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菜市場

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核心導讀:

1.菜市場在一二線城市面臨萎縮消失。

2.菜市場面臨消失後的生鮮供給現狀。

3.菜市場存在的必要社會價值是什麼?

“解救”菜市場

至今,全國居民日常一日三餐的生鮮採買,70%以上來自菜市場,剩下不到30%的渠道,分別由超市、電商(一切到門配送)以及不可歸類分擔。

但是,菜市場在中國各大城市,尤其是一、二線城市,在過去5年正在經歷逐漸減少、關閉的不可你趨勢。一個承擔著全體國人日常高頻剛需的民生基本需求,卻正在經歷逐漸“沒落”的過程。其中所關乎的重大社會結構變遷和產業流通變革,足以讓我們仔細探究一二。

記得老舍先生筆下的裕泰茶館,曾經由“王掌櫃”之手改良又改良。他嘗試了前面茶館後院設立大學生公寓的組合業態,生意不景氣時,又想著請來評書。無效果後甚至想請“女招待”來給茶館吸引流量,為的只是讓茶館能夠繼續經營下去。雖然結局並不如他所願,但是他盡全力了。

如今,像那樣的茶館,在北京城已經找不到了。

一個小小的茶館反映了彼時中國的社會現狀,而菜市場的變化,也包含著當下中國市井民情和生活百態。如今的菜市場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這種具有極強日常生活屬性的消費場景,夾雜著太多老一輩的情感與寄託,但現在大多數在漸漸消失於人們的視野。

在北京,演藝、美術館以及菜市場等業態無縫連接的鐘樓菜市場,已然不存在了。曾並稱為京城四大菜市場的東單菜市場、西單菜市場、崇文門菜市場和朝內菜市場也相繼關閉或遷移。

在天津,佔地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服務周圍數千人的長春道菜市場2014年被關停。

在杭州,陪伴了蕭山人近10年的小南門菜市場2016年關門停業。

在上海,2017年3月,知名的百年菜場唐家灣菜場正式與市民“說再見”。根據上海市商務委員會的數據,2016年上海共有900多個菜市場,而常住人口約2400萬,傳統菜市場的需求仍有巨大缺口。

在鄭州,服務22年後,陳砦蔬菜批發市場停業關閉。《河南商報》在2013年曾報道,8年時間裡,鄭州市區內農貿市場的數量減少了一半,而且這還是在鄭州市區面積擴大的背景下。

······

如今,裕泰茶館估計不會有多少人能夠記得了,那“菜市場”在未來會不會也漸漸被人遺忘成為歷史呢?

菜市場的變遷

菜市場逐漸走下坡路,應該要從2015年O2O巔峰時期說起。

互聯網超高速發展的中國,改變了年輕一代的消費行為結構。曾經大肆燒錢的O2O服務,培育了消費者連買菜也直接通過“生鮮到家服務”。線下超市面臨著電商衝擊,也不得不佈局小業態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增加蔬菜肉食等品類。

也正因如此,超市的擴張、生鮮電商的快速發展,豐富了消費者的購物渠道。於是,給老菜市場帶來了分流效應。本來就低利潤的生意,消費者突然逐漸減少,使得全國很多老菜市場經營不善,收入跟不上成本,經營壓力越來越大,最終導致停業關店。

此外,從土地的商業利用效率來看,老菜市場的商業利用價值是極低的。大多數的老菜市場佔據著好的地段,卻呈現出“髒、亂、差”的現象,無疑會令政府將其重新規劃。另外,北京的交通部門是對大型的運輸車輛會加以強管控的,菜市場的配送也因此會受到相對應的影響。

所以,將部分老菜市場拆遷至離城中心較遠的郊區,是相對貼近市政規劃的主要考慮方向。

菜市場的變遷,其實也是“人、貨、場”的重構和消費分層的具體體現。

消費需求的細分決定了“人群”的分層。有的年輕人希望能買一些進口的蔬菜、海鮮甚至是多樣化的肉類,自己不希望花太多時間去挑選,最好實現即到即拿便走,講究的偏向商品品質和品類的多樣性。

但對於大多數的大爺大媽來說,去菜市場基本都是自己帶一個手提袋,菜類都是經過自己細細挑揀,有的得經過一番殺價之後才達成交易。

而以往的菜市場,作為一個嚴密度不夠的購物綜合體,商品的架構上並不會去考慮太多消費者需求的差異性。

“解救”菜市場

三源裡菜市場

“解救”菜市場

新民菜市場

“解救”菜市場

日易晶盛菜市場

《零售老闆內參APP》APP(微信ID:lslb168)在走訪北京的三源裡菜市場、鼓樓東大街的新民菜市場和日易晶盛菜市場後發現,從商品的結構、場內的佈局以及人群的界定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解救”菜市場

三源裡菜市場裡的清真牛羊肉鋪

“解救”菜市場

三源裡菜市場裡的海鮮鋪

三源裡菜市場位於眾多大使館區域,場內佈局是呈現一條街的形式,而商品上多以進口的蔬菜以及海鮮肉類為主,同時還有洋酒售賣,蔬菜的陳列也偏向國外的擺放,且大多是包裝好的淨菜。

“解救”菜市場

三源裡菜市場的蔬菜鋪

眾多商品有序堆積在兩邊,中間只留一個小小的空間供商家站腳。但是,商品的價格普遍偏貴。

當我們試圖拿起堆積在邊上的辣椒,店主立刻用手示意阻攔並告知,”你別動,你要什麼,我從後面給你拿。“

而與之截然相反的是日易晶盛菜市場,偌大的空間裡有著其獨特的菜市場味道與喧囂,而來著買菜的絕大多數是一群大爺大媽。

“解救”菜市場

日易晶盛菜市場裡的蔬菜點位

菜品多以成堆的擺放的蔬菜為主,同時也有一些魚肉類,且均以生的為主。與日易晶盛菜市場的出口相連的是新民菜市場,其商品結構呈現多元化,有服裝、炒貨、糕點、釀酒以及滷製品熟食等。

日易晶盛菜市場與新民菜市場的組合,呈現出一站式購物的生活方式。

《零售老闆內參APP》APP(微信ID:lslb168)認為:未來,一些正規化後的菜市場,將會成為餐飲和即時消費的集散地。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陳宇琳曾表示,可以向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新加坡學習,在建築設計上,將菜市場與社區中心等多種功能組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菜市場變化後帶來的問題與機遇

​雖然改造後的菜市場呈現出很強的規範性,髒亂差的問題也改善不少。但是,菜市場的減少或遷址,給消費者帶來的卻不是便利,而便利的新菜場卻並不便宜。

《零售老闆內參APP》APP(微信ID:lslb168)在探訪北京鼓樓東大街的新民菜市場和日易晶盛菜市場發現,有不少消費者坐著地鐵來這裡買菜。沉甸甸的豬肉和蔬菜掛在地鐵的扶手上,而從其閉目打盹可以看出,她應該起的很早。唯一的便利之處體現在,菜市場離地鐵很近。

同時,貼吧裡面有人也對於這一變化表示並不很滿意。

“解救”菜市場

可想而知,變的只是菜市場的數量以及選址,不變的卻是消費者買菜的剛性需求。買菜的市場容量並未縮減,但是此前分享這塊”蛋糕”的人卻逐年下降。那針對這個存在著痛點的市場,誰又在填補空缺呢?

答案是超市和社區便利店,以及一些臨時的路邊攤位。

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盛強曾研究發現,一些菜市場被拆後,周邊會冒出新的菜市場或者曾被治理的街市復甦。北京勁松南路附近一個露天菜市場有340多個攤位,2015年被改造為鼎盛市場,有114個攤位,其餘200個攤位的人都在周邊道路上沿街擺攤。

但這並非長久之計。

神奇建築研究室創始人朱起鵬,在研究“鐘樓菜市場消失之後“發現,曾經在鐘樓菜市場有著點位的店主在拆遷後,卻又在附近重新選址開業。而原本的小賣部也”偷偷“賣起了水果蔬菜,附近的好鄰居便利店也在2018年升級改造,賣起了大白菜。

於是乎,將時間線倒退到前兩年,零售業中生鮮超市特別的火熱,創投圈很敏銳地察覺到了生鮮果蔬的市場需求,一時間有集團內部孵化的,也有獨立創業的,並且直到如今也孕育出好幾個區域性的生鮮超市巨頭。

因此,菜市場的拆遷和停業,給商超便利店也帶來了新一輪的機會。

《零售老闆內參APP》APP(微信ID:lslb168)曾經跟北京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溝通得知,超市發作為一家老牌的社區商超連鎖品牌,近年來也在逐漸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對現有的門店進行了升級改造,豐富生鮮果蔬、魚肉等品類。有類似於日易晶盛菜市場可供大爺大媽隨意挑揀的門店,也有同三源裡菜市場面向中高端消費群體的生活門店。

此外,便利蜂也在部分社區裡的便利店測試蔬菜品類。7-ELEVEn在北京的便利店,也在2017年中期通過海底撈的供應商測試過門店售賣生鮮蔬菜。

那麼,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傳統的菜市場,就可以從此退出歷史舞臺了呢?至少,中國人做菜的“1(主料)+N(配菜)+N(佐料)+N(調料)”固有配置方式,決定了中國人更喜歡買散菜。可根據自己隨意挑選,品類夠寬(即上述菜市場乃綜合體之意),隨機自由一站式配齊的購買需要,除了菜市場,還真找不到任何其他業態可替代。

《零售老闆內參APP》APP(微信ID:lslb168)認為,菜市場依舊會存在,因為它在生活中具有不可完全替代性。只是如今的菜市場,並未找到一個相對完善且成熟的解決方案。而且,一直充當菜市場從業主力人員的進城務工人員,總體也在一、二線城市面臨流失。

有人會問,菜市場會有什麼特別重要的社會價值呢?

“解救”菜市場

商家與消費者聊天

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菜市場的心理價值遠遠要比商超百貨、購物中心,以及便利店要低很多。但是,上文已有提及菜市場的“極強社交屬性”是這些零售業態無法比擬的。行業內人士認為,當菜市場不再只是賣菜時,還提供了社區居民更多想象空間,並且它變得足夠有趣,吸引年輕人進駐,才是重生的關鍵。

2018年12月16日,Local本地在西安建國門菜市場舉辦了一場“菜市場大會”為主題的社區活動。在“保留原居民原有生活狀態”和“保持菜市場的市井風貌”的前提下,依託菜市場自身獨有的日常生活氣息,建國門菜市場這個片區將會持續進行“微更新”與“輕改造”。

在未來的菜市場及周邊區域,將融入美食、民宿、咖啡、雜貨、閱讀、展覽、酒吧等元素,在城門裡,營造與展現“市井西安”的獨特魅力。

日本大阪的黑門市場,屬於日本較常所見的居民菜市場,也是赴日旅遊的外國遊客,在大阪基本都要去的旅遊景點之一。沒有攤位,只有小店;沒有髒亂差,只有乾淨協調;既可以在那裡買菜,也可以在那裡吃著各類現制小吃。各類生鮮蔬菜、水果、糧油、醬泡菜、烘培店……整個黑門市場,更像一個可以買菜的夜市。

黑門市場,保留著菜市場與周邊居民每天日常所需的內在生機關係。作為一個可參考的範本,不失為中國菜市場的借鑑對象。

正如朱起鵬所說,人和人之間、人和食物之間、食物和城市之間,一定有很多種錯綜複雜的關係。這裡面一定有某一種關係是必須要在“菜市場”這樣的環境裡締結的,而這種締結本身,就是菜市場對於我們這個城市的意義。

菜市場不會消失,也不應該消失。菜市場是一個可以深度挖掘的社交新場景,同時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號。這就需要在菜市場內形成一種可逛可買的生活方式。這就需要做到市場內形成店面化,對室內的清潔衛生進行強管控,以及打造購物與逛街一體化的新場景。

但是就目前的形勢來看,確實是亟待被解救。

1.《菜市場變為“社交場”,是當下年輕人最時髦的生活方式!》 微信公眾號 伍德吃托克

2.《中國城市裡的菜市場會不會消失?》 騰訊評論 魏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