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為什麼愛哭?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為什麼愛哭?

在當今社會的文明其實都有一個特別值得驕傲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但博大精深、極其豐富,而且歷代各具特色。譬如,唐代在歷史上,無論是從工藝技術或是文化水平,都是處於頂峰狀態,工藝精細而且大氣。可到了明清時代,文人工匠的表現,就趨於非常的細巧,有時,甚至是過分的細巧了,所以歷朝歷代的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系統和特色。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為什麼愛哭?

而在古典文學的大海中,更有許多優美的章回小說,記載著些許過往的精彩故事,有的充滿奇幻色彩,有的令人拍案叫絕,但也有很多都被淹埋在歷史的洪流中了。所以將它們再找出來,做為茶餘飯後聊天之用,既可解悶,又好玩兒!於是決定和大家一起分享關於紅樓才女系列!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為什麼愛哭?

相信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大概都知道《紅樓夢》吧,只要讀過此名著或者看過相關電視劇的也都會對其中精彩的人物描寫印象深刻。光一個林黛玉的容貌,就被這樣刻畫到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ㄧ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而家丁興兒在形容他們心目中的林黛玉、薛寶釵時這樣說道:“她們或坐車出門,或在園子裡遇見,我們連氣兒也不敢出,是怕這氣兒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氣兒暖了,吹化了薛姑娘”。像這樣細緻又充滿了想像空間的描述,無怪以什麼樣美貌的演員,來扮演紅樓夢中的人物,總是覺得俗氣了。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為什麼愛哭?

作者在《紅樓夢》中,整部書刻畫人物眾多,寫盡了人世間的花柳繁華,富貴溫柔,也寫盡了世間一切的貪求私慕總是空。既包含了儒家的倫理道德,和仕途經濟,也包含了道家的出世煉丹,和佛家的青燈古佛。而且每個主要人物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始有終。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為什麼愛哭?

《紅樓夢》問世以來,就出現了很多研究它的人並分化形成了派系,所謂的“紅學家”、“紅學派”,研究論文、專著之多,以字數而論的話,早已超過原著的千百倍。但恐怕沒有幾個人敢說,真正看懂了“紅樓夢”。因為,紅樓夢中的難解之謎太多了,人們一直在堅持著︰摸不著、看不到的、便不是真的,便不承認它的存在。而恰恰在紅樓夢中最引人入勝,最生動的,卻全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沒經歷過,沒看過的事情。例如,在第五回裡,賈寶玉在極短極短的一個夢裡,經歷了神遊“太虛幻境”。在警幻仙姑的帶領下他遊遍了仙花馥郁,異草芬芳的仙境。警幻還允許他看了“金陵十二釵”的正冊、副冊、又副冊,上面記載了他家中上、中、下三等女子的宿命,內容以詩畫表示。警幻見他看過之後仍沒從情慾、聲色中覺悟,就帶他到了一個畫棟雕簷,珠簾繡幕的地方,聆聽了紅樓夢十二仙曲的演唱。直到寶玉在夢中遇到危險,嚇得他汗如雨下,失聲喊叫︰“可卿救我!”時,安排他來這裡睡覺的秦可卿,才剛看著他躺下,正走到門口的屋簷下呢!這是因為,寶玉正經歷兩個不同的時空,真實與夢境,竟是如此難以分辨。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為什麼愛哭?

所以書中多處提到,“太虛幻境”的石牌坊上的一副對聯,上面寫著︰“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而紅樓夢中的難解之處,就在於真假難辨,但人們受制於“眼見為憑”的僵固觀念,慣常於以假為真。

我們就以“林黛玉為什麼愛哭”這件事情來說,多少年來,根據“紅學家”、紅學讀者朋友的在文章中分析歸納,大致歸為下列幾個原因︰

1、 林黛玉很小就父母雙亡,遠離家鄉,寄人籬下。這是人生遭遇和環境的關係所導致。

2、 她體弱多病、多愁善感。這是身體和性格的原因。

3、 她心胸狹窄、小心眼兒、愛妒忌。即是感情方面的關係。

可是這些原因卻是似是而非:

第一,黛玉雖然自小父母雙亡,千里迢迢從揚州來到京城,住在姥姥家。但書中為此傷感的背景,著墨甚少。

第二,她雖然體弱多病,人們甚至把弱不禁風的林妹妹當成“瘦弱女孩兒”代名詞。但是這可不是林妹妹愛哭的真正原因。她曾哭得吐血,卻從沒有因為吐血怕死而哭過。

第三,全書確實用較多的篇幅,寫了黛玉因為自己和寶玉間,又來了寶釵,而這個寶姐姐比她有人緣兒,比她更受賈府上上下下的喜愛,她很擔心。後來,寶玉和寶釵真的成了親,但這也只是說明黛玉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不能說明她的愛哭是因為妒忌寶釵。一則,黛玉愛哭是寶釵來之前就有的特點,二則,她雖然愛哭,但他絕不是軟弱的,自卑的人。相反,林妹妹一向是性情高傲,事事要強,處處拔尖的人。在榮國府,“林姑娘的嘴比刀子還厲害”是有名的。同時,林姑娘的筆桿子,更是誰也比不上的。在大觀園的詩社裡,黛玉的詩最受眾人讚賞。這樣一個高傲、才華洋溢的,處處出人頭地的林姑娘,怎麼可能因為妒忌別人而哭哭啼啼呢?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為什麼愛哭?

那麼,黛玉愛哭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呢?細心地讀一遍紅樓夢,不難發現,黛玉的哭,幾乎沒有一回不是和寶玉有關係的。

例如︰她從揚州到賈府,第一次獨自落淚,是她到達賈府的第一個晚上。大家都睡了,黛玉卻坐在坑上淌眼抹淚,哭起來了,為什麼呢?因為白天第一次和寶玉見面時,寶玉對她一見如故,對賈母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然後問她︰“可有玉沒有?”黛玉聽母親說過,她的這位表兄,出世時是嘴裡銜著一塊玉來的,便答道︰“我沒有那玉,你那玉是件稀罕物兒,豈能人人皆有?”寶玉一聽,登時發作起狂病來,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罵道︰“什麼罕物!人的高下不識!還說靈不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嚇的眾人一擁而上去拾玉,哄他戴上。寶玉滿臉流淚,哭道︰“家裡姊姊妹妹都沒有,單我有,我說沒趣兒。如今來了這麼一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不是個好東西。”

黛玉想著白天發生的事情,哭起來了。此後,她和寶玉都住在賈母房裡,親密無間。但常常不是寶玉不小心惹得她哭,就是因為寶玉太小心,太周到,使他感動地抹淚。以後他們住進了大觀園,仍然如此,只是比先前哭得更厲害了。

例如,第二十六回裡,一天吃晚飯後,黛玉從他住的瀟湘館,去怡紅院看寶玉。正趕上寶玉的丫鬟晴雯和碧痕兩人拌了嘴,她們誰也不去開門。黛玉大聲說︰“是我呀!還不開門麼?”偏晴雯又沒聽出黛玉的聲音,便使性子說︰“管你是誰,二爺吩咐了,一概不許放人進來呢!”黛玉聽了這話,不覺又氣又驚的站在門外‥。真是回去不是,站著不是,正沒主意,只聽裡面一陣笑話之聲,細聽之下,竟是寶玉、寶釵兩人。黛玉心中越發動了氣,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之事來︰“必定是寶玉惱我告他的緣故。但我何曾告你去了!你也不打聽打聽,就惱我到這步田地!你今兒不叫我進來,難道明兒就不見面了?”越想越覺傷感,便也不顧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在牆邊花蔭之下,悲悲切切嗚咽起來。原來這黛玉秉絕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這一哭,連那些附近樹上的鳥兒,一聽到哭聲,都啪啪飛起遠避,不忍再聽了。

又如第二十四回,寶玉捱打後,昏昏沉沉,躺在床上,傷口如針挑刀挖一般,熱如火燒。忽然恍恍惚惚,聽到悲切之聲。寶玉從夢中驚醒,睜眼一看,卻是黛玉。寶玉忍住疼痛說︰“你又做什麼來了?太陽才落,那地上還是怪熱的,倘或又受了暑,怎麼好呢?我雖然捱了打,卻也不覺很疼痛,這個樣兒是裝出來哄他們,好在外頭散佈給老爺聽,其實是假的,你別信真了。”黛玉此時雖不是嚎啕大哭,但越是這等無聲之泣,堵著喉嚨噎著氣,更覺哭得厲害。

以不是寶玉無意中惹得她哭,就是寶玉真情感動得她哭。她總是為寶玉而哭。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為什麼愛哭?

在《紅樓夢》中為什麼黛玉一定要“哭”呢?一定得“哭”呢?

在《紅樓夢》第一回裡,那個僧人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在西方——神仙的世界裡,靈河邊的赤霞宮中,有一個神瑛侍者,常在靈河岸上行走,看見那靈河岸上有顆絳珠仙草,長得十分嬌娜可愛。就每天用甘露灌溉,使這絳珠草得以延續生命。後來絳珠草既受天地精華,又得甘露滋養,就脫了草木之胎,幻化成人形,修成女體,就是絳珠仙子。有一天,神瑛想要到那“花都繁華之地,富貴溫柔之鄉”,去經歷一番。絳珠仙子也想隨同下凡,心想︰“自己受他雨露之恩,並無此水可還,他若下世為人,我也去同走一遭,但把我一生的眼淚還他,也還得過了!”所以作者曹雪芹在第一回裡,就把這兩個主人翁的前世關係,交代得清清楚楚的。原來,他倆是這樣一種報恩的關係,而不是婚姻關係。所以不管黛玉和寶玉兩人相愛有多深,相戀有多苦,到頭來,只能是鏡花水月,一場空!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為什麼愛哭?

寶玉在“太虛幻境”中,聽到的《紅樓夢》仙曲中,有一首唱道:“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暇。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偏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為什麼愛哭?

這一段歌詞說的是黛玉和寶玉有特別的因緣關係,但又註定是沒有結果的。在《紅樓夢》裡描寫說,賈寶玉和林黛玉雖一同來到人間,但對前世的因緣,已全然不知道了。他們是表兄妹,雖出生在兩地,卻一起長大。剛一見面,兩人就一見如故,似曾相識。後來,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直到互訴衷情,認定對方為今生的知己。在愛情中,他們苦苦的執著追求著,到最後,林黛玉聽到寶玉要與寶釵結婚了,只有焚詩稿斷痴情,淚盡燈幹而死。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為什麼愛哭?

讀著他們的故事,有多少人禁不住陪著林妹妹灑淚,有人可能痛恨薛寶釵的陰險;或是大罵鳳姐兒的毒辣;還有更多人批判封建禮教,害慘了這一對的情侶。更多的是為他們的愛情惋惜感嘆、有緣無分!

至此,有小夥伴就會問了,既然在第一回裡就交代得這麼明白了,為什麼還是看不懂呢?其實,這裡所說的“看不懂”,說白了就是“不相信”。

不相信人有前世有來生;不相信前世有恩就要報,有債就要還,

不相信在這個空間外,還有時間概念不同,或沒有時間概念的空間。

不相信人在出生時,他一生的宿命,在另外空間裡已經同時存在了。

就因為這個“不相信”,所以才不可能,解出“紅樓夢”中的那些難解之謎。只能對書中複雜的現象分析、歸納、考據,卻始終分辨不出什麼是真,什麼是假。這不正是作者曹雪芹所寫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嗎?

其實在我們看來真沒必要去較真兒,就當是一愛好去品味就是了,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