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演話劇不能張嘴,一開囗好感就敗光

說到話劇,我們總定義它以說話為主,可偏偏有些演員一開口就弄“死”了這門藝術。年前的北京舞臺上,明星參演的話劇扎堆賀歲,趙薇主演的《求證》與陳妍希主演的《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更是在同一天上演,都打上了“明星首秀舞臺劇”的宣傳語,卻共同完成了話劇表演的雙重錯誤示範。

明星演话剧不能张嘴,一开囗好感就败光

趙薇主演話劇《求證》海報

明星能夠吸引那些平時不看戲的粉絲走進劇場,帶來的上座率與票房自然誘人。但如果明星基本功不過關,再加上創作團隊沒有揚長避短,明星從鏡頭後面走到觀眾面前,可能分分鐘就成了聲臺形表競相比短的“慘案現場”。

趙薇主演的《求證》無疑成了“慘案”的第一現場。《求證》是美國劇作家大衛·奧本寫於2000年的劇本,同年在百老匯首演,獲得了包括普利策獎、託尼獎在內的多個獎項。關於銀幕和舞臺表演的區別,雖然表面上可列出許多條,但歸根結底,“舞臺和鏡頭的唯一主要技術區別在於交流的距離”(《如何在鏡頭前表演》,託尼·巴爾)。

明星演话剧不能张嘴,一开囗好感就败光

趙薇在《求證》中的造型 圖片來自趙薇個人微博

拍電影,演員站在攝像機後,即使聲音、演技有不足之處,多拍幾次加上後期剪輯,修飾的空間還是很大的。然而換到了沒有NG的舞臺上,演員要當眾演給臺下的觀眾看,不出錯已經是更高的要求,而顯然只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

在《求證》的舞臺上,趙薇可能沒意識到這還需要方法,一開口,絲毫不造假的臺詞,卻每時每刻都像是在等待有人後期配音,幾乎沒有情感起伏的聲音和臺詞只能讓人覺得她是說給眼前假想的鏡頭聽。別說是將角色傳遞給觀眾,連站在面前的演員交流的慾望也著實寡淡。

明星演话剧不能张嘴,一开囗好感就败光

趙薇主演話劇《求證》海報

《求證》的故事並不複雜。趙薇飾演的是25歲的小女兒凱瑟琳,她剛剛經歷了父親羅伯特的去世。羅伯特是個年輕時就卓有成就的數學家,卻患有精神分裂,晚年愈發嚴重。凱瑟琳為照顧父親放棄了學業。羅伯特去世後,大女兒克萊爾懷疑凱瑟琳遺傳了父親的精神疾病,想要賣掉父親的房子,將妹妹接到紐約與自己同住。與此同時,羅伯特的學生哈爾來整理老師的材料,凱瑟琳將自己證明的珍貴數學手稿贈與哈爾,然而哈爾和克萊爾卻都懷疑這份手稿並非出自凱瑟琳之手,“證明”手稿真偽與凱瑟琳才能的矛盾,也牽扯出了家人、愛人之間的信任與情感。

對於《求證》這樣口碑好又被各國藝術家反覆排演過的作品,創作者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這版《求證》的另一個宣傳亮點是導演田壯壯。從整場演出看來,導演並沒有表達出什麼有效的想法和辦法,連“幫助”演員這件事也沒有做好。

明星演话剧不能张嘴,一开囗好感就败光

趙薇主演話劇《求證》海報

電影作品裡成功講述患有精神疾病的天才故事的有不少,比如《天才少女》《心靈捕手》等等。銀幕上是幾個鏡頭,舞臺上是些許舞臺動作,只要幾個細節就能讓這些與常人區別的角色,獲得普通觀眾的喜愛與感動。然而趙薇飾演的凱瑟琳,在刨除中場休息以外的全程150分鐘裡,始終都是一個單純的神經質。

明星演话剧不能张嘴,一开囗好感就败光

電影《天才少女》劇照

全劇唯一讓人眼前一亮的舞臺美術,以冷色調、抽象的三塊可移動裝置構成,為創作者提供了不少可以施展才華與想象力的空間。然而創作者並無意滿足觀眾對舞臺呈現的期待,趙薇也沒有展現出對自己飾演的角色有什麼想象,創作團隊的主要著力點在臺上有個明星,全程主要任務是給演員留出時間多換幾套美美的衣服,以至於換場時間長到讓人一度以為演出因什麼意外中斷了。

相比於《求證》的冷色調,由陳妍希飾演紫霞仙子的《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的舞臺倒是頗顯熱鬧。改編者選擇了循環結構,從電影結尾開始講故事。這個作品首先勝在了改編對象,開場一首《一生所愛》響起,觀眾對於電影原作的記憶就被喚醒,當然,在接下來的演出中,需要觀眾繼續借助自己的記憶來填補理解。IP舞臺劇坐擁粉絲,但也不應因此坦然要求觀眾包容舞臺呈現的浮皮潦草。

明星演话剧不能张嘴,一开囗好感就败光

舞臺劇《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

《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看起來總有種參加旅遊演出的感覺,優點是不少場景的編排盡力烘托出熱鬧喜慶的氣氛,比如以舞蹈呈現市集、歌舞表現婚禮,也以此一定程度上衝淡了陳妍希演技的短板,但似乎不足以彌補改編的粗糙。

中國劇場藝術如何“揚長避短”非常重要,具體指的是藉助舞臺手法解決演員在臺上“無處安放”的肢體。年前由王學圻主演的《爸爸的床》在這方面的表現,在扎堆的明星戲裡顯得更勝一籌。

明星演话剧不能张嘴,一开囗好感就败光

王學圻主演話劇《爸爸的床》海報

《爸爸的床》原著出自荷蘭劇作家之手,由父女兩人的24通電話對白構成。臺詞簡單,留白諸多,聽起來很容易就演成兩個演員在臺上尬聊。好在創作者用了數個紙箱加上紙箱裡藏著的小道具,讓演員在有邏輯的肢體動作中完成了演出。

明星演话剧不能张嘴,一开囗好感就败光

《爸爸的床》劇照 圖片來源|椎·劇場

無論是《求證》的故事還是《大話西遊》的IP,或是《爸爸的床》的獨特講述,這些作品能夠打動觀眾的依然是最樸實的親情與愛情。從影視劇創作、綜藝真人秀到相聲演出看得出,當下是觀眾對真實參與、真實體驗有著強烈需求與慾望的時代,讓觀眾接收到真情實感,遠比看到一個真實的明星更重要。

這兩年,中國戲劇創作者開始意識到演員演技的短板,咆哮式表演與站著不動詩朗誦的形式正在退場。外國導演與中國演員的合作也有挖掘表演潛力的效果,當然學了外國表演方法卻忘了演給誰看,樹立了負面典型的也大有人在。鐵打的劇場流水的明星,倒不如多用心想想自己為什麼要排這個戲來得更長久更硬氣。

文|今葉

在全球化的推娃戰役中,母親正逐漸成為“宮鬥”主角

莫言的“閃小說”實踐:半是現實半魔幻

蔡依林被嘲“華語樂壇的體操健將”,但始終屹立不倒

溫“故”與“上新”如此分裂

張雲雷們的熒光棒相聲能挺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