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師範大學馬鈴薯科學研究院獲得重大科研進展

雲南網訊(記者 陳鑫龍)1月14日,國際頂級植物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在線發表了雲南師範大學馬鈴薯科學研究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共同完成的馬鈴薯自交衰退遺傳機制解析成果。

馬鈴薯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安全保障作物,是雲南省主要糧食作物。與其他穀物類糧食作物不同,普通栽培馬鈴薯是同源四倍體物種,而四倍體遺傳的複雜性和塊莖繁殖的特點成為馬鈴薯育種研究和產業發展中的兩個結構性障礙。為徹底打破產業發展中的障礙,雲南師範大學馬鈴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所長黃三文研究員聯合國內外優勢單位發起了“優薯計劃”項目,用基因組學和合成生物學指導馬鈴薯產業的“綠色革命”,對馬鈴薯的育種和繁殖方式進行顛覆性創新。

“自然界中70%的馬鈴薯種質資源為二倍體,其豐富的遺傳變異為“優薯計劃”的實施提供了基礎。但是,自交不親和與自交衰退限制了自交系的培育。”黃三文說,研究人員通過對151份二倍體馬鈴薯進行重測序,鑑定了全基因組範圍內共344831個有害突變。黃三文表示,這些大效應的有害突變主要位於重組率比較高的區域,說明是可以通過遺傳重組將它們有效清除的。為進一步鑑定這些有害突變的遺傳效應,研究團隊構建了3個二倍體馬鈴薯自交分離群體,並開發了一套不依賴於親本的基因分型方法,鑑定出5個純合致死位點以及4個影響長勢的位點,最終克服馬鈴薯自交不親和,揭示自交衰退的遺傳基礎。

本論文的發表是“優薯計劃”項目實施以來取得的第二項重大理論突破,為二倍體馬鈴薯分子設計育種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解析其他無性繁殖作物的自交衰退提供了借鑑。

鏈接——雲南師範大學馬鈴薯科學研究院擁有40年曆史的馬鈴薯傳統特色學科和豐富研究經驗,合作選育的馬鈴薯優良品“合作88”入選了我國與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戰略合作30年來的標誌性成果。2018年馬鈴薯科學研究院發表了3篇重要研究論文,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合作88”社會經濟影響評估結果在 “國際農業磋商組織” 和“第十屆世界馬鈴薯大會”上發佈,獲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和讚許;獲得省教育廳第六批重點實驗室和科技廳“創新創業團隊”項目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