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踏雪,探大別山深處的六安瓜片

腊月踏雪,探大别山深处的六安瓜片

面沖茶谷

一月中旬的北京仍舊未雪,而江南則傳來陣陣雪訊,其中不乏風雅之士吟聯賦詩,一張張唯美的照片刷爆朋友圈,十分悅目。然而,即將到皖西大別山出差的我卻擔心了,因為……可能封山!

到金寨車站時天色已暗,偏遠且昏暗的小車站讓人摸不清周遭環境,明早是否能夠上山仍就未知。車站外,地上的雪整堆整堆地被鏟在一旁,仍然頑固地在融化線上掙扎著,平地尚且如此,山上呢?預報顯示明後兩天是多雲時晴,之後又是雨夾雪的天氣,看來這趟的考察行程必須上緊發條了。

油坊店、面衝

六安瓜片的產區,一般認為在獨山、響洪甸、面衝、蓮花山、蝙蝠洞等區域,其中產量較大的應屬響洪甸、面衝一帶。當地有許多帶“衝”的地名,“衝”就是山溝之意,當地政府依託面衝山溝谷地的地形,打造了一個生態茶谷,希望以茶為主題帶動旅遊,作為鄉村扶貧及產業轉型的一個切入點。

茶谷的景色秀麗,坡地的茶園傍水而建,站在高處鳥瞰,一排排的茶樹如同受檢的士兵一樣整齊列隊,一絲不苟。茶園臨水處修有一座木棧道,漫步棧道時有成群的蚊蠅騷擾,而水底常見小魚穿梭水草之間。在這裡,遊客能近距離感受到幾乎沒有汙染的環境,或許,這也是當地政府標榜“無農殘安全茶”、用以提振消費者信心的一項工程。

腊月踏雪,探大别山深处的六安瓜片

面沖茶谷

然而,幾年來走訪茶園的經驗總結:具規模且密集的茶園往往難出好茶,或者說難出符合老饕們要求的高品質好茶。“整齊”固然能夠滿足視覺上的審美,也便於工業化的管理,但就茶樹的生存環境來說,卻談不上很好,就好比人住宿舍、吃食堂,雖然足夠溫飽,卻總不如住山間別墅、吃農家營養餐來得舒適愜意。甚至,為了保證茶樹春天養分充足能“大暴芽”,下重肥也是常見的。

其次,這種大規模且密集種植的茶園,茶樹大多采用扦插法育苗而成。扦插的茶苗存活率高,種植時能夠精準計算間距,利於管理。然扦插的茶樹僅有旁生的鬚根,不似種子繁殖的茶樹有主根能深入地底,獲得更深層次的養分,使茶葉的內含物質更加豐富。我曾做過許多對比,發現扦插、嚴格管理的茶園出產的茶,大多香氣高揚,然韻味比起種子繁殖、管理粗放的茶卻顯寡淡許多。

腊月踏雪,探大别山深处的六安瓜片

面沖茶谷

第三,從品種來說,六安瓜片的傳統品種,當地人稱“笨茶”,“笨”是本地原生之意,生命力強韌、發芽晚。(關於笨茶,武衛權先生認為以獨山小葉種和齊山中葉種兩個茶樹品種為主。)而茶谷所植之茶,早期遺留下來笨茶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龍井43號、黃金茶、白茶(類安吉白茶)等流行的品種,這類流行品種具有高產、早產等疾速搶市的優勢,符合消費市場“明前”嚐鮮的期待。但是,其韻味較之傳統品種,卻是望塵莫及了。

用這些原則來判斷面沖茶谷的茶園,美則美矣,而品質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

蓮花山

面衝再繼續深入,山坡上開始積雪,道路側面畸零地的茶園為大雪覆蓋,這時候,海拔已經超過500米了。

蓮花山有西蓮、東蓮兩個村子,或許因為西蓮位置背陰,氣溫明顯較東蓮低了一些,被大雪壓彎了的竹子還沒緩過來,茶樹的樹冠也幾乎見不著綠葉;東蓮的海拔則高一些,茶園環境更加險峻,除了主要的通行道路之外,多數的林地基本還處於冰封狀態。

腊月踏雪,探大别山深处的六安瓜片

雪覆蓋的茶園

教科書告訴我們:冬天是茶樹休眠的季節,趁此時修剪茶樹、施足基肥,來年才能早發芽、多發芽。市面上常見的教科書,其著眼點主要還是產量和經濟效益,其次才是實打實的茶湯品質。然而,在追求品質勝過產量的當下社會,茶產業如果依舊停留在關注“如何增產”的水平,這“增產”究竟能增加多少實際的效益?又或者為了追求增產,是否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其可持續性又如何?這類產量導向的教科書能否因應時代的需求,或許還有待商榷。

如果用教科書的標準來看,東蓮的茶園“管理”大概是不太到位的。他們冬天不修剪、不施肥,一方面可能是山上的年輕人多離鄉務工、勞動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地制宜探索出不同的做法:下雪之前修剪茶樹,反而容易使茶樹失去保護而凍傷。

腊月踏雪,探大别山深处的六安瓜片

上山之路

或許是無心插柳吧,從茶的品質比較,東蓮村的茶底蘊較面衝一帶的茶來得深厚,香氣也悠揚許多。東蓮村的茶園海拔高,佔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再加上山地畸零、勞動力不足,許多數十年前種植的“笨茶”被遺留下來,植栽間距從容。種子繁殖的茶樹生命力堅韌,能夠因應生長需求而更迭變異,加之當地人為管理粗放,也讓茶樹的“個性”更加彰顯。凡此種種,都體現在那一杯茶湯之中。

蓮花山出產的六安瓜片質感濃厚一些、香氣高,整體品質應該是高於面衝一帶的,唯苦澀感略強,不太符合綠茶既有的審美標準,大概是其美中不足之處吧。

齊山 · 蝙蝠洞

蝙蝠洞位於齊頭山之南(齊山村)巖壁上的一石洞,大量蝙蝠長棲於此。據說蝙蝠的糞便含磷量高,當地茶樹的品質就得益於這些“磷肥”。蝙蝠洞是六安瓜片最核心的產區,離金寨縣城約八十公里。蝙蝠洞之於六安瓜片的地位,好比獅峰山之於西湖龍井。蝙蝠洞所產的瓜片口感清冽甘醇,帶有花香,品質優異,但產量極少,市場上難見真容。

如果毫無準備就到蝙蝠洞探索深山茶園,大概是不太容易的。這次走訪蝙蝠洞,在顧義軍先生的帶領下,從大路旁岔開的小徑開始爬坡,山道狹窄陡峭、僅夠一人通行,一個多小時的路程中踏雪涉水,溪澗裡的蹬腳石已經趴滿滑腳的青苔,或許入冬以後,已罕有人再這麼深入茶園,更遑論多餘的管理了。

腊月踏雪,探大别山深处的六安瓜片

山道兩側的畸零地多有種茶,卻非清一色的“笨茶”,也有一片種植烏牛早的茶地。烏牛早,顧名思義,是萌芽時間非常早的茶樹品種、搶佔明前市場的利器,然因滋味平淡,數年下來已為高端市場所鄙棄。顧先生說,早年政府以經濟方式獎勵茶農種植烏牛早,蝙蝠洞這邊也有茶農響應,挖掉了不少本地茶,現在他們後悔了。

蝙蝠洞附近笨茶和龍井獅峰山群體種的茶樹長勢相似,一叢一叢的。唯蝙蝠洞的茶園位處深山,海拔高,氣候寒冷,茶樹的生長緩慢,比起獅峰山的群體種茶樹小了一號,種植在一片不大的坡地上,間距寬廣,顯得從容許多。據說,這一片茶園的茶樹也超過二十年了。

腊月踏雪,探大别山深处的六安瓜片

蝙蝠洞茶園

蝙蝠洞及其周邊、齊山村茶區範圍所產的茶,茶湯口感甘醇清冽、帶有花香,不同於大多數瓜片慄香、豆香的風格,這也是今年的春茶瓜片選用齊山茶的主要原因,得以和市場上多數的“統貨”做出區隔。

不過,齊山茶區的茶雖然品質優異,但上市較遲。穀雨前採摘,經歷的傳統烘青工序——毛火、小火,待回潮數日再拉老火,上市時間已臨近五月,與面衝、響洪甸等海拔較低的茶區、或者烏牛早、龍井43號等早產品種相較,卻乎失去了搶佔嚐鮮市場的優勢。但是,齊山的瓜片不管從品質或稀有度來說,幾乎是其他產區難以媲美的。

感謝陳利媛、李貴、竇曉瑋對此行的幫助

配圖攝影:陳重穆

目前,這款來自齊山茶區的六安瓜片正在生活市集預售,現在下單,立享2019年綠茶季早鳥活動——同款綠茶一件9.5折,兩件9折,三件8.5折,加入會員還可享受更多優惠哦!

點擊以下圖片

一鍵預定「2019六安瓜片·齊山雲霧」

▼點擊下圖,參與“等春來”新年活動。

(2019年新綠茶預售中)

“生活”不僅要好茶好吃好物,也要“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