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起航

北京城市副中心起航

北京市級行政中心已正式遷入城市副中心。城建集團供圖

“我們已經在城市副中心辦公,是一家人。”2019年1月15日,北方隆冬之際,北京人代會的會場卻暖意融融。市委書記蔡奇與通州團代表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親切的開場白,引起代表們會意的笑聲和掌聲。

此時,距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剛過去4天。

如果歲月也能夠摁下回放鍵,人們可以更加清晰地見證副中心這座新城的橫空出世: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提出,結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構建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結合的格局;

2015年7月11日,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決定,聚焦通州,加快副中心建設;

2016年8月26日,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打下第一根基礎樁,僅5個多月時間,辦公大樓就拔地而起;

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城市副中心。隨後,副中心和雄安新區,被定位為首都的兩翼;

2018年12月27日,黨中央、國務院批覆城市副中心控規,副中心規劃建設邁出新的重要一步……

5年間,如何建一座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千年之城,為子孫後代留下遺產,始終是全市上下奮力求解的大題。

北京城市副中心起航

無聲搬家 同德一心

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運河——京杭大運河(北京段),水光瀲灩。南岸,一片林木,靜待春風;北岸,一座新城初見端倪。首批北京市級機關已完成了主體搬遷,涉及35個部門、165家單位。

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北京市委辦公樓主樓一層大廳,他對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人員動情地說,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建城立都以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對新時代北京的發展是一個重大機遇。你們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了貢獻。

劉煦淳就站在人群中,使勁兒鼓掌。她所在的北京市直機關團工委是首批遷入副中心的單位之一。“原先是在長安街沿線、東單路口東的一座大廈裡辦公。去年11月22日啟動搬遷,東西的搬運都是在夜裡進行。2018年11月26日我們正式到副中心上班。那天是個週一,我記得特別清楚。”

單位搬到副中心,她的通勤時間明顯長了,“坐地鐵,或者在網上預約定製公交。不堵車的情況下,單程是1小時10分鐘。”她說,“但辦公條件比之前明顯改善了。大樓美觀大方,辦公室也很寬敞,周邊景觀設計也很不錯。”

市發改委搬遷工作先遣組組長孫俊說:“每天趕頭班地鐵,路上有座兒,正好可以梳理一下當天的工作安排。”

從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中心城往東,水脈相連的新城因為他們的到來,更加生機勃勃。

劉煦淳說,大家一定會牢記總書記的囑託,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一天接一天踏踏實實地努力奮鬥,把我們的城市副中心建設得更美好,把京津冀協同發展宏偉藍圖變為現實。

寸陰若歲 5年營城

和劉煦淳一起在市委大樓大廳裡見到總書記的,還有一位穿著藍色工裝的人。他就是北京城建集團城市副中心A1項目常務副經理胡憲章。

胡憲章興奮地告訴記者:“兩年內,我已經是第二次和總書記見面啦!”上一次是在2017年2月24日,總書記首次到副中心視察,慰問了奮戰在工地上的副中心建設者們,他也在其中。

雖然外面寒風凜冽,胡憲章心頭熱浪澎湃:“城市副中心A1項目就是我們的團隊完成的。從一開始一片荒蕪,什麼都沒有,到現在投入使用,前後用了不到3年時間。”

寸陰若歲,5年營城。背後是建設者們只爭朝夕、“功成不必在我”的忘我奮鬥。

2016年剛開春,A1項目生產副經理褚炳鋒帶著60名工人進駐現場,他們住在集裝箱內,吃著泡麵,在零下10攝氏度的嚴寒中,硬是用18天建好了1600米的硬質圍擋,一個月移走了6.3萬方棄土。

項目經理寧衛東清晰地記得每一個工程節點:2016年8月26日,打下第一根樁;2016年10月14日,下了第一根鋼筋;2016年10月25日,澆築第一塊底板……

聚焦副中心6平方公里的行政辦公區工地,夜以繼日的衝刺下,一個又一個紀錄被刷新:17臺塔吊同時在現場忙碌,A1樓平均每4天就“長”出一層;完成31.5萬平方米主體結構施工、92天封頂的“副中心速度”,北方冬季施工前所未有;機器人全程監控工序,所有建築都是綠色二星級以上……

建一座沒有“城市病”的新城,還要在“看不到的地方”發力。

雞年春節,大年初四,家家戶戶忙著走親訪友,時任副中心投資建設集團通州分公司管廊工程指揮劉旭東大步流星,順著臨時鋪設的土路鑽進了行政辦公區十多米深的地下。

當天,管廊6標段打下了第一根工程樁,行政辦公區綜合管廊建設正式起步。

不同於北京主城區局部嘗試的管廊工程,副中心管廊連片成網,僅一期工程就有11.3公里,覆蓋9條街道。這場現代化的“地道戰”,為北京治理“大城市病”,打開了一扇門。

地上城與地下城,齊頭營建。

地上,除了一座座新樓拔地而起,通州區啟動了新華大街、休閒公園、東南郊溼地等重點綠化工程65個,總建設任務13.5萬畝,全區在黑臭水體治理、河道綜合整治、水網建設上下功夫,城市副中心建成區基本實現汙水收集處理設施全覆蓋,汙水全收集、全處理。

地下,綜合管廊內,8大類18種市政管線集納到一起,檢修人員、智能機器人可以直接在裡面檢測和維修,隨著城市的建設發展,新的市政管線可以隨時入廊運行;四通八達的交通環廊,將使副中心核心區域的小汽車基本在地下行駛,地面的開闊空間,主要留給行人和自行車,打造愜意的慢行系統;在6號線、八通線、7號線東延的基礎上,新的副中心地鐵線路正在規劃,將形成七橫三縱的軌道交通線網,實現副中心與中心城區和新城之間的快速通達。

牢記囑託 藍圖落地

穩紮穩打,一張藍圖幹到底。

北京城建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行政辦公區市委辦公樓物業服務負責人徐豔說:“讓大家安心舒適地工作,是我們的初衷,也是我們的目標。”辦公大樓用上了智能管理系統,無論是大廳燈光,還是會議室溫度,都能實現自動化控制,更加精準高效,智慧辦公在行政辦公區正由設想變為現實。

市發改委搬遷工作先遣組組長孫俊的辦公室設在新辦公區4號樓1層,屋門正對樓門,即使戶外氣溫跌至零攝氏度以下,門也一直敞著,為的是“誰都能第一眼看見我”。孫俊兜裡總揣著一個巴掌大的本,紫紅色封皮被磨出毛邊。“1號樓6層通風系統”“理髮室太陽能熱水”“職工之家細節”……每日,本上都要記上十幾個關鍵詞。他說:“剛接手的時候我也犯嘀咕,覺得工程量太大,能完成麼?多虧是在行政辦公區,遇到建設問題我就跑趟住建委,學學人家的經驗。碰到規劃上的事兒,規自委也在這裡。要是在中心城區,可經不起這麼跑。”

如今,發改委辦公樓裡,有多處閱覽室,每間辦公室都用上了分類垃圾桶。“這些經驗也正在其他機關單位推廣。”孫俊笑著說。

這種勇於創新、勇於擔當、時不我待的節奏,已然成為城市副中心的一種標配。1月18日上午,市教委副主任李奕在城市副中心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日傍晚,他和同事們趕到北五環的北京會議中心,參加“市民對話一把手”訪談節目。他說:“初步協調城六區幫助遠郊區擴大優質資源,近19所郊區校獲益。其中就有通州的學校。”

當下,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周邊共規劃了十餘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北京學校、人大附中通州校區、黃城根小學、北京第五幼兒園副中心園等,都地處行政辦公區及周邊。規模最大的北京學校工程,2018年12月順利實現小學部工程主體結構封頂;人大附中通州校區小學部和北京市第一幼兒園海晟實驗園副中心園已完工,具備開學使用條件;黃城根小學和北京第五幼兒園副中心園預計2019年投入使用。北京二中通州校區、首師大附中通州校區、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區、北京五中通州校區、景山學校通州校區等一大批名校,也已在通州佈局。

去年12月底,友誼醫院通州院區開診,這是距離北京城市副中心市級行政中心最近的三甲醫院。北大人民醫院通州院區、東直門醫院東區二期、潞河醫院四期、潞河醫院分院,都將在2019年完工。安貞醫院通州院區、首都兒科研究所通州院區、友誼醫院通州院區二期等多個醫療項目,計劃2019年開工建設,預計三四年內竣工。

市婦聯一位工作人員趁著午休,拿著手機研究行政辦公區周邊環境:“我很期待將來可以把家搬過來,這樣孩子就能在這裡長大。”

停車設施、文化設施、體育設施、會議中心……城市副中心的公共設施正在逐步建設和完善,並以此帶動中心城區相關功能和人口向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轉移。

文脈相續 協同發展

2019年春節假期剛結束,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公佈了2018年度績效管理工作自查報告,其中提到,本市去年啟動了副中心“城市綠心”起步區詳細規劃方案及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建築設計方案徵集工作。

悠悠運河水,千年文脈相續,將由這些北京新地標娓娓講述。

“這座新博物館由首都博物館進行運營。”雖然新館還未建成,首博館長韓戰明和同事們已開始為“東館”忙碌起來。

兩座“首博”,有何區別?

地理座標上,一東一西,“東館”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算是北京東大門的“窗口”;現首博位於中心城區復興門外大街,算是北京作為都城的“會客廳”。

時間軸線上,東館以展示北京城市3000餘年發展的歷程為主,講述的是“城”的故事;現首博以展示800餘年來北京作為國家首都的歷史文脈為主,講的是“都”的故事。韓戰明說:“兩座館在展示內容上各有側重,相輔相成,突出都與城的關係,都值得一看。”

今年內,東館啟動建設。按規劃,這裡將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側形似巨帆,高高揚起,造型舒展。北側結構猶如船隻,堅實厚重,謙遜質樸。南北之間以連廊連接,河水於廊下穿流而過,建築倒映其間。若以六環路為視角,“帆船”正在乘風破浪、奮勇前進。而在行政辦公區視角,“巨舟”靜靜地在港灣裡停泊。建築形態動靜交替,步移景異。建築南側採用層層疊落的設計手法,與自然地形相融合,成為“城市綠心”的有機組成部分。設計方介紹,靈感來自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3個元素,以運河為線索,將歷史文化融入建築。

另外兩座文化設施也將在今年啟動建設。其中,劇院的設計源於通州古糧倉和運送物資的船舶,設計為表演藝術的三個“文化容器”。這裡將佈設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院,各有座位1600個、1500個和1000個。圖書館則將宛如一枚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赤印”,落在“城市綠心”的畫卷上。這裡的屋頂以銀杏葉片為靈感來源,彷彿森林傘蓋般的樹狀建築結構,將營造一個溫馨寧靜的閱讀空間,寓意著本土文化和知識的傳承。

2019年北京市兩會上,市人大代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黨委書記辛有清回答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友誼醫院通州院區什麼時候正式開診?”

這座老牌的三甲醫院,位於西城區,始建於1952年。醫院通州院區,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第一個落地的醫療項目,2018年12月22日試開診。

“從醫院開始搭圍擋,施工的時候開始,我和鄰居們就盼著能早點開門,給市政府熱線打了好幾個電話。”患者梁女士說,“原來看病,得進城,最近就是朝陽醫院、民航醫院,看一趟病披星戴月的。”

李先生年過古稀,腿腳一直不方便。“我是通州院區第一批住院的,要換關節,就想著跟家門口能做手術,所以一直就等著友誼醫院開門呢。”如今,他已經順利完成手術,正在康復中。

辛有清說:“原來,通州或者北三縣和雄安的人來友誼醫院看病,需要往返奔波,也給中心城區帶來擁堵。但現在有了通州院區,既改善了中心城區醫院的擁擠,緩解了周邊的交通擁堵,也減少了患者的就醫成本。”

為了方便醫院的醫生兩院跑,友誼醫院特意開通了班車。一位大夫說:“早上六點多出門,晚上到家七八點。確實比以前通勤時間長,但我相信今後會變得更方便。”

千年之城,萬種期盼。

目前,通州區總體規劃法定審查程序已經完成,待修改完善公示後,將以市政府的名義批覆。同時,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地區協同發展規劃工作加快推進,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河北省廊坊市北三縣地區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京津冀協同發展越加細化,燕趙大地必將上演更多奇蹟。

回首5年,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北京以實際行動回答著“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時代課題,藍圖正在變成實景。

肇始於春天的故事,將在千年之城不斷續寫出新的華章。

副中心控規

五大關鍵詞

新時代的精品城市

要把城市副中心建設成為新時代的精品城市。要通過精心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精準服務,努力把城市副中心建設成為新時代城市建設發展的典範。

以副輔主、主副共興

要處理好和中心城區的關係,帶動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向城市副中心疏解,同時更好加強對中心城區首都功能的服務保障,實現以副輔主、主副共興。

三個示範區和六個“城市”

要努力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和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建設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使城市副中心成為首都一個新地標。

一帶一軸多組團

“一帶”指依託大運河構建城市水綠空間格局形成的藍綠交織、凸顯公共空間魅力的生態文明帶。“一軸”指依託六環路建設的功能融合活力地區,是一條清新明亮的創新發展軸。多組團則是依託水網、綠網、路網,形成的12個民生共享組團和36個美麗家園(街區),通過組團中心和家園中心加強對各組團之間的均衡配置。

北京新兩翼

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北京的重要一翼。與雄安新區共同形成北京新的兩翼,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延伸,實現一核兩翼共同促進首都功能優化提升。

監製:陳巖

美編:焦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