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散記|打了春 赤腳奔 老知青難忘初春時節寸土傷人挑河泥

打了春 赤腳奔

▓ 仁義老莊

生活散記|打了春 赤腳奔 老知青難忘初春時節寸土傷人挑河泥

春耕、備耕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挖河。

打了春,赤腳奔。這是寶應農村的一則諺語,意味著立春到來之後,人們就可以下田幹活了。春耕生產也就此開始了。

記得我們插隊回家過年,就怕報紙出有關春耕備耕的評論員文章,它像無聲的命令,催促我們儘早奔赴春耕生產第一線。

春耕、備耕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挖河,在沒有河的地方,生生用人工挖出一條河來。在那“人定勝天”的年代,農村就怕又來新書記,一任書記接著一任書記挖,把所挖的河都賦予特殊意義。以前挖的叫“革命”河,現今挖的就叫“鬥爭”河,把挖河和政治一結合,可憐的農民就不敢不去。不去,那個反革命的帽子可不是鬧著玩的。

1973年,初三一過,我們大隊就組織了百十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奔赴開挖“三陽”河第一線。我這個“可教育好的子女”,為了好好表現,也參加了這場終身難忘的挖河工程。

“三陽河”離我們大隊有二十里地,鄉親們肩挑行囊,扁擔的一頭是稻草和米,一頭是被子和醃菜,胸前掛著麻草鞋,腰間繫著旱菸袋,個個雄糾糾氣昂昂,就像解放前的支前大軍,奔赴前線。

上了河堤,要先搭營房,寶應叫“滾地籠”。就是在大堤上尋找一個平整的地方,挖個二三米見方的土坑,用樹棍立好人字型的支架,上面蓋滿稻草,周邊用挖出的泥土覆蓋,一個稻草門簾,鄉親們收工後就三三兩兩蜷宿在這樣的地籠裡。

挖河可是體力活,一般大型工程,河的深度都在十幾米,再加上堤岸的高度,那就有頭二十米。平地開挖,開頭挑擔,個個快速似箭,可越到後來就越艱難。

我們肩擔泥土,仰望天空,喊著號子,挺著腰桿,一步一個腳印登階前行。在寒冷的天氣中,從瑟瑟發抖的起坡,到大汗淋漓的下坡,個個鐵骨錚錚,我是真正體會了鄉民們所說的挖河是“寸土傷人”的道理。

在那宣傳靠吼、交通靠走、娛樂靠揪的年代,物資匱乏,我們每天陪著星星去,伴著月亮歸,吃的是少鹽無油的醃菜湯,偶爾吃到家鄉婦女“支前”的黑而烏的菜邊子,吃到家鄉的茨菇就算是改善伙食了。

生活散記|打了春 赤腳奔 老知青難忘初春時節寸土傷人挑河泥

每當我返鄉時就會多看幾眼“三洋河”

現今,每當我返鄉時就會多看幾眼“三洋河”,因它見證了那個時代“人定勝天”的足跡,見證了那個時代人們的辛酸,見證了我們曾經的付出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