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場的守護者——記“西安青年科技之星”史煒

垃圾填埋場的守護者——記“西安青年科技之星”史煒

西安市固體廢棄物管理處生產管理部副部長

史煒

我們每天生活都要產生各種垃圾,但是你也許想不到,如何確保生活垃圾的安全處置還是一門大學問。西安市固體廢棄物管理處生產管理部副部長、高級工程師史煒,就長期堅守生活垃圾處理工作一線,和他的同事們用科學的方法確保了全市生活垃圾的安全處置,保障了全市人民乾淨衛生的居住環境。

2012年以來,針對我市唯一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江村溝生活垃圾填埋場填埋氣收集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史煒與浙江大學技術人員合作開展填埋氣抽氣試驗和填埋氣產量評估,並提出採用密閉化填埋的方式,在黃土覆蓋的基礎上用HDPE膜進行二次覆蓋,組織實施了膜下氣收集處置工作,使填埋場大氣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改觀,填埋氣收集量已由2012年的8萬m3/日增加到目前的20萬m3/日。因此大大改善了填埋場周邊的大氣環境質量,取得了顯著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填埋場年填埋氣發電收益增加1000萬元左右,經濟效益突出。結合以上工作實際,他獨著《某填埋場填埋氣收集率評估及高效收集建議》,於 2015年8月發表於《環境衛生工程》,為行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參考。

2013年以來,史煒參與了由中國科學院陳雲敏院士(浙江大學)主持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2012CB719800)“城市固體廢棄物填埋場孕育環境災害與可持續防控的基礎研究”,主要承擔“西安市江村溝垃圾填埋場現場基地”建設和科研工作。結合基地建設和科研工作實際,參與完成《垃圾填埋場覆蓋黃土的甲烷氧化能力及影響因素研究》,對垃圾填埋場不同齡期黃土覆蓋層對甲烷的氧化能力進行了測試對比,提出了覆蓋土和堆肥的合理摻量的確定方法。

2014年以來,隨著江村溝垃圾填埋場堆體高度不斷升高,為確保填埋場堆體穩定安全,按照《生活垃圾填埋場岩土工程技術規範》相關要求,與浙江大學開展了填埋場堆體穩定監測,根據監測數據進行了科學研究,取得多項科研成果,併成功運用於工程實踐。在2016年5月,首次組織採用小口徑豎井排水方法成功解決了江村溝垃圾場下游因堆體內水位過高導致3.8萬㎡邊坡滑移問題,避免了大面積滑坡事故的發生,參考國內同等治理工程投資,節省工程治理費3000萬元以上。2017至2018年,他組織建設並完成了江村溝垃圾填埋場數字化監管平臺,該平臺是目前國內針對垃圾填埋場數字化監管功能性最齊全的管理平臺,平臺首次採用全自動全站儀對填埋場垃圾邊坡的位移和沉降數據進行實時在線監測,大大縮短了堆體安全預警週期,為填埋場的穩定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