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能夠得到大多數德國人支持的社會原因是什麼

1932年4月德國總統選舉,興登堡得票53%,希特勒得票36.8%有63%的德國人,不支持希特勒

1932年11月德國大選,納粹黨得票33%,社會民主黨得票20%,共產黨得票17%有67%的德國人不支持希特勒

1933年3月,德國的最後一場大選納粹黨得票率也只有44%,有50%以上的德國人,不支持希特勒

那麼後來希特勒為什麼得到了民眾的支持

一、希特勒通過提高就業率,獲得了民眾暫時的支持

1918年,德國發生了軍事政變,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蘭。德國政府宣佈德國投降,此時德國軍隊還在前線浴血奮戰。所以在德國一直有一個說法,德國並沒有輸,是無能的政客們出賣了德國。當時德國軍國主義思想瀰漫全國,出現這樣的思想也不奇怪。凡爾賽會議以後,德國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僅殖民地全部都被瓜分,而且還必須承擔3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德國的國土被一分為二,這在德國人的心裡就已經種下了復仇的種子,也難怪法軍福熙元帥會說:這不是結束,這是20年的休戰。

1933年,希特勒利用德國老兵的不滿情緒和各種承諾,成功當選了德國總理。在希特勒上臺之前,他就宣佈自己要解決德國就業率的問題。由於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當時德國的失業人口有600多萬,除此以外還有400多萬臨時工,在加上他們的家庭,德國幾乎有一半的人口急需解決基本生活問題。要知道當時德國的總人口才6000多萬,超過百分之二十的失業率。正是希特勒通過種種努力是德國的失業率迅速下降到了百分之二,在大家的獲得工作的情況下,希特勒獲得了極高的支持率。人民伸出右臂行納粹禮,高呼希特勒萬歲,就這樣整個德國被綁上了希特勒的戰車。

二、取締了一切政黨,進行種族迫害

希特勒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開始打擊其他各個黨派。其中首要目標就是德國共產黨,德國共產黨當時是德國的第二大黨,僅次於希特勒的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首先希特勒通過國會縱火案開始打擊德國共產黨,德國共產黨的黨員們唱著國際歌走進了集中營。除了德國共產黨以外,其他所有黨派都未能倖免,德國徹底成了一黨獨大,到了最後發展成為一人獨大。希特勒的宣傳官員一直在向德國人灌輸希特勒是德國救星的觀點,德國在激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那些清醒者被送進了集中營,他們之中很少有人能夠存活。

除了取締一切黨派以外,希特勒還挑起了民族仇恨。他宣佈是猶太人壟斷市場引發通貨膨脹,從而爆發了一戰。是猶太人竊取了德國人民的勞動果實。在整個德國掀起了排斥猶太人的高潮,對於猶太人來說德國如同地獄。一位猶太作家在自殺之前,痛苦的寫道:“老人和孩子被驅趕到大街上受到毆打,女人們被扒光衣服受盡了侮辱。世界之大卻沒有我們我們的容身之處,沒有一個人為我們挺身而出。”相比猶太人,吉普賽人的生活更加悲慘。在納粹的眼裡這些吉普賽人根本不是人,他們強迫吉普賽所有女人進行絕育手術,聲稱吉普賽人不配生育後代。就這樣德國人建立了畸形的民族觀念,在屠殺其他民族時毫不手軟。

三、通過所謂的開疆拓土,使德國的慾望逐步膨脹

從希特勒上臺以後,他就開始了對外擴張。他首先試探性的佔領了萊茵河非軍事區,結果各國沒有一點反應,這大大刺激了希特勒。隨後希特勒吞併了奧地利,由於奧地利和德國同樣講德語,因此在其他各國看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英法兩國甚至連一個抗議的聲明都沒有。這讓希特勒在國內的威望空前提高,希特勒通過對外擴張獲得了歐洲的主要話語權。在吞併了奧地利以後,希特勒又開始染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起初捷克斯洛伐克堅決抵抗,此時德國還不想四面受敵,因此希特勒想通過談判解決這個問題。

1938年,德、英、法、意四國在德國的慕尼黑舉行秘密會議,會議決定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了德國,而作為當事國的捷克斯洛伐克卻沒有一點說話的權力。但是希特勒並沒有遵守承諾,德軍佔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在解渴死了首都布拉格舉行了閱兵式,一年以後,德軍進攻波蘭。英法兩國退無可退,只得宣佈對德國宣戰。一位德國思想家在二戰結束以後說道:“輸掉了這場戰爭並沒有什麼丟人的,但是我們應該為我們擁有納粹思想而感到羞恥。是它讓德國陷入了腐敗和墮落,使德國置身於戰火之中。”可惜這個道理,現在很多憤青還不理解,總幻想著戰爭。連希特勒本人都說過:“戰爭就像打開一間密室的門,裡邊是什麼,誰也不知道。”

四;1920年4月1日,希特勒為了讓納粹黨能夠進軍德國政治核心柏林,進而獲取執政全德國的機會,而不是侷限於狹窄的慕尼黑,正式對外宣佈了納粹執政《二十五點綱領》。

凡爾賽和約

首先希特勒找到了那時德國社會的第一個矛盾點——凡爾賽和約。當德國人通過“十一月”革命逼迫德國皇帝退位,然後向英法領導的協約國投降的時候,英法錯誤將其定義成了待宰的羊羔。

瘋狂的向德國索取戰爭“賠償”,除了鉅額賠款還要割地,譬如法國要求強割德國重要工業區阿爾薩斯和洛林給它。完全忘記了德國人在戰場上並沒有潰敗,依舊有百萬大軍能戰的事實。它們的貪婪直接將尋求和平的德國新政府的公信力全盤掀倒了。

德國民眾開始質疑新政府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是不是真的最大限度穩住了德國的既得利益。因而當新政府將協約國的索取分攤到每個德國人身上後,德國民眾開始大規模出現後悔的聲音。

他們認為《和約》要錢還要地,非常明顯的展示出要將德國打進十八層地獄不得翻身的目的。感嘆還不如當初一戰到底,反正戰和不戰都是被剝削的“一無所有”。

希特勒能夠得到大多數德國人支持的社會原因是什麼

說不定戰到底還能夠反敗為勝或打個平手,而選擇不戰就徹底淪為了一隻待宰的羔羊。面對國內日益高漲的反凡爾賽氣氛,為了拉攏支持率。

希特勒直接在《二十五點綱領》中寫道“我們要求德意志民族應與其他民族享有平等的權利,廢除凡爾賽條約和聖日爾曼條約。”向外簡單明瞭的吶喊:只要你們支持納粹黨,推翻《凡爾賽條約》不是問題。

亡百姓苦

緊接著希特勒又找到了那時德國社會的第二個矛盾點——底層人民日子很苦。古話常說“亡百

姓苦”,一旦發生戰爭受傷的往往都是最底層的百姓,他們不但要充當士兵在戰場上拼命,還得為戰爭帶來的混亂(物價飛漲、失業率高居不下等)買單。

而那些有錢的容克貴族、大資本家們在亂世中只要沒有站錯隊依舊可以暢享“榮華富貴”,甚至依靠著戰爭帶來的物資緊張大發橫財。因而戰後的很大一部分德國底層民眾開始痛罵頭頂的富人和貴族“為富不仁”。

對於來自底層人民的聲音,希特勒投其所好在《二十五點綱領》中寫道:取締不勞而獲的收入,廢除利息奴隸制……高利貸者、投機者等必須處以死刑……完全沒收一切戰爭利潤……全民分享大企業的利潤,將一切托拉斯(行業壟斷企業)收歸國有。

完成德皇未了的心願

最後一個被希特勒抓住的矛盾點——完成德皇未了的心願。統一德意志民族,建立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帝國,這是德國皇帝在一戰時的宣言,它調動了全體德國民眾參加一戰的積極性,尤其是容克貴族們。

但隨著戰爭的深入,大多數底層民眾意識到再打連飯都吃不起了,於是開始了反戰,對於建立德意志帝國這事早拋到了九霄雲外。

而那些在戰爭中依舊“榮華富貴”的容克貴族不同,他們沒有餓肚子,因而滿腦子全是一定要讓德意志民族強大起來,對於一戰後主政的民主政府執行委曲求全的外交戰略無比憤怒。

面對這群渴望戰爭帶來榮譽的“瘋子”,希特勒在《二十五點綱領》中寫道:我們要求基於民族自決的權利,聯合德意志人為大德意志帝國……我們要求國土和領土(殖民地)足以養育我們的民族及移植我們的過剩人口。

就這樣希特勒利用那時德國社會不同的3個矛盾點,執行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的方針“欺騙”到了全體嚴謹的德國人,尤其是那群底層民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