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評價:冉閔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的《殺胡令》意欲為何?

冉閔,這是在這幾年被爭論不休的人物,我們縱觀冉閔一生,驍勇善戰,可圈可點,然,其智慧謀略,稍遜一籌。

為何這麼說呢?他立國三年,然而真正歸降他的人有多少?而且他立國之後,沒有學會經營,最後更是中計,身死白虜之手,若是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物,怎麼可能會這樣呢?

客觀評價:冉閔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的《殺胡令》意欲為何?

而讓後世對其推崇為“民族英雄”的,只不過是知道了他頒佈了《殺胡令》,就說其拯救漢族於水火之中。

那麼我們來說一下當時的背景:八王之亂後,西晉元氣大傷,而自東漢光武帝允許邊民內遷以來,大量遊牧民族被遷入,到西晉時關中和涼州的外族已佔當地人口一半,所以乘著八王之亂,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注意了,是南渡了。

客觀評價:冉閔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的《殺胡令》意欲為何?

在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改元建武,史稱東晉,而這個時間大約是冉閔出生的時間吧,因為冉閔的成名是在338年石虎(冉閔父親的養父)在昌黎之戰中大敗,後趙各路軍隊都棄甲潰逃,只有冉閔帶領的一支軍隊未遭創傷,由此冉閔威名大顯,這是他的成名之戰,此時距離司馬睿建立東晉已經過去21年。

所以就算沒有冉閔漢人也不會亡,難道東晉是開玩笑的?

而冉閔頒佈殺胡令莫約在350年,這個時間是什麼時間?這是他準備稱王的時間,那時候的他看到胡人離開鄴城,不為所用,才大怒而下達“殺胡令”,而且我們看他殺的都是些什麼人?大多是老少婦孺,比如像趙帝石祇這樣的人,他開始就沒有殺,只是後來發現他通敵,才殺的,又比如他手下麻秋本就是羯族,屬於胡人,所以冉閔的“殺胡令”定有區別對待,絕非凡胡皆殺。

客觀評價:冉閔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的《殺胡令》意欲為何?

“殺胡”之後,冉閔還配了上千胡兵給兒子冉胤。其光祿大夫韋謏勸他“誅屏諸胡”,他反把韋謏殺了。遺憾史書沒有留下“殺胡令”的詳文,其中具體政策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可以推測,殺胡並非全部源於民族感情。而且籠絡胡人是冉閔的原初政策,殺胡只是迫不得已,而且有針對性。

客觀評價:冉閔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的《殺胡令》意欲為何?

還有人說其是五胡亂華的終結者,那怕是不知道冉閔是死於胡人之手吧,五胡十六國指的是: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蜀地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後稱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冉閔亡於352年,此時距離五胡十六國結束還有近百年呢。

客觀評價:冉閔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的《殺胡令》意欲為何?

而且所謂五胡十六國只不過是在北方稱雄稱霸,而南方依舊被東晉所佔領。

我們再說一下,什麼是“民族英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與人格的代表,必須私德無虧。

而在我國古代“忠孝仁義”是衡量一個人品德的基本規範。

雖然五胡算得上是異族,但是他們同樣認同這樣的人倫規範,而冉閔是石氏養子,受恩於人,正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冉閔最後還反過來屠滅石氏家族,盜竊其國家,實屬背恩負義之輩,胡人姚弋仲已叱其“棄仁背義”,慕容俊責其“負恩作逆”,就連被認為是“野蠻”的胡虜猶且對之鄙夷不屑,更何況是以文明禮儀之族自居的漢族,單憑這一點,冉閔就不可能成為“民族英雄”。

客觀評價:冉閔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的《殺胡令》意欲為何?

再看一下,中國古代歷來推崇的那些民族英雄,私德上幾乎沒有瑕疵,如岳飛、史可法、張自忠等,無一不是精忠報國之輩,比起冉閔,或許是他們“愚忠”吧。

而且倘若冉閔真的是救百姓於水火,後代歷朝歷代官方和嚴肅的歷史學家,為何不對他讚美有佳?只是實話的記錄一個事實而已。

總而言之,冉閔不過是遭逢亂世,又剛好想要擁眾自立的亂世軍閥,或許他心中真的有民族氣節,但漢族還遠遠達不到沒有他就滅族的情況。

客觀評價:冉閔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的《殺胡令》意欲為何?

此後北方的漢人依舊過得很好,比如王猛這樣的人物,後來楊堅更是奪了北周的天下,結束了分裂多年的南北兩朝。

胡漢恩仇是五胡亂華時代一道沉重而繁雜的課題:沒有漢族的內亂和壓迫,就沒有胡族的作亂,沒有胡族的蹂躪和殺害,也沒有漢族的報復。正所謂剪不斷,理還亂,往事已矣,斤斤計較無何益。

客觀評價:冉閔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的《殺胡令》意欲為何?

讀史,應該讓我們智慧更明澈,而非只是記住恩怨情仇,所以歷代的史學家,對冉閔的評價極其公允。

所以大家在對一個歷史人物做評價的時候,少看一點像我這樣的文章,多看一點正史記載,畢竟這是一個打字不用負責的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