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中醫遇上AI,會碰撞出哪些火花?

當傳統中醫遇上AI,會碰撞出哪些火花?

不可否認的是,傳統中醫在標準化與規模化、傳承與推廣等方面依然面臨諸多挑戰。而新技術的應用或許會為中醫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錯過了工業化、信息化的中醫產業,明顯不想再錯過智能化的腳步。今年5月,北京大數據研究院中醫大數據中心正式成立,這是國內首個整合了政府,大學和市場三方面資源的中醫大數據中心,將著力研發大數據採集與處理,數據挖掘分析,人工智能等中醫大數據關鍵核心技術,建立第三方中醫大數據庫和應用平臺。中醫與現代技術的結合需要經過數字化傳承、規模化應用、再到大數據智能的階段。無論是高校、科研單位還是中醫類企業都在進行此類探索。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向:

1、智能化中醫師學習平臺與輔助診療系統

中醫界普遍認為,中醫的傳承、推廣應用、發展是制約中醫行業的一大痛點。傳統的中醫傳承是“人傳人”的模式,由老中醫帶徒弟。這種方式往往難以複製與大規模推廣,而且傳承的成本高、成長週期長。再加上沒有臨床數據的信息化存儲,造成臨床數據積累不足,發展受限。

因此,很多公司由此發出,通過收錄中醫古籍、病案、方劑以及知名中醫的診療思想、辨證邏輯和處方經驗進行整合,形成在線的輔助學習和輔助診療系統。普通的中醫師只需要登錄系統,輸入患者的相關症狀,就可以瞭解到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對於這類病症的診療思維和方劑建議。智能化的中醫輔助診療系統還可以通過病案分析、經驗方、藥品處方註解、個人心得存儲等功能支持老中醫經驗的總結。利用這一平臺記錄老中醫診病的全過程、複診病人歷次病情變化及處方藥味的加減,並輔以智能化分析,方便對老中醫經驗進行挖掘整理。

目前市場中,修齡中醫、神黃科技、國醫堂等公司都有這方面研發。據瞭解,神黃科技的中醫智庫數據源於國家科研成果應用轉化,如國家中醫古籍數字化工程項目、中國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名錄數據庫、國家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項目、中國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等。目前中醫智庫已收錄了2000種古籍、4萬例病案、30萬首方劑,涵蓋了1000種疾病、9000種證候、20000種症狀。

修齡中醫的CEO李文友也曾向媒體表示,智能化的中醫輔助診療系統可以讓小醫師開出大處方,為普通醫生搭建學習平臺,幫助他們提升診療能力,並加速中醫的傳承與發展。

2、智慧自診與亞健康調節

智慧中醫從醫生端向患者端延伸,面向用戶推出智能化的用戶自診與健康干預調節平臺是中醫智能化中繞不開的發展方向。

國醫堂很早就開始了智慧問診方面的嘗試,其彙集了近代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和五年制本科的教學內容,利用模糊數學原理和貝葉斯理論搭建起了一箇中醫證候知識庫。國醫堂的系統裡囊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急症等科屬,包含數百個臨床病種、數千箇中藥方劑、中成藥處方和驗方以及食療藥膳等內容。用戶根據自己的病症選擇列表當中的症狀,系統即可自動完成問診,給出結果建議。

岐素科技從亞健康入手,通過中醫藥健康干預標準化問卷,對使用者存在的健康問題進行中醫辨證,按照辨證系統得出的結論。其系統綜合運用中醫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對三十六種亞健康證進行標準化分類,並結合主觀症候、客觀條件、個人情緒三部分給出整體化建議。

不過,中醫智能化並不僅滿足於亞健康的調節,而是需要進一步向診斷拓展。但這需要望聞問切的“四診合參”綜合考量,而中醫診療環節缺少精準化數據標準體系,以脈象、舌象為代表,診療環節較難量化,其開發的難度係數又大大提升。

這一領域中,已經有高校與科研院所推出了相關研究成果。天津大學精儀學院中醫工程實驗室已經研發出了一套智能中醫綜合診斷系統。該系統通過現代科學手段可模擬中醫醫師對人進行“望聞問切”四診,並可根據四診收集到的病情進行大數據綜合分析開出“建議處方”以及針對個人形成健康養生方案。其診斷信息可便捷地與醫院聯網共享,同時配有APP應用,每個人通過手機也可實現初步的“望聞問切”,在雲端獲取健康預警,併為專業治療提供個人健康數據庫。

3、智慧中醫藥房

有句話叫“中醫毀在中藥上”,可見中藥在中醫產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長期以來,中藥煎藥服務因煎煮設備落後、管理手段不足、標準規範缺失而為人所詬病。由此,智慧煎藥系統也就應運而生。目前的智慧煎藥服務正在從概念走向現實。

據瞭解,目前研發的新一代煎藥機將基於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煎藥中心煎藥過程的計算機集中控制和管理;實現從電子處方的自動接收、條形碼煎藥單的打印、浸泡、煎煮、包裝、發藥等環節信息的全過程計算機傳遞與控制,並且實現質量控制與追溯,提供必要的醫院管理信息。

康美藥業的“智慧藥房”也正在對傳統中醫醫院藥房流程進行優化。據介紹,其智慧藥房能夠讓中藥飲片從醫院藥房進入流水線,進行定時煎煮,比在醫院藥房煎煮的時間更精確,煎出來的藥質量比較好,而且能夠安全送到家,使患者能夠及時地服用。這也代表著智慧中醫的發展趨勢。

4、智能化、便攜化脈診設備

把脈診設備帶入家庭,讓它像智能手環、手錶一樣,快捷方便的檢測脈象也是中醫智能化的重要一還。

但是,這之中的難點還是在於中醫診療環節缺少精準化數據標準體系。中醫對脈象的表述常常使用“浮”“沉”“滑”“澀”等等,並沒有量化的指標,醫生的感知與經驗在診斷過程中佔據著重要位置。所以,智能脈診設備的開發,首先要將脈搏波的幅度、頻度等指標定義成數據點,把中醫對於脈象的抽象描述轉化成具體的數字。

目前,市場中岐濟健康公司正在與其他廠商合作進行便攜化智能脈診設備的開發。根據岐濟健康的設想,這一設備未來可以應用在診所與家庭場景中,一方面給中醫師提供診療輔助建議;另一方面,用戶也可以在家庭中使用智能脈診設備記錄自身的身體變化情況,瞭解服藥後的效果並進行健康管理。

近年來,生命體徵監測成為醫療健康領域中熱門話題,不過這些監測往往依靠的是手環、手錶等智能硬件檢測基礎的數據,如心率、呼吸、睡眠等等。如果能像智能手錶、手環一樣方便的採集用戶的脈象數據等,那將大大推進中醫的健康大數據形成,挖掘更深刻的數據價值,讓中醫在智能化診療、健康管理方面大有作為。智能化的脈診設備一時間可能還難以達到醫療診斷級水平,但依然有市場需求。比如在中醫體檢機構、中醫養生機構中可以用於辨識身體健康、提供保健和調理的指導。此外,疾病篩查、診斷後的用藥指導管理等,都是智能化中醫的發展方向。

或許中醫大數據與智能化的商業化落地還有一段路要走,其中繞不開中醫臨床數據來源問題、中醫的標準化與規模化的困難等。不過,無論從國家層面、科研單位、還是企業都在推動中醫行業及中醫智能化的發展,其未來前景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