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毛藻年静悄悄地走了

作者:冯达旋,美籍华裔,著名作家、理论核物理博士。现任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科研与研究教育副校长,物理系教授,国际专家。

今天早上一早起来,看到好友毛藻年的公子毛志宇以脸书寄给我的信息,通知我他的父亲在几天前的复活节早上走了。

我在 2013 年当我访问英国利物浦大学的时候,藻年兄与他的夫人 Lucy 特别从曼彻斯特赶过来和我相聚。没想到那天下午分手就成为永别了。

在 1972 年 9 月初,当我在明尼苏达大学完成理论物理的博士学位之后,我就到了曼彻斯特大学的理论物理中心成为博士后。到了人地生疏的英国,我第一个见到有中国脸孔的就是毛藻年兄。我记得非常清楚,曼彻斯特的理论物理中心是在系館的六楼。毛藻年所从事的实验核物理是在四楼。所以我与太太懿雯在曼彻斯特大学的两年内与毛藻年兄以及他的家人成为挚友。因为藻年跟 Lucy 比我和懿雯年纪大多了,所以他们对我们的照顾就好像哥哥姐姐一班,非常亲切。

毛藻年生长在香港。中学毕业后他就考进香港大学的物理系。当时能够考进香港大学的一定是香港特优的学生。 大学毕业后他就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去攻读博士学位。他在利物浦大学的博士导师是世界闻名核物理大师比得、Twin。名师出高徒,所以藻年兄完成博士学位之后,就到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实验核物理组工作。

当时英国的核物理有三个中心,那就是牛津大学,利物浦大学及曼彻斯特大学。在这三个大学里面,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核物理绝对是人数最多也是最强的。就算把整个欧洲强大的核物理研究中心来看的话,英国的三所大学也是遥遥领先。所以毛藻年能够在三个领先大学里面的两个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看得出他对核物理的重要贡献。

我不能否认,我到了英国之后,我跟中国大陆认识角度看来是一个分水岭时候。在曼彻斯特理论物理中心里面的小图书馆竟然订阅了中国的物理学报。看到这些学报我才了解到中国在科学方面并不是一片空白。另外,非常有趣的事 1972 年的时候,虽然中国还在文化大革命的期间,但是有一段短短的时期,中国忽然对外开放。所以在1973 年的时候,曼彻斯特大学就来了几位中国访问学者。其中两位,吴祖泽与王祥云,我特别有深深的印象。吴祖泽是来自中国军事医学院,是癌症学的专家。吴祖泽兄以后选上中国科学院士,同时也成为中国军事医学院的院长。王祥云是来自北京化学系,是放射化学的专家。

当时曼彻斯特的华人并不是很多,除了一些来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南洋大学的研究生以外就是我们了。 那么毛 藻年和 Lucy 可以算是当地的侨领,而且又是对人非常好客与慈祥,所以我记得我们常常在他们的家里聚餐。我总记得每次我们去就是一大帮人,把毛夫人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我总记得毛家四人,藻年、Lucy和他们的小女儿 Ling Ling 与小儿子 Yu Yu 和我们打成一片,令大家感到宾至如归。今天 Ling Ling 已经是一位名医。Yu Yu 说来就更有趣了。当他在剑桥完成化学博士学位,发现自己真正人生兴趣是音乐,所以放弃化学就在音乐那方面发展。今天他竟然是英国著名的皇家交响乐团里面的首席单簧管手!

毛藻年一生是一位敬业的科学家。他的弟弟毛钓年生前是香港新华社的副社长,也是一位敬业的社会工作者。他 们俩兄弟代表了我们海外华人在 20 世纪的生涯。今天听到毛藻年走了,我忍不住写下了这一短文,一方面对他的一生作一个简短记录,另外一方面作为怀念他。

照片一: 1982年,曼彻斯的实验核物理研究组。后排左一是毛藻年。

好友毛藻年静悄悄地走了

照片二: 1973年,曼彻斯特理论物理组。后三排左一是我。

好友毛藻年静悄悄地走了

照片三: 80 年代末,毛家一家到看费城来看我们。左一与左三分别是 Ling Ling 与 Yu Yu。

好友毛藻年静悄悄地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