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蠻生長到理性發展,版權保護才是直播行業下半場的主角

高歌猛進的時代,一白遮百醜。2018年的形勢之變,或許為我們提供了重新思考的契機。社會責任、細分化、行業如何長足發展……

當然,不僅僅是遊戲研發,所有與遊戲相關的衍生行業都在進行著完善市場規則、迴歸理性增長勢態等具體佈局上的調整,直播行業便是其中代表。根據艾媒諮詢發佈的《2018-2019中國在線直播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期間,中國在線直播用戶規模突破4.56億人,同比增長率為14.6%,預計2019用戶規模規劃至5.01億人左右,市場增長速度得到明顯回調。


從野蠻生長到理性發展,版權保護才是直播行業下半場的主角


直播行業在主動降溫,其發展模式也在脫離野蠻生長,逐漸走向理性。可以看出,市場對直播平臺的內容生產環境、主播的職業素養以及吸流能力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訴求,而國內人口紅利消退、資本全球化等深層原因更是在驅動著整個行業進行轉型升級。倘若從長遠角度來觀察這一系列動作,不難發現,一些頭部的直播平臺已然擺脫“創造優質內容,戰勝同類競品”這一逐利教條的束縛,並開始致力於推動遊戲直播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騰訊遊戲於2019年2月14日發佈的《關於直播行為規範化的公告》(以下簡稱為《公告》)就是一則生動案例,《公告》中提到,作為直播行業及其衍生領域的內容提供者,騰訊遊戲將在承擔其遊戲內容合規運營責任的同時,推動基於騰訊遊戲畫面的直播內容和授權的規範化。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這一號召得到了鬥魚、企鵝電競等主流平臺和各界社會人士的響應。


從野蠻生長到理性發展,版權保護才是直播行業下半場的主角



從野蠻生長到理性發展,版權保護才是直播行業下半場的主角


維護直播權益必成新的行業發展趨勢

直播版權在中國一直就是一個較為冷門的議題。不同於主機文化盛行的海外市場,中國遊戲行業起步時間較晚,且國內遊戲廠商多以“free to play,pay to win”式的盈利模式為主,體驗遊戲和展示畫面在本質上不構成侵權行為,開放的市場環境讓廠商鮮少與直播平臺產生利益衝突,甚至還可借力直播行為達到免費的推廣行為,收穫新生紅利。

如此看來,二者應該是相互依存的關係,那為何樹立版權保護意識,規範直播行為在近期才被提上日程呢?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共贏機制遭到了破壞。廠商、平臺機構、主播群體以及用戶觀眾之間的權責關係開始變質,原有的共贏體系開始變得難以適用了起來。關於這一點,著名的“夢幻西遊”網絡直播侵權案可以提供充分的補足說明,網易於2014年11月24日提出了訴訟申請,該案件以YY遊戲直播、錄播、轉播《夢幻西遊》系列遊戲的行為為裁定內容。2018年4月,《夢幻西遊》網絡直播侵權案二審在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開庭,廣州知識產權法院一審判決被告YY停止通過網絡傳播《夢幻西遊》系列遊戲畫面,賠償原告網易公司經濟損失2000萬元。值得注意的是,網易狀告YY遊戲的初衷絕非是壟斷,在長達四年的拉鋸戰中,網易始終反覆強調了“網易對遊戲主播與直播平臺持開放包容的心態”。網易CEO丁磊本人也在採訪中還原了事件的原本面貌:“網易與YY遊戲產生糾紛的直接導火索是YY遊戲旗下的主播在直播遊戲過程中插入廣告,將觀眾引向一款網頁遊戲,造成了較差的觀看體驗,損害了網易遊戲的品牌形象。”

前不久發生的西瓜視頻侵權《王者榮耀》一案亦能闡釋非授權直播行為所帶來的弊端。2018年11月,騰訊以侵犯其著作權、不正當競爭為由,將西瓜視頻App相關的三家聯運公司起訴至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法院經審理認為,西瓜視頻App存在侵犯《王者榮耀》著作權並藉此牟利的舉止,構成了惡意競爭行為,其具體表現為“註明遊戲類招募方向包括《王者榮耀》以及招募獎勵,上架摩天輪等虛擬禮物充值購買服務,供用戶購買對主播進行打賞。”

該案的判決結果也令人信服,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根據我國《著作權法》及司法實踐,責令涉案的三家公司自1月31日起停止關於《王者榮耀》遊戲內容的直播,與此同時,該案也成為了中國遊戲直播行業的第一個行為保全禁令。


從野蠻生長到理性發展,版權保護才是直播行業下半場的主角


誠然,一些脫離了直播平臺約束、極端逐利的主播群體僭越了廠商、直播平臺在產業鏈中的位置,衍生鏈條間的基本信任被部分主播的不良行為摧毀,直播偷跑遊戲內容、非法牟利、反向抹黑遊戲等惡意手段的出現時常刺激著遊戲廠商們的敏感神經,為遊戲的運營帶來了不必要的負面口碑和監管壓力。

其次是遊戲作品屬性的明確。直播行業本質上屬於版權行業,依附於遊戲、音樂等內容版權,遊戲內容與遊戲直播內容存在天然的版權關聯,主播群體基於版權創造衍生內容,且這種創造屬於商業化開發行為,是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標的,並不是一般玩家休閒娛樂。

法學專家崔國斌先生曾對直播版權的屬性和保護範圍做出了精準的解釋,他表示,“從歸類上來說,遊戲是一種多媒體作品,以遊戲作品本身固定的內容以及遊戲過程中呈現的直播內容可能分別落入計算機程序、文字、美術、音樂、電影等眾多作品類別,網絡遊戲直播的爭議通常體現在遊戲畫面的可版權性認定和直播行為的權利類型認定上,客體和行為的法律判斷不但將決定網絡遊戲直播近年來迸發的經濟收益歸屬,而且會成為互聯網公司獲取用戶規模和粘性的重要手段。”

他還談到,“直接將所有的遊戲內容擱置在一個特殊作品類型裡並不是明智的選擇,遊戲著作權的定性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從使用作品行為的目的和性質來看待事件,直播版權這一要素主要關注的是,直播行為是否對遊戲本體產生了商業性上的負面影響。”

最後,監管力度加大。直播版權作為遊戲著作版權的衍生內容,屬於新生內容門類,管理和相關條例也需要得到一段時間完善。截止目前,除去《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關於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這兩部於2016年出臺的法規,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還於2018年8月20日下發了《關於加強網絡直播服務管理工作的通知》,直指目前廣泛存在的直播平臺打擦邊球、傳播低俗內容等問題,要求平臺建立直播內容監控、審查制度和違法有害內容處置措施。


從野蠻生長到理性發展,版權保護才是直播行業下半場的主角


截止目前,我國相關監管部門展開了多次約談負責人、封停主播賬號等直播方面的監管活動,不少流量平臺都曾被勒令整改,行業整頓效果顯著。在相關條例的制定下,網絡遊戲畫面的“類電影屬性”開始明確,網絡遊戲直播屬於法定著作權類型的兜底條款“其他權利”的觀點逐步受到社會各方認可。

一個從迎合到引導的過程

直播業在2018年撇去了大量浮沫,也擠掉了不少多餘水分,2019理應是百廢俱興之時。

縱觀過去一年的直播市場變化,缺乏規範化的直播條例成為了行業痛點。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直播存量市場的競爭,而全民直播瀕臨倒閉等事件更是直觀反映出了這個行業原有的流量缺口、運維弊端、融資難題。種種事件都告誡了留在牌局裡的“玩家們”,一昧去迎合部分用戶口味甚至是不利於精神文明建設的訴求,是無法迎來長足發展的,如何引導主播群體、用戶來參與直播生態建設才是時下直播平臺們應當“篤行務實,身體力行”的事情。


從野蠻生長到理性發展,版權保護才是直播行業下半場的主角

市場環境的極速轉變使得原有的吸量手段無法突破行業壁壘,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求變即是求存。事實上,洗牌現象的加速讓直播平臺之間在體量、發展前景上的差距進一步擴大,頭部平臺開始利用打造直播生態的方法來加劇資源和流量的集中效應,二線平臺們則通過收購合併、戰略合作來達到“抱團取暖”的功效,這也正是騰訊此次發佈《公告》的根本原因。

騰訊發佈《公告》目的性十分明確,即通過建設直播生態體系,完成直播版權、主播UGC內容方面的整合與品類細分,在串聯起產業佈局的同時對平臺內各環節的職能進行了一次再梳理。如若站在內容創新角度思考,就更能體會其中益處,樹立版權保護機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在鼓勵平臺內容創新和產品創新,這樣做不僅有利於增加用戶粘性,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優質內容,也能利用直播平臺本身的傳播媒介屬性為其他合作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謀求到新的市場定位,實現雙贏目標。

對於騰訊遊戲而言,提出《公告》是其科技+文化的總體戰略框架下的具體行動,同時也是騰訊本身作為行業領先者本身應該內化的責任擔當。從建設防沉迷系統、打擊外掛行為再到如今的《公告》,騰訊在旗下產品規範化上的成果有目共睹,這一系列動作都為騰訊遊戲樹立起來了一個“輪扁斫輪”的品牌形象,彰顯了大廠風範。同樣,《公告》的發佈能夠將規範化的體系浸入遇冷的直播市場,帶動直播行業告別三俗亂象,真正將行業重心從導量轉移到產品本身,為整個行業帶來長線性的發展。《公告》的出現,無疑能引導直播市場走向健康發展,這不僅強化了騰訊系直播產品的商業競爭力,更具備著對整個行業的指導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