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遺音 論古琴之琴境

太古遺音 論古琴之琴境

中國傳統藝術舉凡繪畫、詩詞、音樂、舞蹈、園林,甚至盆景都講求意境,並以此為最高的審美準則。意境一詞最早由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標舉,他說:“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歸於第一流之作者也。”

太古遺音 論古琴之琴境

中國古琴主要為文人雅士的樂器,屬自娛的室內雅樂,所以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什麼是琴境?白居易有《清夜琴興》詩云:“月出鳥棲盡,寂然坐空林。是時心境閒,可以彈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澹隨人心。心積和平氣,木應正始音。響餘群動息,曲罷秋夜深。正聲感元化,天地清沉沉。”可以說是對於琴境的一個最好的描寫。所謂琴境,就是古琴藝術所形成的意象和意境。

太古遺音 論古琴之琴境

從這些琴詩中均可看出那種經由琴聲對心靈的洗滌與淨化而實現的對人生透徹領悟與對暫時性的時空的超越,從而把握永恆的宇宙之道。從形式上說,古琴的桐木絲絃及完全用手指操縵的特點,使琴聲迴歸一種自然平實的味道。一般人對此並不理解喜歡,反而認為其音色較為單調乏味,甚至一曲都不能聽到曲終,自然很難體味到其中變化無窮、餘音繞樑的美妙韻味。

太古遺音 論古琴之琴境

由此可以看出,古琴琴境的形成不是輕而易舉的,如果不能理解琴道,沒有修好琴德,很難達到高深美妙的琴境,所以說,琴道、琴德、琴境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元人陳敏子在《琴律發微.制曲通論》中表達了這個看法:“姑以琴之為曲,舉其氣象之大概,善之至者,莫如中和。體用弗違乎天,則未易言也。其次若衝澹、渾厚、正大、良易、豪毅、清越、明麗、縝慄、簡潔、樸古、憤激、哀怨、峭直、奇拔,各具一體,能不逾於正乃善。若夫為豔媚、纖巧、噍煩、趨逼、瑣雜、疏脫、惰慢、失倫者,徒墮其心志,君子所不願聞也。”

太古遺音 論古琴之琴境

所以,古琴琴境的達到既非輕而易舉,也非高不可攀,關鍵在於能否體會琴道,能否保持琴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