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幸運的皇帝

乾隆是古往今來最幸運的君王。

雖然七年戰爭被丘吉爾稱作“七年戰爭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除了歐洲之外還涉及了北美、印度和菲律賓、西非,但是和大清屬實扯不上甚麼關係,可是偏偏乾隆卻因為這場戰爭得到了莫大的好處。

沒事找錘的普魯士腓特烈二世,可能還是東方乾隆大帝的大恩人。

且說1756年—1763年的七年戰爭,起因是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偷了自己奧地利表妹瑪麗亞·特蕾莎家的西里西亞。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法國在尼德蘭暴打英荷聯軍,派去幹奧地利本土的軍隊卻被路德維希·安德烈亞斯·克芬許勒元帥幹了個稀爛,普魯士偷雞偷得極為愉悅,腓特烈大王發現偷到西里西亞真的會變得開心,體會到了把法國拿著當槍使的快感,極為膨脹。

英國這時候正因為印度問題和法國鬧得橫挑鼻子豎挑眼,極為不對付。就想要拿正開心著的腓特烈二世當槍使,結果腓特烈二世還真乖乖上套,和英國結盟,法國一下暴怒,於是撕毀和普魯士的盟約,又拉了沙皇俄國,結成法、俄、奧地利三國聯軍暴揍腓特烈二世,趁著這個機會,英國把法國的加拿大和印度領地都給拆遷了(後來法國為了報復,路易十六同志賣腎援美,把英國建設了上百年的北美十三州給玩沒了,但國際主義的路易十六也玩得國庫空空,把自己弄上了斷頭臺,這是後話了)。

東亞這邊呢,自從1745年準部雄主噶爾丹策零(不是民兵葛二蛋,是他侄孫,侄子的兒子)去世之後,準部內亂、自爆就跟吃了炫邁一樣停不下來。被哈薩克人反推,奪回全部侵地不說,內部維吾爾人也反抗不斷,加上雪災、疫病,鬧得跟煮八寶粥似地一團糟,連著換了好幾個可汗,不斷有受不了內訌的準部牧民組團投奔大清。終於到了1754年,輝特部部主阿睦爾撒納也因奪位不成,被連著家口部屬趕了出來,投靠乾隆大帝。

乾隆大帝圍觀了9年的準部內亂之後,和一群顢頇的臣子開了一年的會,終於出兵,被眾多清吹吹噓成力排眾議。

乾隆介入準部局勢的時候,準部首領可用之兵已經不足一萬。而雍正年間光是對準部最大的一場勝利額爾德尼昭大捷殺敵數量就有一萬,但那時的準部正處於巔峰時期,損失一萬精兵也只是與大清議和,甚至沒有割地。到了乾隆朝,持續九年的內亂讓準噶爾虛弱不堪、人心惶惶。格登山之戰,阿玉錫、巴圖濟爾噶爾、哈什等二十二騎前往偵察,他們利用在服飾、語言等方面的有利條件,順利到達山頂,在夜色的掩護下,直搗達瓦齊大營,拍馬橫矛,搴纛大呼,槍矢併發,聲震山谷。達瓦齊所部早已士無鬥志,聽到槍聲喊聲,頓時兵潰如山倒。阿玉錫等擒獲大小首領二十餘人,降者六千五百人。

這一戰看起來強無敵,但是,搞笑的是,阿玉錫、巴圖濟爾噶爾、哈什這三人全是降附大清的準部叛徒。可見準部此時分崩離析,降者不斷,阿睦爾撒納、薩喇勒、三車稜、班珠爾等率同進討的部眾都是準噶爾的同族,所以對伊犁準噶爾人影響很大,使其鬥志瓦解,紛紛降附。達瓦齊得知清軍兵力多達五萬人,率領不滿萬人的部眾困守荒山,人心動搖,早全無抵抗之力了。

達瓦齊很快被活捉,押送到北京,乾隆大帝宣告準部覆滅。

然而事情還沒完。

清軍兵分兩路進攻伊犁、征伐達瓦齊時,阿睦爾撒納任定邊左副將軍。攻佔伊犁後,他廣結黨羽,欲挾清廷封其為厄魯特四部總汗。清廷以“行飲至禮”為名,準備召回處置。阿睦爾撒納在前往熱河途中,藉口暫歸治裝,逃回塔爾巴哈臺,唆使同夥乘機搶掠清軍臺站,襲擊伊犁。

之前討伐達瓦齊的清軍主帥班第被困,戰敗自殺,所部全軍覆沒。班第同志麾下有精銳八旗索倫兵(乾隆大帝從黑龍江地區抽取的土著精勇,不同於一般已經腐化的八旗子弟)五百,維吾爾兵數千,不說破敵,理論上突圍不成問題,班第卻被滅團,可見迫真癈霧,無法洗地。

很顯然,按照正常的劇本,就是阿睦爾撒納成功利用清軍奪權,清軍為人作嫁,徒勞無功。很快阿睦爾撒納重新整合混亂的準部,繼續成為清朝的大敵。

就在這時候……天花、瘟疫相繼爆發於天山南北,準部人口牲畜死亡無數,人心惶惶,壓根無法組織起像樣的抵抗。

阿睦爾撒納此人其實真可以說是工於心計,千算萬算,只是沒有算到天花的爆發。

阿睦爾撒納反叛後,並沒有出現如他所預期的紛起響應反清的局面。由於天花的爆發,人心恐慌混亂,讓準噶爾人看不到反清勝利的希望。許多首領反叛不久就倒戈相向,與阿睦爾撒納為敵。準噶爾部再次陷入混戰之中。阿睦爾撒納面對清廷大軍壓境,無法組織有效抵抗。

乾隆派出大軍,追剿阿睦爾撒納整整兩年,並沒有抓到幾根毛。阿睦爾撒納同志是識時務的,眼見情況不好,於是逃到沙俄境內,希望等清軍退兵後,靠著沙俄的力量東山再起。隨後,有數萬準噶爾部眾(包括老弱婦孺)也隨著逃入沙俄境內。

很顯然,毛子本來也是這麼打算的。沙俄一直在密切關注著準噶爾的形勢,並屢屢向阿睦爾撒納表示歡迎其投誠,故阿睦爾撒納投奔俄國絕不偶然。然而倒黴的是,乾隆二十二年九月,阿睦爾撒納染上天花病死,時年35歲。

雖然阿睦爾撒納掛了,但俄羅斯境內還有數萬準噶爾人,如果沙俄幫忙選出一個新首領,再發兵支援一波,未必不能讓準噶爾復國。那麼沙俄為啥沒這麼做呢?

畢竟大清吃下新疆,對於沙俄來說並不是好事啊。

其實答案很簡單,阿睦爾撒納投奔沙俄的1757年,七年戰爭中的大耶格爾斯多夫戰役正好爆發,沙俄正忙著暴打作死成性的腓特烈二世(據說此君歧視女性,用瞎罵之術辛辣地嘲諷奧地利、俄國和法國三位把握政權的女性——即奧地利大公特蕾莎、俄國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夫娜和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為“三條襯裙”,結果才導致自己被三大強國抱團吊打)。至於準噶爾的破事,既然阿睦爾撒納已經掛了,就懶得理會這些麻煩了。人家沙俄在內的眾多列強又不是像清粉想象哪樣,一天到晚就盯著大清不幹別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腓特烈大王捨己為人,不但幫大英擋了槍,也是大清王朝的大恩人,這種國際主義精神值得讚美。

說到這裡,清吹是不是又要換個思路。正是我乾隆大帝高瞻遠矚,密切關注歐洲局勢。聽說腓特烈大王正在作死,估摸著沙俄顧不上準部,才大舉進討,一朝剿滅,功蓋秦皇漢武?

聽起來有點道理……不過呢……乾隆大帝發兵第一次征討準部的1755年,俄國還沒揍腓特烈大王的打算呢(1756年5月1日《凡爾賽協定》簽署,隨後沙俄才加入法奧俄同盟),莫非乾隆大帝會未卜先知麼?

話說這種尬吹乾隆大帝的神論,在元清吧和美國新清史還能找到不少,比如某華裔美國學者就宣稱乾隆打緬甸,是為了粉碎緬甸的東南亞霸權,最終成功重創了緬甸,將其納入封貢體系中,也導致了暹羅的獨立。但是這實際上也是倒果為因的扯犢子。更多資料顯示,乾隆皇帝對緬甸等國的情況是茫然無知的,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連暹羅被緬甸所滅都不知道,而隨後鄭信驅逐緬甸人復國的時候,清朝又是直到清緬戰爭結束,才知道此事。而緬甸在清緬戰爭一路吊打大清,國力基本上沒啥損失,在清緬戰爭結束後的數年裡,緬甸又多次出征東南亞各國,並取得一定戰果,顯示出仍然雄厚的國力就是明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