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媽媽千萬別談“產篩”色變~

產前篩查是為了預防和減少新生兒出生缺陷應運而生的一種簡便、經濟和創傷小

的檢測方法。

長期以來這一領域都是圍產醫學關注的焦點

談到產篩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

新生兒出生缺陷的主要內容和危害:

它主要指嬰兒出生時即出現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異常,在發達國家其發生率約為2-3%,在我國則更高,甚至較發達國家翻倍,造成的經濟損失、社會和家庭負擔,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在出生缺陷治療和護理方面的花費超200億元人民幣。

鑑於此,每名孕婦均應進行正規的產前篩查

孕媽媽千萬別談“產篩”色變~

糾結一:篩查時間易錯過!

目前產前篩查最主要的三種疾病是先天性心臟病、開放性神經管畸形和唐氏綜合徵(21-三體綜合徵),另外還包括13、18-三體綜合徵等。

在不同的孕期,產前篩查的內容不盡相同,而且這些檢查都有一定時限性,錯過了某一時間段就會錯失一次對胎兒質量檢驗的機會,常常會導致孕婦本人甚至整個家庭陷入非常焦慮和糾結的境地。因此,遵醫囑規律產檢和參加篩查是非常重要的

產前篩查的主要措施包括:

在早孕期(11-13+6周)採用超聲檢查NT值(小於2.5mm為正常);

孕中期(16-18周)採用血清學指標進行唐氏篩查(小於標準比值為正常);

孕中期(22-24周)採用超聲進行胎兒多系統、多器官篩查(觀察體表及臟器發育是否正常);

晚孕期(28-32周)採用超聲檢查胎兒生長髮育情況(觀察各器官和徑限是否正常)。

糾結二:唐氏篩查問題多

最重要、也最容易讓人產生糾結的就是唐氏篩查。

唐氏綜合徵,在染色體畸形中發生率最高,佔受孕人數的1%,多數會在早期發生自然流產,這是母體對胚胎的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但是能成功娩出的唐氏綜合徵新生兒佔全部新生兒的1/800左右,這仍是一個較高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35歲以下孕婦生出唐氏兒機會也較高,因此,所有的孕婦均應行唐氏篩查

唐篩低風險並不能完全排除唐氏綜合徵的可能,低風險者仍有發病風險。一切應遵主治醫生意見。

唐氏篩查的高風險包括很多情形

如果孕婦在預產期時已經達到或超過35歲,就要做產前診斷。

其次是21三體的風險值≥1/270

13和18三體的風險值≥1/350,也是高風險。

有些患者的風險值雖然低於1/270或1/350,但是高於1/1000,業界通常稱之為臨界高風險(也叫“灰區”),也建議其行胎兒染色體核型分析。

另外,有些患者測得生化指標的MOM值在異常範圍,也將其歸為高風險,比如AFP MOM≥2.5;Free β-hCG MOM≥2.5;μE3 MOM≤0.7等情況

什麼是MOM值?

簡單來說是:孕婦個人的生化指標在人群中的分佈狀態。未分佈在大多數孕婦的平均水平應該提高警惕。

孕媽媽千萬別談“產篩”色變~

糾結三:產前診斷有風險

傳統的產前診斷是1.羊膜腔穿刺術(簡稱羊穿)2.絨毛穿刺術3.臍帶血穿刺術等有創操作獲取胎兒細胞,進行細胞培養和染色體核型分析,其中應用最多的是羊穿。

但是最令廣大孕婦糾結的莫過於羊穿的主要侷限性:雖然穿刺本身較為安全,但仍存在個別穿刺失敗的情況,可能引起流產、感染、羊水滲漏的風險,總體的胎兒流失率約為0.5%;羊水細胞的培養存在個體差異,不能確保完全成功;而且,對於染色體微小結構改變、低比例嵌合、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環境和藥物導致的胎兒宮內發育異常,以及母體的汙染並不能完全排除。因此,雖然是“金標準”,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平仍不能排除所有的疾病和畸形。

糾結四:NITP不完美

近年來興起的無創性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檢測,簡稱NIPT,又叫無創DNA,是一種通過採集孕婦外周血,提取其中游離的胎兒DNA,通過測序和分析,得出胎兒染色體疾病風險的新方法,但是也給很多孕婦帶來糾結。

首先NIPT畢竟是篩查,它僅針對21、18、13-三體綜合徵三種染色體疾病;對其他染色體的數目異常及嵌合體、易位等結構異常是無效的,且價格偏高。如果NIPT查出是高風險,仍要行產前診斷。

不過,NIPT作為新的篩查手段有明顯的優勢:僅需抽取孕婦外周血,無穿刺和創傷;檢測的孕周範圍較大:12-26+6周,適合於錯過了其他篩查的患者;檢出率高,對21、18、13三體的檢出率均高。

NIPT的使用範圍也是有限的,部分孕婦不推薦使用

唐氏篩查高風險大於1/50

產前B超檢測異常

早孕頸項透明層厚度大於3.5mm

早中孕超聲發現任何胎兒大結構異常

羊水量的異常,嚴重的胎兒宮內生長受限等

三胎及以上妊娠

夫婦雙方之一有明確染色體結構或數目異常的孕婦

胎兒疑有微缺失綜合徵

其他染色體異常或基因病的孕婦

接受過異體輸血、移植手術、幹細胞治療、免疫治療的孕婦。

綜上所述,產前篩查的低風險並非完全正常,篩查高風險的患者也可能是正常的!

廣大孕婦不必談“查”色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