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个人的部门到IPO 复星旅文发力万亿度假村市场

复星国际投资的宝宝树在港交所敲钟没多久,复星旅文也迎来了上市。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 charlotte)12月14日消息,复星旅游文化集团(香港联交所股份代号:1992),今天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每股发行价15.6港元。截至上午发稿,复星旅文每股15.04港元,总市值约184亿港元。

招股书显示,此次IPO募集资金的19%将用于扩张现有业务,52%将用于开发丽江及太仓项目及发掘具有珍贵资源的新旅游目的地,约26%用于偿还部分未偿还的银行贷款,3%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复星旅文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钱建农在致辞中表示,“上市是复星旅文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并将一如既往,继续通过内生成长、新业务拓展和全球产业整合,为全球消费者提供创新和升级的休闲度假产品和服务,实现复星旅文业绩持续稳定和快速地成长,为全球消费者、股东及社会创造价值。”

半年营收66亿元,Club Med为核心收入来源

2009年,复星集团成立商业事业部,主要开展旅游及商业业务;2010年,复星集团开始对Club Med进行小规模投资,同时Club Med首次进入中国,在滑雪胜地亚布力开设首个度假村。

今年3月,复星在三亚发布复星旅游文化集团品牌“复星旅文”,按照复星的规划,复星旅文将是复星“健康、快乐、富足”三大业务中“快乐”板块的支柱,专注于全球家庭的休闲度假领域。

复星旅文旗下囊括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Thomas cook、三亚亚特兰蒂斯、爱必侬(Albion)、在旅游景点推出娱乐表演的品牌“泛秀”等。复星国际控股、复生控股及郭广昌共持股99.04%。

在复星国际2018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董事长郭广昌表示:“复星将继续推进旗下优质资产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包括目前正在酝酿的宝宝树、复星旅文等成员企业的上市计划。”7月4日,复星国际公告称,拟分拆复星旅文于港交所主板独立上市;8月31日,复星国际披露复星旅文已通过其联席保荐人向香港联交所提呈上市申请。

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15年、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复星旅文实现收入89.03亿元、107.83亿元、117.99亿元和66.67亿元。其中Club Med及ClubMed Joyview度假村业务分别贡献营收100%、100%、99.7%、95.5%。

从7个人的部门到IPO 复星旅文发力万亿度假村市场

尽管收入稳步增长,但据招股书显示复星旅文已持续亏损3年。报告期内,复星旅文的净利润分别为-9.54亿元、-4.73亿元、2.95亿元和-1.35亿元,亏损逐渐收窄;经调整后净利润为-5.52亿元、-1.96亿元、-0.33亿元和1.34亿元。此外,复星旅文2015-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内融资成本分别为4.26亿元、4.97亿元、4.33亿元、1.99亿元。

从7个人的部门到IPO 复星旅文发力万亿度假村市场

复星旅文在招股书中也分析了影响盈利的主要原因:“我们实现盈利的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很多因素并非我们所能控制。例如,国际旅游市场状况、国家、区域或地方政治、经济及旅游市场状况下滑,包括流行性疾病、旅游事故、旅游行业行为、运输及燃料成本增加,或于我们经营所在国家的自然灾害,可能会减少对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从而可能对我们度假村及旅游目的地的房价及入住率产生不利影响。”

不过,在11月29日的招股记者会上,复星旅文首席财务官王文平就透露,2018年前三季度经调整纯利为正,实现经调整扭亏为盈。对于融资成本高企问题,他回应称,融资成本并没有参考性。重组之前涉及到一些关联方贷款,当时Club Med有一些优先股、可转债需要支付利息,但在上市前已经进行了重组,下半年基本没有这些成本。

七个人的投资团队到一个产业集团

11年前,复星旅游文化投资部成立之时只有7个人。因为没有特别好的投资机会,于是决定自己做。

此前,钱建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曾表示,深耕产业的主要原因,一是看好文旅行业的发展,二是这些投资需要从产业层面来整合,原有收购的企业在某一个单独领域全球顶尖,但没有一个集团层面的组织结构能够来整合这些资源,让他们起到协同作用。现在复星旅文在聚焦全球家庭休闲度假需求的同时,又是品类多元化综合化的,这样对一个旅游目的地、对一个旅游城市或者一个旅游区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可以把不同的来自全球的好资源以及全球的客户共同注入这个目的地,这也与复星集团本身“投资+产业”的模式相同。

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双重身份,使得复星旅文更易选择适合旅游产品,也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打造了独特的生态圈。

2013年,复星集团与Kerzner签署协议,在海南三亚打造海洋公园亚特兰蒂斯和七星级酒店,已于今年开业;2015年初,复星集团终于完成了对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的收购。Club Med成立于1950年,是全球一价全包休闲度假方式的创造者。对Club Med的收购,也几乎奠定了复星旅文的发展根基。截至2018年6月30日,复星国际持有地中海俱乐部约91.83%权益。

2015年,复星集团还认购了英国ThomasCook 5%的股份,并合资打造了“Thomas Cook托迈酷客”旅游品牌,负责供应Club Med在内的旅游产品;2018年,复星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Club Med的子品牌Club Med Joyview,打造精致周边游服务。

此外,复星还成立了度假村管理公司爱必侬、文化娱乐品牌泛秀、儿童游乐园MiniClub、亲子俱乐部Miniversity和旅行社“复游旅行”等一系列协同品牌。

这一些列的产业布局,使得复星旅文创立了独有的Foliday的概念,并提出“Everyday is Foliday”的品牌口号。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一站式旅游与休闲解决方案,实施C2M(客户到制造者)策略,进一步增强全系产品的吸引力,产生1+1>2的效应。

从7个人的部门到IPO 复星旅文发力万亿度假村市场

万亿市场的旅游度假村竞争激烈

截至2018年6月30日,集团在超过2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9个休闲度假村,并于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公司还计划在2020年底前增加12个Club Med度假村项目。

同时,项目上采用“旅文+地产”的模式。如三亚亚特兰蒂斯项目还包括棠岸地产配套,包括1004个可销售住宅度假单位(197个别墅及807套度假公寓)。截至今年6月底已出售966个单位,待确认的销售金额达到69.89亿元。

钱建农表示,目前中国市场针对消费升级的旅游产品十分稀缺,复星旅文将打造一个围绕家庭的一站式休闲度假旅游,将度假与社交、教育、娱乐等不同内容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随着中国及全球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及娱乐时间的增加, 消费者对休闲度假旅游的购买能力日益提升, 从而带动全球休闲度假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开支及需求。旅游行业正处于消费升级的重要阶段,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的趋势十分明显。

2017年全球旅游市场总收入为31940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48667亿美元。按旅游目的可分为:休闲、商务、探亲访友、健康及其他旅游。以收入计,休闲占市场最大份额,2017年占全球旅游市场总份额的58.5%,预计2022年将占60.8%。

而其中休闲旅游市场又分为: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购物及其他产品服务。住宿为其中最大部分,按2017年收入计算,约占25%市场份额。

全球休闲住宿旅游市场持续扩张,2017年收入约为7985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达12978亿美元。其中,2017年旅游度假村市场收入2186亿美元,占比27.4%。

但全球休闲旅游度假村市场高度分散且竞争激烈。以2017年收入计算,5大市场参与者合计占比2.4%市场份额。复星旅文是全球最大的旅游度假村集团,2017年也仅占0.8%的市场份额。参与者们在房间、餐厅、娱乐设施、及会议会展设施、地点吸引力、价格等各方面进行着激烈竞争。

游客的喜好也逐渐多元化,也更偏爱一站式产品服务。传统的专注观光旅游也开始偏向度假村、主题公园及现场娱乐,千禧一代也更愿意在社交平台上展示个性。复星旅文虽然目前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但后续可提供的全套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还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底,三亚亚特兰蒂斯正式开业。短短数月时间,亚特兰蒂斯的客房入住率已由39.8%升至今年7月底的79.3%,每晚房价亦由开业初期的1400元升至近2000元。

复星旅游文化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钱建农此前也透露:“三亚亚特兰蒂斯第三季度的总收入达到2.9亿元,EBITDA为9290万元。自开业至今年9月,已经贡献了4.9亿元的收入。”

另外,复星旅文已着手丽江及太仓项目的设计工程,丽江项目的建设预计于2018年底前开始,2020年底或2021年初开始分阶段完工,并于其后两三年内全面竣工。太仓项目的建设预期于2019年分阶段动工,2020年底开始分阶段完工,并于其后三至四年内全面竣工。

在2013年12月12日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颁奖盛典上,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同台获奖。

在颁奖环节中,雷军和董明珠立下了一个赌约:如果五年之内,小米的营业额击败格力,董明珠输给雷军一块钱。董明珠毫不示弱,霸气地回应:第一,这是不可能的;第二,要就赌10个亿。

雷军和董明珠的赌约,不仅是两人之间的较劲,更是互联网经济向传统制造业的宣战。

五年期到,胜负未明

随着赌约期限将至,这个话题难免被不断提及。在12月4日的201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董明珠称自己与雷军的赌约已经基本胜出,格力2018年的全年营收将达到2000亿。但同时董明珠也表示,其实这场和雷军的赌局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两者不具备可比性:格力是做实体经济的,而小米是做互联网的,属于轻资产。董明珠之前在采访中也曾表示,格力会赢,但要不要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有一种激情。

今年的11月19日,小米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据财报显示,截止9月30日,小米2018年的总营收达到了1305亿元,而格力电器为1487亿元,两者之间有182亿的差距。

如果仅以2018年前三季度的营收来看的话,小米已经输了。但如果以2018年全年来看,胜负仍未可知。小米今年第三季的收入同比增速达到49.1%,而格力电器前三季的收入增速为34.11%。虽然看起来格力的赢面更大,但是按照正常情况,第四季度往往是空调的销售淡季,反而是手机、数码等硬件的高峰期,因此小米依然有机会取胜。

按照小米现在营收的增速,如果赌约是6年的话,雷军大概率能赢下赌约。但同时不能忽略的是,格力电器的净利润大幅高于小米,今年前三季格力电器的净利润达211.2亿元,而小米今年前三季经调整利润约为67亿元,格力净利润是小米的三倍多。如何提高互联网业务的营收比例,来提高净利润率,让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名副其实是雷军正在努力的方向。

格力差点躺赢?

5年前,雷军正意气风发,刚成立三年多的小米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代表企业,面对营收是自己4倍的格力也毫不怯弱。

立下赌约时,雷军曾表示,小米的盈利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轻资产。第一,小米没有工厂,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厂;第二,小米没有渠道、没有零售店,可以采用互联网的电商直销模式;第三小米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产品研发和用户交流上。

2014年,雷军在接受采访时依旧自信满满,“去年我和董明珠打赌,格力1200亿,小米300亿,差4倍;今年小米800亿,他们1400亿,差距小了,再有一两年格力就输了。如果小米能够一直保持着初期的增速,确实可能在营收上早已经将格力甩在了身后。

但也正是雷军引以为豪的“小米模式”,让一路狂奔的小米跌了一个大跟头。2015年,小米定下了8000万台销量目标,但最终仅售出6654万台。如果说2015年小米只是增长没有达到预期的话,2016年则是小米手机销量不增反减的一年,这一年小米仅售出5541万台,仅上半年就有三个月处于缺货状态。在国内市场,小米从老大跌到了老五,季度出货量跌幅一度超过40%,全年出货量暴跌36%。正如雷军所说,2016年是小米的谷底。

随着仅仅依靠线上渠道的弊端逐渐凸显,回过神来的雷军开始亲自督战产品研发和供应链,并不断加强线下的渠道建设。雷军把小米的“铁人三项”理论,从“软件+硬件+互联网”升级为“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所谓新零售就是指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运营方式,将电商的经验和优势发挥到实体零售中。截至2018年3月,全国范围内已经有330个小米之家,覆盖186座城市。

雷军的战略调整挽救了小米,跌入谷底的小米在2017年成功将局势逆转,并提前实现了营收过千亿的目标。这让人们对雷军和董明珠的赌约有了新的期待。

“新旧”经济形态的殊途共归

五年前赌约初立时,小米和格力还分别在手机和家电领域各自安好,如今随着双方边界的扩张,小米杀进了空调,格力也涉足了手机。

早在 2013 年底,雷军就看到了智能硬件和物联网的趋势,认为这才是下一个千亿美金的市场。于是决定用小米做手机成功的经验去复制 100 个小米,提前布局 IoT。

最初小米从手机周边开始打造生态链,比如最先打造的爆款产品就是和紫米科技推出的移动电源;接着扩散到与智能家居、智慧生活相关的智能硬件,比如空气净化器、小米电饭煲等;甚至扩展到毛巾、鞋子、枕头等生活用品。这让小米构建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连接了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不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按2017年的连接数量计算,小米的消费级IoT硬件全球市场份额为1.7%,远超身后是苹果0.9%,亚马逊0.9%,三星0.7%和谷歌0.6%。

今年,小米甚至推出了自家的空调,并打出1999元的低价,正式杀入了白电行业跑马圈地。其实早在在2014年底,小米就曾和格力的老对手美的合作推出过一款智能空调。

空调一直都是格力的核心业务,从格力电器2018年前三季1487亿元的营业收入结构看,空调占据了八成的份额。就在小米想涉足空调没多久,董明珠在录制一个财经节目时就提到“我要做手机,分分钟,太容易了。”结果两个月后, 在2015年3月董明珠在中山大学的一次演讲后,突然掏出带有格力LOGO的手机,一时业界哗然。

虽然到今年格力手机已推出三代产品,但市场上仍难见踪影。董明珠坦言,格力手机还没有真正实现市场销售,目前格力员工、格力空调安装工都在用,因格力手机里有很多工具,方便员工、安装工与总部对接。“它(格力手机)是系统,要做扎实、做完美,才推向市场。”

事实证明,格力做手机并不是董明珠的意气用事,恰恰是她和雷军对物联网未来看好的不谋而合。董明珠希望未来“从空调到冰箱到洗衣机到生活电器、厨房炉具,一系列产品将用格力手机”,也就是要将格力手机未来将成为格力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不管是拉着王健林、刘强东等一起入股银隆,还是以30亿元参与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董明珠都在为实现自己智能家居的布局一步步前进。

小米和格力相比较,小米无疑更具爆发力和想象空间,但在核心技术方面仍需沉淀;而格力的虽然成长性相对更慢,但注重核心技术的积累,具备技术护城河。即便是赌期增加一年,谁能超过谁也并不一定。

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小米代表的互联网模式与格力代表的制造业模式的界限必将更加模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