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個人的部門到IPO 復星旅文發力萬億度假村市場

復星國際投資的寶寶樹在港交所敲鐘沒多久,復星旅文也迎來了上市。

投資界(微信ID:pedaily2012 charlotte)12月14日消息,復星旅遊文化集團(香港聯交所股份代號:1992),今天正式於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每股發行價15.6港元。截至上午發稿,復星旅文每股15.04港元,總市值約184億港元。

招股書顯示,此次IPO募集資金的19%將用於擴張現有業務,52%將用於開發麗江及太倉項目及發掘具有珍貴資源的新旅遊目的地,約26%用於償還部分未償還的銀行貸款,3%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復星旅文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錢建農在致辭中表示,“上市是復星旅文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們並將一如既往,繼續通過內生成長、新業務拓展和全球產業整合,為全球消費者提供創新和升級的休閒度假產品和服務,實現復星旅文業績持續穩定和快速地成長,為全球消費者、股東及社會創造價值。”

半年營收66億元,Club Med為核心收入來源

2009年,復星集團成立商業事業部,主要開展旅遊及商業業務;2010年,復星集團開始對Club Med進行小規模投資,同時Club Med首次進入中國,在滑雪勝地亞布力開設首個度假村。

今年3月,復星在三亞發佈復星旅遊文化集團品牌“復星旅文”,按照復星的規劃,復星旅文將是復星“健康、快樂、富足”三大業務中“快樂”板塊的支柱,專注於全球家庭的休閒度假領域。

復星旅文旗下囊括Club Med(地中海俱樂部)、Thomas cook、三亞亞特蘭蒂斯、愛必儂(Albion)、在旅遊景點推出娛樂表演的品牌“泛秀”等。復星國際控股、復生控股及郭廣昌共持股99.04%。

在復星國際2018年中期業績發佈會上,董事長郭廣昌表示:“復星將繼續推進旗下優質資產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包括目前正在醞釀的寶寶樹、復星旅文等成員企業的上市計劃。”7月4日,復星國際公告稱,擬分拆復星旅文於港交所主板獨立上市;8月31日,復星國際披露覆星旅文已通過其聯席保薦人向香港聯交所提呈上市申請。

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15年、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復星旅文實現收入89.03億元、107.83億元、117.99億元和66.67億元。其中Club Med及ClubMed Joyview度假村業務分別貢獻營收100%、100%、99.7%、95.5%。

从7个人的部门到IPO 复星旅文发力万亿度假村市场

儘管收入穩步增長,但據招股書顯示覆星旅文已持續虧損3年。報告期內,復星旅文的淨利潤分別為-9.54億元、-4.73億元、2.95億元和-1.35億元,虧損逐漸收窄;經調整後淨利潤為-5.52億元、-1.96億元、-0.33億元和1.34億元。此外,復星旅文2015-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內融資成本分別為4.26億元、4.97億元、4.33億元、1.99億元。

从7个人的部门到IPO 复星旅文发力万亿度假村市场

復星旅文在招股書中也分析了影響盈利的主要原因:“我們實現盈利的能力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很多因素並非我們所能控制。例如,國際旅遊市場狀況、國家、區域或地方政治、經濟及旅遊市場狀況下滑,包括流行性疾病、旅遊事故、旅遊行業行為、運輸及燃料成本增加,或於我們經營所在國家的自然災害,可能會減少對休閒度假旅遊的需求,從而可能對我們度假村及旅遊目的地的房價及入住率產生不利影響。”

不過,在11月29日的招股記者會上,復星旅文首席財務官王文平就透露,2018年前三季度經調整純利為正,實現經調整扭虧為盈。對於融資成本高企問題,他回應稱,融資成本並沒有參考性。重組之前涉及到一些關聯方貸款,當時Club Med有一些優先股、可轉債需要支付利息,但在上市前已經進行了重組,下半年基本沒有這些成本。

七個人的投資團隊到一個產業集團

11年前,復星旅遊文化投資部成立之時只有7個人。因為沒有特別好的投資機會,於是決定自己做。

此前,錢建農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曾表示,深耕產業的主要原因,一是看好文旅行業的發展,二是這些投資需要從產業層面來整合,原有收購的企業在某一個單獨領域全球頂尖,但沒有一個集團層面的組織結構能夠來整合這些資源,讓他們起到協同作用。現在復星旅文在聚焦全球家庭休閒度假需求的同時,又是品類多元化綜合化的,這樣對一個旅遊目的地、對一個旅遊城市或者一個旅遊區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可以把不同的來自全球的好資源以及全球的客戶共同注入這個目的地,這也與復星集團本身“投資+產業”的模式相同。

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雙重身份,使得復星旅文更易選擇適合旅遊產品,也通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打造了獨特的生態圈。

2013年,復星集團與Kerzner簽署協議,在海南三亞打造海洋公園亞特蘭蒂斯和七星級酒店,已於今年開業;2015年初,復星集團終於完成了對Club Med(地中海俱樂部)的收購。Club Med成立於1950年,是全球一價全包休閒度假方式的創造者。對Club Med的收購,也幾乎奠定了復星旅文的發展根基。截至2018年6月30日,復星國際持有地中海俱樂部約91.83%權益。

2015年,復星集團還認購了英國ThomasCook 5%的股份,併合資打造了“Thomas Cook託邁酷客”旅遊品牌,負責供應Club Med在內的旅遊產品;2018年,復星針對中國市場推出了Club Med的子品牌Club Med Joyview,打造精緻周邊遊服務。

此外,復星還成立了度假村管理公司愛必儂、文化娛樂品牌泛秀、兒童遊樂園MiniClub、親子俱樂部Miniversity和旅行社“復遊旅行”等一系列協同品牌。

這一些列的產業佈局,使得復星旅文創立了獨有的Foliday的概念,並提出“Everyday is Foliday”的品牌口號。為客戶提供量身定製的一站式旅遊與休閒解決方案,實施C2M(客戶到製造者)策略,進一步增強全系產品的吸引力,產生1+1>2的效應。

从7个人的部门到IPO 复星旅文发力万亿度假村市场

萬億市場的旅遊度假村競爭激烈

截至2018年6月30日,集團在超過2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69個休閒度假村,並於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公司還計劃在2020年底前增加12個Club Med度假村項目。

同時,項目上採用“旅文+地產”的模式。如三亞亞特蘭蒂斯項目還包括棠岸地產配套,包括1004個可銷售住宅度假單位(197個別墅及807套度假公寓)。截至今年6月底已出售966個單位,待確認的銷售金額達到69.89億元。

錢建農表示,目前中國市場針對消費升級的旅遊產品十分稀缺,復星旅文將打造一個圍繞家庭的一站式休閒度假旅遊,將度假與社交、教育、娛樂等不同內容相結合,形成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

隨著中國及全球消費者可支配收入及娛樂時間的增加, 消費者對休閒度假旅遊的購買能力日益提升, 從而帶動全球休閒度假市場產品和服務的開支及需求。旅遊行業正處於消費升級的重要階段,從觀光旅遊向休閒度假轉型的趨勢十分明顯。

2017年全球旅遊市場總收入為31940億美元,預計2022年將達到48667億美元。按旅遊目的可分為:休閒、商務、探親訪友、健康及其他旅遊。以收入計,休閒佔市場最大份額,2017年佔全球旅遊市場總份額的58.5%,預計2022年將佔60.8%。

而其中休閒旅遊市場又分為:住宿、交通、餐飲、娛樂、購物及其他產品服務。住宿為其中最大部分,按2017年收入計算,約佔25%市場份額。

全球休閒住宿旅遊市場持續擴張,2017年收入約為7985億美元,預計2022年將達12978億美元。其中,2017年旅遊度假村市場收入2186億美元,佔比27.4%。

但全球休閒旅遊度假村市場高度分散且競爭激烈。以2017年收入計算,5大市場參與者合計佔比2.4%市場份額。復星旅文是全球最大的旅遊度假村集團,2017年也僅佔0.8%的市場份額。參與者們在房間、餐廳、娛樂設施、及會議會展設施、地點吸引力、價格等各方面進行著激烈競爭。

遊客的喜好也逐漸多元化,也更偏愛一站式產品服務。傳統的專注觀光旅遊也開始偏向度假村、主題公園及現場娛樂,千禧一代也更願意在社交平臺上展示個性。復星旅文雖然目前盈利模式較為單一,但後續可提供的全套服務市場潛力巨大。

還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底,三亞亞特蘭蒂斯正式開業。短短數月時間,亞特蘭蒂斯的客房入住率已由39.8%升至今年7月底的79.3%,每晚房價亦由開業初期的1400元升至近2000元。

復星旅遊文化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錢建農此前也透露:“三亞亞特蘭蒂斯第三季度的總收入達到2.9億元,EBITDA為9290萬元。自開業至今年9月,已經貢獻了4.9億元的收入。”

另外,復星旅文已著手麗江及太倉項目的設計工程,麗江項目的建設預計於2018年底前開始,2020年底或2021年初開始分階段完工,並於其後兩三年內全面竣工。太倉項目的建設預期於2019年分階段動工,2020年底開始分階段完工,並於其後三至四年內全面竣工。

在2013年12月12日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頒獎盛典上,小米公司董事長兼CEO雷軍、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同臺獲獎。

在頒獎環節中,雷軍和董明珠立下了一個賭約:如果五年之內,小米的營業額擊敗格力,董明珠輸給雷軍一塊錢。董明珠毫不示弱,霸氣地回應:第一,這是不可能的;第二,要就賭10個億。

雷軍和董明珠的賭約,不僅是兩人之間的較勁,更是互聯網經濟向傳統制造業的宣戰。

五年期到,勝負未明

隨著賭約期限將至,這個話題難免被不斷提及。在12月4日的2018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董明珠稱自己與雷軍的賭約已經基本勝出,格力2018年的全年營收將達到2000億。但同時董明珠也表示,其實這場和雷軍的賭局本身沒有什麼意義,兩者不具備可比性:格力是做實體經濟的,而小米是做互聯網的,屬於輕資產。董明珠之前在採訪中也曾表示,格力會贏,但要不要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人有一種激情。

今年的11月19日,小米發佈了第三季度財報。據財報顯示,截止9月30日,小米2018年的總營收達到了1305億元,而格力電器為1487億元,兩者之間有182億的差距。

如果僅以2018年前三季度的營收來看的話,小米已經輸了。但如果以2018年全年來看,勝負仍未可知。小米今年第三季的收入同比增速達到49.1%,而格力電器前三季的收入增速為34.11%。雖然看起來格力的贏面更大,但是按照正常情況,第四季度往往是空調的銷售淡季,反而是手機、數碼等硬件的高峰期,因此小米依然有機會取勝。

按照小米現在營收的增速,如果賭約是6年的話,雷軍大概率能贏下賭約。但同時不能忽略的是,格力電器的淨利潤大幅高於小米,今年前三季格力電器的淨利潤達211.2億元,而小米今年前三季經調整利潤約為67億元,格力淨利潤是小米的三倍多。如何提高互聯網業務的營收比例,來提高淨利潤率,讓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名副其實是雷軍正在努力的方向。

格力差點躺贏?

5年前,雷軍正意氣風發,剛成立三年多的小米作為互聯網經濟的代表企業,面對營收是自己4倍的格力也毫不怯弱。

立下賭約時,雷軍曾表示,小米的盈利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輕資產。第一,小米沒有工廠,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廠;第二,小米沒有渠道、沒有零售店,可以採用互聯網的電商直銷模式;第三小米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產品研發和用戶交流上。

2014年,雷軍在接受採訪時依舊自信滿滿,“去年我和董明珠打賭,格力1200億,小米300億,差4倍;今年小米800億,他們1400億,差距小了,再有一兩年格力就輸了。如果小米能夠一直保持著初期的增速,確實可能在營收上早已經將格力甩在了身後。

但也正是雷軍引以為豪的“小米模式”,讓一路狂奔的小米跌了一個大跟頭。2015年,小米定下了8000萬臺銷量目標,但最終僅售出6654萬臺。如果說2015年小米只是增長沒有達到預期的話,2016年則是小米手機銷量不增反減的一年,這一年小米僅售出5541萬臺,僅上半年就有三個月處於缺貨狀態。在國內市場,小米從老大跌到了老五,季度出貨量跌幅一度超過40%,全年出貨量暴跌36%。正如雷軍所說,2016年是小米的谷底。

隨著僅僅依靠線上渠道的弊端逐漸凸顯,回過神來的雷軍開始親自督戰產品研發和供應鏈,並不斷加強線下的渠道建設。雷軍把小米的“鐵人三項”理論,從“軟件+硬件+互聯網”升級為“硬件+新零售+互聯網”。所謂新零售就是指通過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的運營方式,將電商的經驗和優勢發揮到實體零售中。截至2018年3月,全國範圍內已經有330個小米之家,覆蓋186座城市。

雷軍的戰略調整挽救了小米,跌入谷底的小米在2017年成功將局勢逆轉,並提前實現了營收過千億的目標。這讓人們對雷軍和董明珠的賭約有了新的期待。

“新舊”經濟形態的殊途共歸

五年前賭約初立時,小米和格力還分別在手機和家電領域各自安好,如今隨著雙方邊界的擴張,小米殺進了空調,格力也涉足了手機。

早在 2013 年底,雷軍就看到了智能硬件和物聯網的趨勢,認為這才是下一個千億美金的市場。於是決定用小米做手機成功的經驗去複製 100 個小米,提前佈局 IoT。

最初小米從手機周邊開始打造生態鏈,比如最先打造的爆款產品就是和紫米科技推出的移動電源;接著擴散到與智能家居、智慧生活相關的智能硬件,比如空氣淨化器、小米電飯煲等;甚至擴展到毛巾、鞋子、枕頭等生活用品。這讓小米構建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級IoT平臺,連接了超過1億臺智能設備(不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按2017年的連接數量計算,小米的消費級IoT硬件全球市場份額為1.7%,遠超身後是蘋果0.9%,亞馬遜0.9%,三星0.7%和谷歌0.6%。

今年,小米甚至推出了自家的空調,並打出1999元的低價,正式殺入了白電行業跑馬圈地。其實早在在2014年底,小米就曾和格力的老對手美的合作推出過一款智能空調。

空調一直都是格力的核心業務,從格力電器2018年前三季1487億元的營業收入結構看,空調佔據了八成的份額。就在小米想涉足空調沒多久,董明珠在錄製一個財經節目時就提到“我要做手機,分分鐘,太容易了。”結果兩個月後, 在2015年3月董明珠在中山大學的一次演講後,突然掏出帶有格力LOGO的手機,一時業界譁然。

雖然到今年格力手機已推出三代產品,但市場上仍難見蹤影。董明珠坦言,格力手機還沒有真正實現市場銷售,目前格力員工、格力空調安裝工都在用,因格力手機裡有很多工具,方便員工、安裝工與總部對接。“它(格力手機)是系統,要做紮實、做完美,才推向市場。”

事實證明,格力做手機並不是董明珠的意氣用事,恰恰是她和雷軍對物聯網未來看好的不謀而合。董明珠希望未來“從空調到冰箱到洗衣機到生活電器、廚房爐具,一系列產品將用格力手機”,也就是要將格力手機未來將成為格力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不管是拉著王健林、劉強東等一起入股銀隆,還是以30億元參與聞泰科技收購安世半導體,董明珠都在為實現自己智能家居的佈局一步步前進。

小米和格力相比較,小米無疑更具爆發力和想象空間,但在核心技術方面仍需沉澱;而格力的雖然成長性相對更慢,但注重核心技術的積累,具備技術護城河。即便是賭期增加一年,誰能超過誰也並不一定。

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小米代表的互聯網模式與格力代表的製造業模式的界限必將更加模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