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寒冬”是構建壁壘的重要時期,文娛“口紅效應”逆勢上行

當下,資本驅動、經歷數年井噴式發展的互聯網創業項目遭遇所謂“資本寒冬”,許多人用"至暗時刻"來形容未來幾年的經濟和行業環境,在一級股權市場熱傳的市場拐點論成為基本共識,行業內大大小小的機構確實也遭遇一系列困難。

另一方面,中國的GDP增速已經創十年來新低,2018年全年GDP增速預計為6.6%左右,中國經濟依然處在“大調整”關鍵時期,並未走入所謂的“新週期”,且調整過程可能還將延續3-5年。

在全球流動性充裕甚至氾濫的大背景下,“資本寒冬”是真實存在?還是市場自淨和資本回歸理性?對近幾年各行業蓬勃發展的創業創新的基本趨勢和基本面會有什麼影響?能夠真正穿越資本寒冬和經濟低谷期的細分領域有哪些?什麼樣的公司、創始人團隊更受歡迎?

帶著創業者和投資人的種種疑問,近日,在“未來之秩•2018 NBI Awards年度影響力評選頒獎盛典”中的嘉賓對話環節,乾元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王晨宇等5位投資人,共同探討在資本寒冬,如何構建穿越經濟低谷期的新商業力量,以下為內容精選:

“資本寒冬”是構建壁壘的重要時期,文娛“口紅效應”逆勢上行

主持人:二級市場表現並不盡如人意,聯動一級市場的投資也出現了很多效應,這種現象如何理解?經濟大週期對創新創業有什麼影響?

乾元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王晨宇:“寒冬”是因為各方面因素匯聚而成,例如文娛是逆週期的行業,大家知道經濟週期不好的時候,反而會有口紅效應。寒冬的時候還是可以找到很多抵禦寒冬的方式,還是希望大家在寒冬裡面保持火熱的心。

海爾資本執行總經理劉毅:首先從整個宏觀經濟來看,中國每隔8-10年就有一個向下的投資週期的調整,在2015年左右就已經進入調整期,現在只是繼續調整;其次,整個股權投資市場終歸還是會迴歸價值創造的本源;第三,寒冬存在偶發因素,宏觀經濟的調控、國際經濟變化都有可能是誘因。從創業角度來講,在迴歸價值的本源,會給真正做價值投資,真正去創造價值的創業者更多的機會,大家會發現,總的市場資金量並不缺乏,但是這些資金越來越向頭部好的,能落地創造價值的企業集中,所以做創業,不要太去關注估值,紮紮實實做事情才會有很好機會。

黑蝶資本合夥人孫志遠:所謂的“寒冬”只是經濟週期的一部分,就像投資過往的業績不能代表具體的目標或者指標。經濟寒冬,我覺得會讓那些更優質的企業沉澱下來,讓禁不住考驗的企業淘汰掉,我們認為這是好的開始,只是週期當中的一部分。

十方創投合夥人吳曼:“冬天”年年有,寒不寒取決於穿多少衣服,其實,每一個經濟週期或多或少都是可以預見到,怎麼樣練好內功,準備“禦寒的衣物”,是所有人需要思考的。

“資本寒冬”是構建壁壘的重要時期,文娛“口紅效應”逆勢上行

主持人:如果想穿越寒冬,有哪些細分的領域是可以去關注的?或者有哪些領域更具有禦寒能力?

王晨宇:最重要的還是要建立自己核心壁壘,在文娛領域細分下,比如網絡大電影今年的票房分賬比較好,也是因為今年的電影品質比過往有了極大的提升,所以創業者還是要精心打磨自己的產品,抓住用戶想要什麼樣的東西。在所謂的資本寒冬之下,更要精心把自己的產品做到極致,這才是最重要的。

孫志遠:我國人口基數足夠大,消費的人群是不變的,這是客觀的事實。另外新興的產業,也是圍繞人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這是人最基本的訴求。第一,現在不是一個創業好的時點,因為所謂的經濟下行,我們認為可能是一個階段,中間可能會有波動;其二,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規律。創業者需要在這個領域裡精耕細作。

作為投資機構的觀點,我們也是這樣定位自己,很多行業所謂的升級或者降級,如果能夠獨善其身,保證相對客觀和冷靜,其實是可以不受太多波及的,要注意的就是:第一,看不懂的就不要投;第二,如果跟我們不能把問題做在同一側,我們沒有更多的資源導給人家企業,產生直接的變現,這個也不要碰;第三,無法做好自己的企業不要碰,不光是損害你的精力、財力,你的商譽都會隨之崩塌。

孫敬偉:精準醫療算是新興的市場,所有的創業企業因為新技術的出現剛剛露出,並且又有很大的消費,或者是需求做支撐;另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這些都是增量市場,在這方面對穿越“寒冬”來講,是一個很好地支撐。還有,工業領域,高端的工業傳感器、工業雷達等等,這些一直為國外的產品所壟斷,去做相應的高端的進口替代還是有相當大的機會。

總結來說,從投資機構看行業,一個是增量市場,在新興的市場上面,以技術作為驅動力,在一個存量市場,高端進口替代,同樣也是技術作為核心競爭力為項目提供核心的競爭力。當然能夠讓這個項目跑的長遠,一個企業的發展也不是一年兩年時間,還是很長的時間,需要一個優秀的團隊。

吳曼:翻閱商業寶典或者商學院教科書都在講一件事,就是差異化。很多時候我們在做創業的時候,投資機構從某種角度看也是創業,有些產品5年、7年的週期其實也是一個創業歷程。這個過程當中,大家不要忘記差異化,因為所謂的風口是當下的風口,是前人已經烘托出來的風口,如果這個時候還追的話,掉下來的可能性會很大。

產業現在也到了一個結構性調整的時期,需要結合新的技術,在一些存量市場做出新興的增量市場?增量市場當中怎麼能夠更快速地推進新技術實施的過程,這些可能都是我們無論做創業也好,做投資也好的著眼點。

劉毅:我更加偏重從產業的角度去看大的趨勢,整個趨勢還是從宏觀的角度去看,國家經濟驅動的三大力量:人口相關、制度相關、科技創新相關。

首先看人口,勞動力成本上升,反過來這產生了投資機會,例如自動化、機器人方向會有持續的機會;第二看制度,勞動力的減少。人口的老齡化,包括新的政策出來,我們又鼓勵人口出生,所以從老的到小的又會出現醫療健康的機會和小孩教育的機會;第三看科技創新,改革開放的紅利,能源金融還有很大的機會。2014年國家層面推雙創工程,背後核心是創新,底層邏輯是用創新引領新的產業。

“資本寒冬”是構建壁壘的重要時期,文娛“口紅效應”逆勢上行

主持人:從自身的機構出發,資本或者基金應該怎麼投資?請給投資人一些建議。

王晨宇:對於投資機構來說是八個字:不忘初心,耐住寂寞。這個寒冬還是要好好構建自己的壁壘,在潮水退去的時候,才是建立核心優勢的重要時期,要把優勢做到極致。

孫志遠:投資機構偏向於冷靜和客觀是對的,這樣就能避免選擇趨勢性機會或者交易性機會。能跟上下游的合作方,達成一個深度,對行業的理解,對週期理解,對風險理解,我覺得如果能夠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大家才有合作的空間和餘地。

劉毅:投資要做到更加的專注和集中,所謂專注就是在幾個賽道更加地專注和系統化的佈局。集中的話,其實不僅僅是我們,很多機構現在投資都會把資金放在頭部企業上面。所以我們會更加關注行業裡前五的企業和細分賽道的頭部企業。什麼企業不投呢?那些完全依靠前面我去拿大筆的錢燒市場,去獲取用戶,獲取流量的模式,先不管現金流,可能這種我們就不會投。這種項目本身它的模式可能不管是我們,對其他機構而言,對創業者而言都需要更加的慎重。

孫敬偉:投資投的是未來,做天使投資必須有一個樂觀的心態。一個機構要長期可持續的發展下去,跟創業項目應該都是一樣的,要利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時間段,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或者是形成自己的差異化。包括自己投資策略,投資標準、投資行業的研究等等,等寒冬過去之後,你成為一個優秀的投資機構。資本寒冬中,要對未來還要充滿希望,不要虛度資本寒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