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製造的“大國崛起” 欲取代中國全球地位?

作為世界上唯二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中國和印度在很多方面都是全世界所關注的焦點。就在近期,印度政府為推動手機零部件本土化,決定把手機廠商在本地生產顯示屏、觸模模組的計劃由2020年提前至2019年2月,一旦生效,這些零部件從海外進口將被徵收額外10%的關稅,加上附件稅費將達到11%。同時自2018年2月起,印度進口手機整機關稅已經上調至20%。多項舉措都表明了印度迫切想要轉型成為製造業大國的野心,至少目前來看,印度希望能先從智能手機制造商開始,逐步減少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擁有13.39億人口的印度,無疑是這個星球上的另一塊巨大市場,尤其是在旁邊還有中國這樣一個成功的案例在前,人口即紅利的理念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爭相進駐印度市場。按理來說,在當今勞動力為王的年代,擁有眾多年輕勞動者的印度獲得如此多的資源,同時在國際上擁有比中國更好的環境之下,崛起不過片刻之間。但明眼人就能看出,如今的印度在製造業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印度製造的“大國崛起” 欲取代中國全球地位?


據IC Insights統計,截至2016年,全球半導體廠商排名TOP 20中,印度廠商無一入榜,同時全球前十無晶圓IC設計廠商及前十晶圓代工廠都沒有印度廠商入榜。要知道,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全球20大歐美Fabless公司及IDM公司便已在印度成立了設計中心,為印度培養了大量的IC設計工程師,論水平而言,已經遠超同期臺灣及韓國的半導體公司,同時還有多家芯片設計服務公司在印度運營。但奇怪的是,印度的半導體制造業就是發展不起來。

為何印度的半導體業乃至於製造業仍然很難發展,想必許多人會脫口而出印度種姓制度的原因。固然,種姓制度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但深入瞭解就會發現這並不是印度最關鍵的問題。一個國家制造業要崛起甚至強大,需要有幾個最重要的前提:一、需要廣泛受教育的高素質人口;二、需要強有力的政府及統一且相對平等的社會;三、人口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做不到這幾點,工業化便無從談起。

雖然歐美企業已經幫助印度培養了眾多的半導體制造業人才,但是這些人才對整個印度而言只能算杯水車薪,想要有更多的人才誕生,還需要義務教育的普及才行。但義務教育恰好就是印度的軟肋,印度政府雖然在表面上普及了教育,但其中的教育資源分配卻極度不均衡。

據統計,印度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基礎教育系統,全印約有140萬間中小學校,在校學生人數約2.5億人(中國為1.8億),屬於義務教育的初等教育就有約2億人。私立學校數量只佔25%,但學生數量卻高達40%(中國為8.2%),也就是說約1億學生在私立的中小學校就讀。在城市,這個比例超過50%,富裕人群和大部分的中產階級都將子女送到私立學校就學。

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導致印度人才率一直不高,而缺少人才的印度製造業就更加難以在這個領域中有多少作為。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印度一直以自己為世界企業500強培養眾多CEO而自豪,而中國則是以培養世界500強為目標。

印度的政治環境也非常奇葩,如果說這顆星球中有哪個國家最“民主”的話,印度應該可以排在前列。由於經過英聯邦的長期統治,印度的多個地區都是被強制性撮合在一起的,加之印度領袖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影響,使得印度政府在統轄整個國家時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以土地為例,印度的土地是完全屬於個人,因此政府想要徵召的話,也需要取得個人的同意。但由於印度的宗教以及種姓制度影響,許多印度民眾都不想把自己的土地賣出去,即使拍賣出去的價格也非常高,往往讓當地政府承受不起。

無法獲得足夠多的土地,印度製造業的發展自然也無從談起。更何況印度由於在建國之初缺乏有效的法律,因此在英國撤離之後便把英國當時的法律全盤繼承,這又導致了許多水土不服的狀況發生。以印度的公會為例,在印度有這麼一條法律,只要在印開設的公司,其員工達到7人以上,就可以組建員工公會。而印度的公會由於其標榜民主的特質,因此在很多層面上給予員工很大的權利,在擁有公會的公司中,想要開除員工必須經過公會的商討及法院的同意,但印度由於屬於全民選舉制的國家,領導在決策時都需要考慮到對普通民眾選票的傾向。受此影響,印度法院對於辭退員工的要求往往不會予以通過。這種制度的誕生也就導致印度許多資本家不願意僱傭印度人,印度的工業化之路更是困難重重。


印度製造的“大國崛起” 欲取代中國全球地位?


以上兩個困局即使印度溼婆神顯靈,保佑他們全都可以克服,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可謂一直困擾印度幾千年。由於沒有經歷戰爭便從英國手裡接過了國家的統治權,因此印度各地基本屬於分而治之。印度目前的官方語言有18種,各地方言零零總總有400多種,語言的不同阻礙了人口的流動性,想要外出打工則必須解決語言上的問題,這讓印度最大的優勢人口紅利被困窘在狹隘之地。

同時,由於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印度各邦的自治權極大,可以說每個聯盟就如同一個獨立王國,印度政府的許多政令在很多時候無法得到各邦的充分施展。不僅是印度各邦之間,在不同語種之間的印度人還有深刻的隔閡,比如講印度語的與講旁遮普語的便互相看不起對方,如何協調多語種的印度人在一起辦公也成為製造業主的難題。

此外,受到印度宗教的影響,許多印度人認為這輩子受苦,那麼下輩子就會享福,因此通常都會安於現狀。這對於工廠而言固然是個好消息,即使讓他們幹一些比較枯燥的工作也能夠勝任,但印度人習性比較懶散,同時也經常遲到,不願意為了錢而加班。簡而言之,印度人雖然也喜歡不勞而獲的財富,但對於需要靠更多勞動才能賺取的工資卻興趣缺缺。印度人的工作通常要安排的非常細緻,舉個例子,中國公司的保潔人員通常進行地板及櫥櫃的清掃以及垃圾的清理,而在印度則必須請三個人來負責這幾項不同的工作。

誠然,擁有眾多人口的印度在發展的潛力上堪比中國,但是受到複雜的印度國情拖累,印度製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止步不前的。不過,知曉這種現狀的印度政府也在積極的改進當中,印度製造業正在以一種帶上鐐銬的姿勢奮力前進著。若從整個世界來看,印度目前的發展已經不算慢了,但對比其北邊的大國,依然還有著一定的距離。

根據德勤(Deloitte)的一項研究,預計到2020年,印度製造業競爭力預期將躍升至第5位。有趣的是,印度2015年的製造業勞動力成本為每小時1.73美元,而美國為37.66美元。即使是中國,它的成本也幾乎是印度的兩倍。印度政府設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即到2025年將製造業佔GDP的比例提高到25%。

而中國這邊,正面臨著尷尬的問題,由於資源短缺,加之物質條件上的日益豐沛,許多年輕人已經不願意進入到工廠之中,中國製造業面臨著人手短缺的困境。同時,當前國家也在計劃去產能,就是因為市場已經飽和,而我國製造業生產的產品無從銷售。

印度的發展意願,恰好與我國的發展路徑相契合。幫助印度發展其製造業,不僅能夠為我國解決產能飽和的問題,同時還能夠有效的緩解目前製造業人口不足的困境。雖然印度國內依然有種種諸如此類的問題存在,但是在國內廠商與印度政府的通力合作下,相信也能妥善的得到解決,目前也有許多中國廠商是這麼做的。印度工業化的“大國夢”從未停歇,而印度實現這個夢想對於中國製造業而言也大有裨益,既然如此,何不在有利的時候幫扶一把呢?

中國一向奉行合作共贏的理念與各國開展經貿往來,印度如今對於製造業的訴求也可謂是中國的機會。從市場需求來看,印度是目前全球第五大汽車銷售市場,2017年印度市場國內新車銷量累計401萬輛(含商用車),較2016年同期的366.9萬輛同比上漲9%,但由於印度人均保有量還很低,每千人只擁有20兩乘用車和7輛商用車,同時由於印度人民消費能力有限,因此印度市場主要以低價車型為主。龐大的潛在市場,都可以成為中國廠商競相爭逐的目標。

從宏觀角度上來看,印度製造業的發展是有利於周邊國家的,可以帶動周邊國家相關產業的進一步昇華。雖然未來機器取代人工作將成為工廠中的大趨勢,但就目前而言還很難達到,因此印度的人口紅利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目前小米、OPPO、vivo等都在印度開辦工廠,證明中國企業已經開始掌握如何管理印度員工的有效方式。顯然,印度工業化的崛起只是時間問題,但若想要從成為繼中國之後的世界工廠,其東邊的越南則是更加有力的競爭者,不過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責編:安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