育

而最成功的教育

往往是人們在充滿愛的陪伴中隱形的滲透

它不分形式和內容

只關乎愛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盧安克帶給我們的

不是那種會掉眼淚的感動

或者說突然發現

感動一詞都顯得太過功利

他純淨的像一面鏡子

讓你呆坐在夜裡反思

我現在過的這是什麼樣的生活?

這個世界上

總有一些真的沒什麼功利心的人

不帶目的的活著

只是想讓這個世界更好一點

There are always some people in this world

who really don't have any utilitarianism

who live aimlessly just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讓柴靜慚愧至極的那個德國男人,十年後還是走了……

它會更好嗎

我相信會的

哪怕很漫長 哪怕很難

以下是柴靜在《看見》對盧安的採訪(時長29分鐘)

我常常覺得,在教育方面,我們有時過於妄自菲薄。這幾十年來,單從結果看,九年義務教育的鞏固率已達93.4%(2016年的數據),培養了一大批各行各業所需的人才。這些成績足以讓我們感到自豪。

當然,我們的教育還不夠好,特別和發達國家相比。功利心偏強,創新力不足,應試痕跡明顯,資源配置不均......兩位德國老師的離開,是給我們的善意提醒,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需要改變。

但我總願意相信,這是發展過程中(可能)必經的“彎路”。迷失只是暫時的,多次“試錯-修正”的循環之後,我們的教育肯定會走上康莊大道。

再言,德國老師對中國教育的不理解,除了客觀的差距,還有文化、觀念上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會一直存在,無論我們的教育進步到什麼程度。中國的教育必然會有中國特色。

是的,我們的教育還不能讓我們滿意,但它正在變好的路上,以它獨特的方式。

We must admit that our education is not yet satisfactory, but it's on its way to becoming better, in its unique way.

綜合自:視覺志、板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