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一生襟抱為國開 永攀科學最高峰

編者按:為深入宣傳吉林老一輩科學家和新一代院士大家一脈相承的精神力量,展現吉林省在科技、人才方面厚重的愛國傳統、資源優勢和代表性人物,讓“因信仰而執著、因熱愛而眷戀”成為價值選擇的自覺,讓愛國精神、科學精神、奉獻精神深深植入吉林省幹部群眾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血脈,成為吉林精神的優秀基因和吉林形象的閃亮名片,奮力開創新時代吉林振興發展的新局面。吉網、吉刻APP即日起推出“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系列報道,本期聚焦人物李四光。

“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李四光

他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

他為祖國“兩彈”研發助力。

他有著堅韌不拔的探究精神。

他的一生留下了珍貴的科學遺產。

……

他就是我國當代卓越的地質科學家——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在我國湖北省武漢市的東南方,李四光就出生在黃岡縣城北大約25公里的一個叫下張家灣的小村莊。

事實上,李四光的原名本叫李仲揆,後來在一次報名考試的時候失誤的將年齡填在了姓名的欄裡,他看著姓名框裡的十四索性就將錯就錯,將“十”改成了“李”,在後面又加了個“光”字自此之後李四光這個名字就隨著他一起成長。

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

在同學眼裡,李四光聰明且勤奮。考上了武昌的官方學堂之後李四光一直用心學習。他少年有志,為了要造出“第一流兵艦”,揚我國威,15歲東渡日本,學習造船專業。但是,當時中國沒有鋼鐵不能造船,李四光又轉赴英國,學習採礦。可他覺得采礦離不開找礦、勘探,還需要掌握地質學的專門知識,於是,他最終選擇了地質專業。

李四光:一生襟抱為國開 永攀科學最高峰

李四光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早年間,他留學英國並取得伯明翰大學的碩士學位,原本會在英國有一個光明的前途,當他接到新中國邀請他擔任政協委員時,他義無反顧的回國了。

然而,歸國之途卻困難重重。李四光歷經顛簸,終於抵達北京。

李四光:一生襟抱為國開 永攀科學最高峰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始終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

1951年8月,中國長春地質專科學校、山東大學地質礦產學系、東北工學院地質學系和物理學系合併為東北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李四光擔任首任院長。

據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退休教師杜小娟回憶,2009年,吉林大學設立了李四光地球物理實驗班,與原來的本科生培養模式相比較,李四光地球物理實驗班更加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培養學生要由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要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研究思維和研究能力。9年來,李四光地球物理實驗班已經培養出200多名學生,這些學生在用人單位中很搶手。

李四光的雕塑坐落在吉林大學前衛校區和朝陽校區內。時至今日,每年的有關節日和紀念日,都會有一些師生自發組織紀念李四光的活動。

李四光:一生襟抱為國開 永攀科學最高峰

在國人的記憶裡,李四光有三大卓越貢獻。

其一,地質力學是我國科學家創立的有重要影響的大地構造理論,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結晶。這一理論為尋找我國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和解決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發揮了關鍵作用。

其二,他挑戰“貧油論”。關於中國石油資源的遠景,上世紀50年代以前,不少地質學家抱著悲觀的看法。作為地質學家的李四光,他根據自己對中國地質的多年深入鑽研,認為中國“貧油論”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李四光提出扭動構造體系控油理論,並據此提出戰略、戰役、戰術找油工作的7個步驟,堅信不論海相或陸相,只要有適宜的地質條件便可以形成豐富石油。

李四光的研究及其理論極大地鼓舞了石油戰線的廣大工作者。正是按照這一理論,我國發現了大慶油田。隨後,相繼發現了勝利、大港和江漢等油田。這些油田的發現和開採,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當時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

李四光:一生襟抱為國開 永攀科學最高峰

其三,李四光還是“兩彈”研製的突出貢獻者。他曾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啟程回國時,他克服重重困難,從英國帶回了一臺伽馬儀,為我國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中央書記處召開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拉開了我國原子能事業的序幕。

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彙報。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採……”遵循這個思路,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計劃末期,我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我國核工業發展需要。可以說,李四光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晚年的李四光,生活簡樸。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去世後,工作人員想找幾樣遺物留下來,找來找去也沒發現什麼像樣的值得保存的東西。

李四光:一生襟抱為國開 永攀科學最高峰

縱觀李四光的一生,他用自己畢生所學致力於我國的地質學發展。

為了紀念李四光對我國地質學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2009年,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和國家天文臺把一顆小行星命名為“李四光星”。

“崎嶇五嶺路,嗟君從我遊。峰巒隱復見,環繞湘水頭。風雲忽變色,瘴癘蒙金甌。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李四光早年為悼念一個好學生曾寫過此詩,亦為其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光輝寫照。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評這樣評價他,李四光在舊社會走過的道路,儘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畢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終達到的高度,以及對祖國和人民做出的貢獻,在當代中國科技界、知識界,的確是一面旗幟,無愧於黨和人民給予的這個高度評價。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葉連俊評價:他(指李四光)是中國地質事業也可以說是地球科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對中國地質學的貢獻、他的治學精神和高風亮節,都堪稱後世師表。

一生襟抱為國開,李四光用實際行動,為社會主義建設奉獻出自己的畢生,被世人永遠銘記。

 吉網 吉刻APP記者 欒喜良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