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三本關於愛的書,總有一份愛會降臨在你的身上

1.

《一個人的好天氣》

看完這三本關於愛的書,總有一份愛會降臨在你的身上

作者的語言很平淡很真實,講一個20出頭的女孩到東京打工,寄宿在70多歲的舅姥姥家裡,一大一小兩個人的生活。從春到冬,女孩懷著賺100萬日元的夢想,換了幾份工作,也經歷了被分手、暗戀、談戀愛、再次被分手,和舅姥姥的關係也從最開始的尷尬不自然到中間的相互依靠陪伴到最後的依依不捨。又一個春天來到了,女孩找到一份新工作,搬出了舅姥姥家,新的生活開始了。

不過在小說有些低沉的整體基調下,開頭部分和結尾部分的兩句話,倒是讓我隱約感到一些力量。一開始,知壽小姐有一句這樣的表白:“我想做一個像樣的人,度過一個像樣的人生。想盡量鍛鍊自己的肌膚,成為一個能夠經受任何磨難的人”——要不是回頭再翻了一次,我可憐的記性根本就抹去了知壽小姐這樣可愛而堅韌的一面。而在決定搬出吟子家的時候,知壽這樣勸自己:“其實不用走也行吧。我也不怎麼想走,可是如果現在放棄一個人過的打算,我就會總是依賴這裡,糊里糊塗過一輩子的”。

雖然沒有結局,我倒猜想,知壽應該會更有更主動的青春姿態,會有一段甜蜜穩定的戀情,會開始真誠地掛念吟子。因為你知道的,自己踩著很好的節奏的人,會真誠熱愛生活中的一切。


2.

《愛的進化論》

看完這三本關於愛的書,總有一份愛會降臨在你的身上

《愛的進化論》跟《愛情筆記》一樣,故事情節也非常簡單,建築師拉比從倫敦來到愛丁堡工作遇上同事柯爾斯滕,兩人擦出火花,相愛結婚生子,漫長歲月中也有過婚外情,而後迴歸家庭,經歷了接受自我的漫長思索和頓悟,最後接受了婚姻的過程。本書完全可以視為《愛情筆記》的婚姻版,但四十多歲櫛風沐雨的婚姻明顯比二十多歲風花雪月的愛情複雜得多,德波頓本人也同樣經歷過婚姻、家庭、孩子的種種煩惱,他的觀察和思考一如既往地透徹,愛情婚姻中可能出現的狀況基本羅列到位,甚至詳細到分析婚姻中每次吵架的狀態和內心潛意識。德伯頓對婚姻中絲絲縷縷變化的細膩感受力和對心理的準確捕捉,加上引經據典的哲學思辨,讀來不禁讓人於心有慼慼焉。

王爾德說過“每一例相愛都是希望壓倒自知之明的偉大勝利”。無論愛情如何甜蜜,浪漫和唯美最後總是會被婚姻的煙火氣所掩蓋。德伯頓對愛情的浪漫主義持批評態度,同時他也提出了一些充滿了婚姻實用主義的理念。他推崇古希臘的戀愛哲學,認為愛情是對另一個人的美德和成就的仰慕,愛情是一個互相教育、讓彼此變得更好的過程。對於所謂的Mr. Right,他說“‘合適人選’的真正標誌,不是完美互補的抽象概念,而是忍受差異的能力”。他認為從存在主義的角度看,互相適合是愛情的成果,而不是愛情的前提。沒有人是完美的,也不存在完美的配偶,所謂最合適的伴侶並不需要方方面面的志趣相投,而是有智慧和優雅地討論品味的差異。

愛情與婚姻是永恆的話題,相愛容易相處難,婚姻就更不容易,需要一生不停地修煉。從《愛情筆記》到《愛的進化論》,德伯頓一如既往地富於詩意,充滿了幽默感,用他過人的哲理分析能力把愛情和婚姻剝繭抽絲,最後落實到了實用主義的角度,指出接納婚姻就是放棄追求完美,相互適合是愛情的結果而非前提,最適合的人是能夠忍受彼此之間的差異,互相接納對方。愛既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能力。


3.

《卡羅爾》

看完這三本關於愛的書,總有一份愛會降臨在你的身上

《卡羅爾》是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於1952年創作的小說,雖然是被標上了同性文學的標籤,但其實在描寫上它反而更多的是注重於展現女性如何獨立生活,如何拋開世俗的偏見去追求自己愛情的這一面。在當時社會不容忍這種愛情的大環境下,《卡羅爾》的出現彷彿在無形中解救了無數困惑於自己愛情中的女性,真實的還原了愛情的純粹模樣,同樣也為這類群體提供了一個認清自我以及在現實中如何瞭解幫助自己的一種心靈上的渠道。

《卡羅爾》在描寫上是從特芮絲的角度出發,從這個方面來看,小說中不僅僅是在講特芮絲與卡羅爾之間的愛情,同時也在講述著特芮絲的成長曆程。從一個19歲懵懂無知的孤單少女到在認識卡羅爾之後心理上的成長與改變,可以說特芮絲是在遇到卡羅爾之後才瞭解到愛情的模樣的。在書中,作者也著重對特芮絲在陷入戀愛後的情感心理表現進行深入的描寫,再加上特芮絲本身所帶有的浪漫色彩,使得特芮絲這個形象總是充斥著極端毀滅主義。特芮絲內心的敏感與神經質反而讓大家忽略了她性格中堅韌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