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奮鬥讀本」張榮: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推動一流大學建設

「爱国奋斗读本」张荣: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推动一流大学建设

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愛國奮鬥精神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在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有關工作部署,中國科協組織編寫了《愛國奮鬥精神學習讀本》,作為加強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建設和科研道德培養的重要讀物,先期已出版理論篇和榜樣篇。“科協改革進行時”將為您陸續刊發讀本文章,敬請關注!

「爱国奋斗读本」张荣: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推动一流大学建设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推動一流大學建設

張 榮

愛國奮鬥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廣大知識分子建功立業的力量源泉,也是推動高校“雙一流”建設的強大引擎。面對新時代新使命,在高校和廣大知識分子中大力弘揚愛國奮鬥精神,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知識分子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舉措,體現了我們黨高度重視知識分子、重才愛才的優良傳統,昭示了知識分子與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根本要求,也賦予了知識分子在新時代艱苦奮鬥、接續奮鬥、團結奮鬥的神聖使命。

廈門大學是一所與中國共產黨同齡的大學,從創辦的第一天起,就把振興中華作為自己的遠大理想。建校近百年來,愛國奮鬥始終是廈門大學一代代知識分子的初心所繫和使命所在,也始終是廈門大學的建校之本和立校之魂。如今,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征程中,我們要繼續大力弘揚愛國奮鬥精神,把老一輩知識分子愛國奉獻、赤誠報國的崇高精神傳承下去,激勵廣大知識分子立足新徵程新使命,增強責任擔當、激發奮鬥熱情,開拓創新、無私奉獻,不斷創造出更多新業績,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更多的廈大力量。

堅持用信仰匯聚愛國奮鬥力量

知識分子是時代中堅、國之棟樑。他們歷來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他們心繫天下、以身許國、胸懷大局、心有大我,他們重道義、勇擔當,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歷程中,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和祖國召喚,把自身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相連,聽黨指揮、至誠報國,為黨和國家貢獻了畢生精力。這其中既有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等“兩彈一星”元勳和西安交通大學“西遷人”為代表的老一輩知識分子,也有黃大年、李保國、南仁東、鍾揚等為代表的新時代優秀知識分子。

廈門大學蔡啟瑞院士也是老一輩知識分子中的傑出代表。20 世紀 50 年代,在美國留學的蔡啟瑞連遞了 6 年的離境回國申請,最終成為中國政府用美軍戰俘換回來的科學家之一。回國後,為了改變新中國化學工業和煉油工業落後的局面,他毅然決然改變自己已從事 20 多年的研究方向,從零開始轉行從事催化研究,組建中國高校的第一個催化教研室,開創了中國催化科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基地,用畢生精力書寫了愛黨愛國的精彩篇章。

“為一己謀則愚,為天下謀則智”,高校大力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就是要引導知識分子見賢思齊、固根守魂,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時刻牢記堅持黨的領導既是我國發展的最大政治優勢,也是我國知識分子的最大治學環境,要始終聽從黨的召喚,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踐行“兩個維護”,真正做到與黨同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行、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進。

堅持用責任激發愛國奮鬥熱情

人的價值在於擔當。擔當是人生的一種價值取向、一種精神境界、一種能力素質,是為了集體而付出的力量和氣魄。回顧過去,在國家積貧積弱的時代,多少知識分子報國無門、幽憤終身;在國家建設艱苦的年代,多少知識分子殫精竭慮、以身報國,用擔當和奉獻書寫了壯美人生。

廈門大學老校長王亞南,不顧條件惡劣和身體多病,毅然擔起《資本論》中文全譯本翻譯的光榮使命。他廢寢忘食、筆耕不輟,字斟句酌、反覆推敲,經過整整兩年,他與郭大力合作終於完成了 178 萬餘言的第一個《資本論》中文全譯本,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產生了巨大影響。他曾在一份自傳中寫道,“(翻譯《資本論》)是黨給予的最大光榮和信任”。

廈大校友陳景潤在 20 世紀 60 年代把研究目標鎖定在哥德巴赫猜想這一世界難題上。在攻克過程中,他把生命的潛能發揮到極致,一間 3 平方米的小房間裡堆滿了幾麻袋的草稿紙,終於用擔當創造了東方神奇,為中華民族贏得了榮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在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不少新的困難和問題: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缺乏,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等等。機遇與挑戰同在,搏擊中流方顯知識分子傲骨。高校要進一步激發知識分子為國擔當的責任感,完善知識分子勇於擔當的激勵機制,提升知識分子能擔大任的本領,營造鼓勵擔當的治學環境,引領知識分子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自覺擔當起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盡之責。

堅持用行動創立愛國奮鬥功勳

愛國奮鬥貴在行動,必須用熱血和激情去繪就。新時代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就是要高揚主旋律、發力主戰場,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事業之中。中國知識分子從未缺席過任何一次國家覺醒和奮起,在中華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歷史進程中,新使命再一次期待著知識分子的新作為新貢獻。

廈門大學有許多愛國奮鬥精神的優秀踐行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潘懋元教授躬耕講臺數十年,時至今日,年近百歲的他依然堅守在教書、育人、科研第一線,用生命的長度詮釋著愛國奮鬥的深情;“全國勞動模範”夏寧邵教授帶領課題組成員潛心研究、刻苦攻關,研製出世界首個戊肝疫苗、國產第一個宮頸癌疫苗以及 60 餘項包括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禽流感、甲型 H1N1 流感、手足口病等在內的診斷試劑,這個平均年齡只有 27.3 歲的團隊用一流成果彰顯了新時代知識分子的作為,贏得了世人的讚譽。

當前,全國高校正在深入推動“雙一流”建設,高校要積極引導知識分子把愛國奮鬥的思想轉化為每個人的行動自覺,牢固樹立“國家隊”意識,圍繞“雙一流”建設動心思、下功夫,用實際行動打造一流體系、提升一流能力、產出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貢獻,在服務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中體現新時代知識分子的價值。

張榮,男,中共黨員。現任廈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教授。

長期從事半導體光電子材料、器件和物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和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發表論文 300 餘篇,獲得 / 申請國家專利 70 餘項。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各 1 項,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