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散记|打了春 赤脚奔 老知青难忘初春时节寸土伤人挑河泥

打了春 赤脚奔

▓ 仁义老庄

生活散记|打了春 赤脚奔 老知青难忘初春时节寸土伤人挑河泥

春耕、备耕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挖河。

打了春,赤脚奔。这是宝应农村的一则谚语,意味着立春到来之后,人们就可以下田干活了。春耕生产也就此开始了。

记得我们插队回家过年,就怕报纸出有关春耕备耕的评论员文章,它像无声的命令,催促我们尽早奔赴春耕生产第一线。

春耕、备耕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挖河,在没有河的地方,生生用人工挖出一条河来。在那“人定胜天”的年代,农村就怕又来新书记,一任书记接着一任书记挖,把所挖的河都赋予特殊意义。以前挖的叫“革命”河,现今挖的就叫“斗争”河,把挖河和政治一结合,可怜的农民就不敢不去。不去,那个反革命的帽子可不是闹着玩的。

1973年,初三一过,我们大队就组织了百十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奔赴开挖“三阳”河第一线。我这个“可教育好的子女”,为了好好表现,也参加了这场终身难忘的挖河工程。

“三阳河”离我们大队有二十里地,乡亲们肩挑行囊,扁担的一头是稻草和米,一头是被子和腌菜,胸前挂着麻草鞋,腰间系着旱烟袋,个个雄纠纠气昂昂,就像解放前的支前大軍,奔赴前线。

上了河堤,要先搭营房,宝应叫“滚地笼”。就是在大堤上寻找一个平整的地方,挖个二三米见方的土坑,用树棍立好人字型的支架,上面盖满稻草,周边用挖出的泥土覆盖,一个稻草门帘,乡亲们收工后就三三两两蜷宿在这样的地笼里。

挖河可是体力活,一般大型工程,河的深度都在十几米,再加上堤岸的高度,那就有头二十米。平地开挖,开头挑担,个个快速似箭,可越到后来就越艰难。

我们肩担泥土,仰望天空,喊着号子,挺着腰杆,一步一个脚印登阶前行。在寒冷的天气中,从瑟瑟发抖的起坡,到大汗淋漓的下坡,个个铁骨铮铮,我是真正体会了乡民们所说的挖河是“寸土伤人”的道理。

在那宣传靠吼、交通靠走、娱乐靠揪的年代,物资匮乏,我们每天陪着星星去,伴着月亮归,吃的是少盐无油的腌菜汤,偶尔吃到家乡妇女“支前”的黑而乌的菜边子,吃到家乡的茨菇就算是改善伙食了。

生活散记|打了春 赤脚奔 老知青难忘初春时节寸土伤人挑河泥

每当我返乡时就会多看几眼“三洋河”

现今,每当我返乡时就会多看几眼“三洋河”,因它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定胜天”的足迹,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辛酸,见证了我们曾经的付出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