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嘻哈》結束後,中國還有嘻哈嗎?

九局發[2017]076

文藝九局·司機小馬


在十月即將到來的時候,夏天的一切都在悄然退潮,比如高溫,比如烈日,比如這個夏天最火的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

《中國有嘻哈》結束後,中國還有嘻哈嗎?

互聯網的流行趨勢,一股風潮到來時永遠是來勢洶洶,比如“有freestyle嗎”“我覺得ok”等流行語,一夜之間佔領了中文互聯網;而風潮褪去時也是風捲殘雲,隨著總決賽“雙冠軍”引起最熱烈的一波輿論風波後,《中國有嘻哈》的熱度迅速讓位給最新的娛樂圈八卦,不過一兩週時間,在熱搜上已經難覓蹤跡。

《中國有嘻哈》自開播起就被賦予了“在中國傳播嘻哈文化”的任務。這個任務完成了嗎?大數據不會騙人。百度指數顯示,隨著今夏《中國有嘻哈》的熱播,“嘻哈”一詞的熱度迅速超過了火爆多年的“搖滾”和近年爆紅的“民謠”,達到了近6年來的峰值。從這個層面來講,“嘻哈”確實是火了。

《中國有嘻哈》結束後,中國還有嘻哈嗎?

但另一方面,在總決賽前後、“嘻哈”達到搜索峰值的時候,“中國有嘻哈”的熱度是“嘻哈”的20多倍,雙冠軍之一“PGone”熱度是“嘻哈”的近10倍,連因受嘻哈歌手鍾愛而爆火的、價格不菲的時尚服裝潮牌“Supreme”,熱度都是“嘻哈”的近2倍。

《中國有嘻哈》結束後,中國還有嘻哈嗎?

在《中國有嘻哈》的諸多元素中,最火的,並不是“嘻哈”本身。

嘻哈曾經是一場北美社會里“下克上”的“文化造反”:源於貧民階層的藝術形式,最終成功“倒灌”富人階層,實現了文化輸出中“自下而上”的“逆襲”。

嘻哈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誕生於美國貧民區街頭,尤以黑人群體為核心人群。作為一種文化潮流,不僅包括《中國有嘻哈》展現的說唱歌曲,也包括街舞、塗鴉、DJ打碟等元素,以及與之匹配的一系列衣著、語言習慣、行為舉止等。隨後這種文化迅速在全社會階層蔓延開來,最終令富裕階層的人們開始模仿著“窮人”的衣著、“窮人”的言行、“窮人”的音樂和藝術。

一方水土養一方藝術。早期的黑人嘻哈中,動輒爆粗口、怒斥社會不公、露骨地尋求財富,是因為受教育程度低、被歧視對待和貧窮,本來就是當時黑人生活環境的一部分。這樣的歌詞從這樣的人口中說出,是發自內心、源自生活的。

包括其中涉及的幫派兄弟、槍殺、毒品等暴力元素,也絕不是為了“酷”而增加的噱頭,而是紮紮實實地來自當時黑人的現實生活,九十年代東西海岸嘻哈圈的恩怨,開過槍,死過人,

兩位知名歌手2PAC和B.I.G殞命,是嘻哈藝術“匪氣基因”的一個縮影:舞刀弄槍,流血送命,人家是動真格的。

《中國有嘻哈》結束後,中國還有嘻哈嗎?

而反過來,如果一個住在富人區的白人紈絝子弟開著蘭博基尼唱著“我想擁有一輛法拉利”,就顯得非常莫名了。這是有沒有文化根源、“形神兼備”和“裝腔作勢”的差別。後者已經失去了嘻哈文化的對抗性傳統,而變成了一種單純的“重金裝窮”的遊戲。

同樣的道理,在中國治安良好的大城市裡唱“你不要不服氣你看看我身後的兄弟”,也會產生類似的違和感。

中國的嘻哈文化不是本土原生的,是“舶來”的。而“舶來品”常常與“先進”“時髦”“酷”和“昂貴”掛鉤,故而從一開始,就帶有一股獨特的消費主義氣息:美國嘻哈文化是從一開始的貧民窟和匪幫,發展到後來的美女跑車金鍊子,可中國的嘻哈跨過了這個成長過程,一開始就是從美女跑車金鍊子起步。如此也無怪《中國有嘻哈》剛一播出,就給不瞭解嘻哈文化的“吃瓜群眾”留下這樣的印象:嘻哈都一身大牌,嘻哈好有錢,嘻哈等於紙醉金迷。

《中國有嘻哈》結束後,中國還有嘻哈嗎?

事實上,即便在嘻哈晉升為主流文化、頂級的說唱藝人成為社會收入金字塔塔尖的美國,像埃米納姆、Jay-z這樣殿堂級別的說唱歌手,依然喜談自己早年的窘迫生活,並視之為藝術人生的起點,新晉歌手也往往以“貧民窟出身”的“血統”為榮。對高度商業化的嘻哈文化而言,草根意識依舊是寫在基因裡的,而中國的嘻哈——至少通過《中國有嘻哈》給觀者的體驗,是並不“草根”的;事實上,能玩得起這種“舶來文化”的,往往也不是“草根”。

缺乏土壤的支撐往往會導致一些核心概念的“異化”。比如“real”(本義“真實”)。

這個初中英語詞彙在這個夏天徹底火了,被當做嘻哈文化的“精神內核”而頻繁曝光。但舉凡涉及到“精神內質”總有些不可說的味道,說出來就有失準確。“real”一詞勝在簡單易懂,但作為一種評判標準就過於寬泛,而且更關鍵的是,它是一種無關道德準則的評判標準。

譬如說一個人誠實,那麼他當然是real的;但如果一個人貪財好色,只要他是發自內心並毫無掩飾地貪財好色,那他也是real的。事實上,世界上幾乎一切言行,都可以經由這種“我想這樣就這樣”的句式而得到“real”的肯定。故而無論是粗口連篇的地下嘻哈“對戰”,還是歌詞中對金錢暴力的渲染,抑或是網絡上赤膊上陣的罵戰,都可以在“real”的標準下得到認可乃至追捧,但對於“嘻哈圈”之外的普通觀眾,則難免為之瞠目結舌。

《中國有嘻哈》結束後,中國還有嘻哈嗎?

*歌手PGone被曝曾在表演中用已故歌手姚貝娜的名字調侃對手,引發姚貝娜粉絲不滿和輿論關注

評價這種價值取向,不能脫離其產生的土壤。在嘻哈文化濫觴之時,對遭遇社會不公、貧困交加的黑人嘻哈歌手而言,口無遮攔地自我表達具有社會意義上的正當性;同時,美國文化本身也強調個性的解放,基於這兩大原因,才使“real”作為嘻哈的精神核心得以成立,這不僅僅是四個字母的組合,更是幾十年來嘻哈文化和美國社會共同發展的一種概念式的總結。而把這個概念直接搬到中國,按照字面意思就去進行亦步亦趨的模仿,顯然是不夠全面的;而亂打“real”牌,對於提高中國社會對嘻哈文化的接受程度,也絕無益處。

當然,如果嘻哈在中國滿足於目前的圈子規模,那在法律之下秉持任何價值理念都沒有問題。可既然有了“在中國推廣嘻哈文化”的任務、或者對更寬廣的市場感興趣,那麼如何彌合——而不是進一步撕裂——嘻哈與普通觀眾之間的鴻溝,就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客觀而論,雖然中國的嘻哈文化是“舶來”的,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也開始慢慢紮根下去,產生了一些接中國地氣的作品,更有一些作品因其獨具的中國味道,在海外收穫口碑。中國的嘻哈確實存在,而且還在成長,但是否適合現在就去收穫其商業價值,還是個要費思量的問題:一旦進入商業流程,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商業需求的影響,這種影響對於年輕的中國嘻哈文化,可能是重大甚至不可逆的。如果最後讓中國的觀眾普遍認為嘻哈僅僅是“昂貴的supreme+押韻的順口溜+潮男辣妹”,恐怕是一件相當不real的事情。

炒熱一種文化, 要比幾個“梗”、幾個品牌、幾個明星困難得多。如果《中國有嘻哈》有第二季,我期待看到一場真正的、全民惡補嘻哈文化史的熱潮。到時候再去談“中國嘻哈元年”或者“中國確實有嘻哈”,底氣就會足得多了。


文藝九局·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有關部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