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霸邏輯和滅國邏輯的碰撞,開啟吳國滅亡祕鑰,掀起戰國大序幕

稱霸邏輯和滅國邏輯的碰撞,開啟吳國滅亡秘鑰,掀起戰國大序幕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吳國原為周王姬姓諸侯國,屬姬姓吳氏,春秋時五霸之一。

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的故事千古流傳,至今不衰。

先是吳滅越,然後吳國達到在中國歷史上的頂峰期,北上與晉齊兩中原強國爭霸,與諸侯盟會於黃池。隨後沒幾年就被越王滅國。

傳統歷史觀點認為,吳王夫差驕傲自大,腐化墮落,最後身死國滅;而勾踐意志堅定,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最終戰勝了強大的吳國。

近期讀了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黃樸民寫的一本歷史奇書《歷史的第三種讀法》,從另一個側面解讀了這段歷史,憑藉對歷史規律和戰略大勢的宏觀把握,顛覆了我們過去對吳越爭霸的理解,別有一番味道,讀來讓人暗暗稱奇。

稱霸邏輯和滅國邏輯的碰撞,開啟吳國滅亡秘鑰,掀起戰國大序幕

作者認為,吳越爭霸正處在從春秋到戰國的過渡時期,其中的歷史大勢已發生了變化,開始由爭霸之戰變成了滅國之戰。越王把握住了這個趨勢變化,所以最終成功的滅亡了吳國。

他認為,吳國滅亡絕對不是吳王夫差在性格、品德上有什麼問題,而是因為他的觀念過時了,認知水平太低所致。

春秋時是貴族之戰,也稱君子之戰,因此一般是點到為止。也就是說只要有一方明顯戰敗了,另一方只可以追趕五十步,失敗的一方跑五十步就安全了。如果失敗的一方跑了一百步,是要被人笑話是膽小鬼的,所以有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和典故。

稱霸邏輯和滅國邏輯的碰撞,開啟吳國滅亡秘鑰,掀起戰國大序幕

春秋時的戰爭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目的明確,只是為了爭霸,當個霸主就是最高理想。因此採取的戰術是近交遠攻,領導周邊的小弟小國們去挑戰遠方的霸主。在春秋時期,沒有太大的國家,爭霸會消耗大量的資源,因此往往一個國家稱霸沒多久就會因國力衰弱被其它霸主推翻,難以支撐太久。

戰國時的戰爭,是士人之戰,也稱滅國之爭。低層士人為了能夠擊敗敵國立下大功,往往不擇手段,因此兵法流行,陰謀詭計開始成為政治軍事鬥爭的工具。為了消滅他國,往往會採取遠交近攻,先增強自己的實力,再慢慢統一天下,最終只能有一個勝出者。在這個時期,君子往往打不過小人,比如商鞅欺騙了公子卬,趁魏軍無帥擊敗魏國就是如此。

吳王夫差的思想是爭霸邏輯,而越王勾踐的思路則是滅國邏輯。

在歷史從爭霸時期進入滅國時期時,吳王夫差的爭霸邏輯過時了,所以最終只能失敗,被有更先進思想滅國邏輯的越王勾踐給滅掉了。

稱霸邏輯和滅國邏輯的碰撞,開啟吳國滅亡秘鑰,掀起戰國大序幕

在得到APP上,羅胖在談到這個故事時說:歷史不見得獎勵做得對的人,但是一定會懲罰落伍的人。

吳王夫差沒有察覺到時代邏輯的大勢變遷,所以成了歷史的犧牲品。而我們這些現代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明明互聯網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嵌入我們的生活當中,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終究還是有不少人在認為是互聯網搞亂了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害群之馬。

大劉的《三體》中有一句話:消滅你,與你無關!

稱霸邏輯和滅國邏輯的碰撞,開啟吳國滅亡秘鑰,掀起戰國大序幕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我們最大的對手就是自己的認知,只能提高自己的認知,才能走上成功的臺階。同時我們也沒有明確的對手,降維打擊我們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來自擁有升維思想的來自其它行業的資源整合者。

當深圳的山寨機工廠紛紛倒閉時,小手機廠商們都在抱怨同行的無序競爭,而沒有看明白,他們真正的對手是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小米,用低價優質的產品把山寨機整體淘汰出了市場。

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只有持續迭代更新認知,才有可能不被時代淘汰出局。這也是《歷史的第三種讀法》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有空大家也來讀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