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這位陷入昏迷失憶中的電影導演卻說:白求恩來過了

早在解放之初,文化部就有拍攝白求恩題材電影的想法。後來,文化部明確指示,拍攝白求恩電影,由張駿祥擔任該片導演。

1996年,這位陷入昏迷失憶中的電影導演卻說:白求恩來過了

張駿祥,江蘇鎮江人,1910年12月生,1927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6年,以優異成績考取公費留學生,進入美國耶魯大學戲劇研究院,專攻導演課目。1939年,張駿祥獲碩士學位,隨即遠涉重洋,回到硝煙瀰漫、炮火連天的祖國。1947年後他在中電一廠、二廠編導了喜劇片《還鄉日記》和《乘龍快婿》,以強烈的對比和辛辣的諷刺,揭露了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劫收”掠奪的醜惡現實,受到廣泛關注。

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改編、創作和導演了《勝利重逢》、《雞毛信》、《新安江上》、《淮上人家》等數10部劇本及電影。

1960年初,張駿祥和八一廠的趙拓開始合作創作《白求恩大夫》。為了儘快把《白求恩大夫》搬上熒幕,作為導演,張駿祥需要白求恩工作和生活的細節,需要生動活潑的素材。為此,他進行了大量地採訪、走訪和實地考察工作,先後採訪過元帥、將軍,走訪過太行山深處的老農民,當年八路軍的基層幹部和戰士,還有戰地醫院的院長、醫生。

1996年,這位陷入昏迷失憶中的電影導演卻說:白求恩來過了

張駿祥從採訪中得知,領導曾想給白求恩介紹一箇中國妻子,結果被他拒絕了。白求恩給出的理由很簡單:“語言不通,更主要的是習慣不同,在一起生活也不會幸福。”看來白求恩對入鄉隨俗不以為然,性情與常人有異。

還有,白求恩這個人脾氣很大,容不得一點馬虎。值班護理打瞌睡、不肯為傷員洗澡洗腳,嫌傷員傷口臭,戴口罩處理傷口等,他都要發火罵人。批評了人,罵了人,過後又能與被批被罵者和好如初,親如一家。白求恩就是這性格。

從採訪中得知,白求恩對傷員真是盡心盡力,全身投入。他親自給傷員洗腳,甚至親自給傷員刷牙。給傷員刷牙雖然是個小活,但難度很大,弄不好傷員難受、乾噦。但白求恩做得很好。

1996年,這位陷入昏迷失憶中的電影導演卻說:白求恩來過了

領導給白求恩配了一匹馬,這是戰時給他的專門待遇。但白求恩自己不騎,卻常常給服侍保衛他的小戰士騎。真是關心他人勝於關心自己。對日本俘虜,白求恩則不大情願給他們治療。

白求恩吃穿不在乎,但不抽菸不行,不過,做手術時絕不抽菸。白求恩每到一個地方,常和接待他的首長、老百姓擁抱親吻。這一點中國人不習慣,有時弄得很尷尬,白求恩卻覺得親切無比。

當然,張駿祥在實地採訪中瞭解到的這些細節,在當時的環境和氛圍下,都沒有用在白求恩的電影中。

在拍攝《白求恩大夫》的過程中,張駿祥一直堅持影片必須有白求恩來華前的內容。因為,沒有國外部分,觀眾就不知道白求恩到中國來前,對法西斯多憎惡,多仇恨。但最後,還是未能如願。

1996年,這位陷入昏迷失憶中的電影導演卻說:白求恩來過了

關於拍攝白求恩電影,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誰來演白求恩。白求恩是加拿大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可能去請西方專業演員。然而,天為絕人之路,大家最終把目光聚集到了譚寧邦身上。譚寧邦是美國人,也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仍然留在中國的西方人。譚寧邦曾做過電臺播音員兼製作人,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對錶演不陌生。

為了拍攝白求恩,張駿祥準備數年,他不僅是一個創作者,也從心靈裡走近了白求恩。彷彿他與白求恩已融為一體,靈魂相通了。如霍達寫作《穆斯林的葬禮》,寫到新月不幸逝世下葬後,女作家霍達也一病不起,住院半年多才有好轉。作家與作品中的人物,已血肉相連,難解難分。

1963年9月,電影開機。當小戰士抬著白求恩的遺體,在漫天風雪裡,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齊膝的雪地裡,《游擊隊員之歌》顫抖地響起……拍攝中的張駿祥導演也禁不住熱淚盈眶,不能自已。一部好的電影,要想感動觀眾,必先感動導演。

《白求恩大夫》於1977年上映時,獲得極大好評,觀者無不稱讚,它的質樸、真摯讓人們看到了某種久違了的風格。

1996年,這位陷入昏迷失憶中的電影導演卻說:白求恩來過了

1996年,著名導演張駿祥陷入陣發性昏迷,已失去大部分記憶,常常連親人也認不出來。一次,他卻對走近前來的妻子周小燕說:“你來遲了,剛才白求恩來過了。”這也許就是張駿祥導演與遙在天國的白求恩大夫心靈的相通吧。

這一年,86歲的張駿祥和去世時年僅49歲的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終於在天國相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