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讀書聲|讓我們一起聆聽名人筆下的春節

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一起聆听名人笔下的春节

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一起聆听名人笔下的春节

《朗朗讀書聲》007期

讓我們一起感受名人筆下的春節吧✒️

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一起聆听名人笔下的春节

1951年,老舍先生專門寫過一篇《北京的春節》,詳細描寫了那時的北京人是如何過年的。

⬇️

老舍《北京的春節》節選

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們午前到親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內城外許多寺院舉辦廟會,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

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一起聆听名人笔下的春节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一起聆听名人笔下的春节

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人的代表,他所描寫的是具有北方特色的過年風俗。接下來,浙江嘉興的豐子愷先生為我們描述一下江南水鄉過年的情景。

⬇️

豐子愷《過年》節選

年底這一天,是準備通夜不眠的。吃年底夜飯時,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不可成單,必須成雙。如果吃三碗,必須再盛一次,那怕盛一點點也好,總之要湊成雙數。

街上提著燈籠討債的,絡繹不絕,直到天色將曉,還有人提著燈籠急急忙忙地跑來跑去。燈籠是千萬少不得的。提燈籠,表示還是大年夜,可以討債;如果不提燈籠,那就是新年。

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一起聆听名人笔下的春节

說到過年時的吃,就不能不說餃子,這可能是過年時最受中國人歡迎的食物了。不過也有人站出來唱反調,他就是梁實秋先生,他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來吐槽餃子。

⬇️

梁實秋《北平年景》節選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這是鄉下人說的話,北平人稱餃子為“煮餑餑”。城裡人也把煮餑餑當做好東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頓之外,從初一至少到初三,頓頓煮餑餑,直把人吃得頭昏腦漲。這種疲勞填充的方法頗有道理,可以使你長期的不敢再對煮餑餑妄動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後明年再說。除夕宵夜的那一頓,還有考究,其中一隻要放進一塊銀幣,誰吃到那一隻主交好運。家裡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運的一口咬到。誰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腳,誰都心裡有數。

說到吐槽過年,除了梁實秋先生以外,林語堂也寫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

林語堂《去慶祝舊曆元旦》節選

其實我不該到城隍廟去的。在這個時候一去,你知道,當然會有什麼結果。在歸途中帶了一大堆東西,走馬燈,兔子燈,幾包中國的玩具,還有幾枝梅花。回到家裡,同鄉送來了一盆家鄉著名的水仙花,我一聞到水仙的芬芳,就聯想到春聯、年夜飯、鞭炮、紅蠟燭、福建桔子、清晨拜年,還有我那件一年只能穿一次的黑緞袍。

一時鞭炮聲音四起,一陣陣的乒乓聲,像向我的意識深處進攻。

我不能不抵抗,掏出一塊洋錢給我的僕人說:

“阿秦,你拿一塊錢去買幾門天地炮,幾串鞭炮。越大越響越好。”

在一片乒乓聲中,我坐下來吃年夜飯,我不自覺的感覺到很愉快。

在這麼多作家寫春節的文章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中國人對過年的心情是複雜的。莫言先生在文章《過去的年》中,對現代人的過年,說出了自己的感慨。

⬇️

莫言《過去的年》節選

現在,如果願意,餃子可以天天吃,沒有了吃的吸引,過年的興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時光的難留,每過一次年,就好像敲響了一次警鐘。沒有美食的誘惑、沒有神秘的氣氛、沒有純潔的童心,就沒有過年的樂趣,但這年還是得過下去,為了孩子。我們所懷念的那種過年,現在的孩子不感興趣,他們自有他們的歡樂的年。

鳴謝

老師

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一起聆听名人笔下的春节

陶文

青島九中

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一起聆听名人笔下的春节

匡文超

青島九中

學生

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一起聆听名人笔下的春节

張梓峰

青島九中

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一起聆听名人笔下的春节

崔子一

青島九中

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一起聆听名人笔下的春节

孫子玥

青島九中

技術支持

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一起聆听名人笔下的春节

馬良

青島九中

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一起聆听名人笔下的春节

任巖

青島九中

攝影

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一起聆听名人笔下的春节

曲霖

青島九中

朗朗读书声|让我们一起聆听名人笔下的春节

李新立

青島九中

承辦、場地支持

青島九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