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不堪導師壓榨跳樓自殺:太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吃大虧

作者 | 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25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編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助理 企鵝


研究生不堪導師壓榨跳樓自殺:太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吃大虧


2019年開年,又聽聞發生了不幸的自殺事件。

據家屬控訴,這位上海某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在過去三年裡,幾乎無休無止地為導師無償工作,甚至因長時間伏案看文獻、查資料,患上嚴重頸椎病,並因過度勞累大腦缺氧休克2次。而自殺當日,導師稱其必須完成手上2篇與其碩士畢業無關的論文,否則不會讓其在2019年順利畢業。懷著滿腔憤懣,他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這位上海研究生的老父親聽聞噩耗後,突發心梗,引發無數網民的惻隱之心。好不容易把孩子培養到名牌高校讀書,寄予厚望,不曾想因為導師的關係,就這麼沒了,換了誰都受不了。

不管事情真相如何,導師到底要為學生的自殺負多少責任,對於生命的惋惜和尊重都應該是第一位的,家屬的情緒需要被人同理,也需要有宣洩渠道。單就這點來說,這個著名高校在此次事件中的應對令人失望。

令人心痛的是,這已經不是第一起因研究生和導師之間的糾紛引起的自殺事件了。

這些新聞大家大概還記憶猶新:

西安交大溺亡的博士,生前每週要去女博導家打掃衛生。

武漢理工大學自殺的陶同學,要叫他導師“爸爸”、還要幫他洗衣服做飯。

而不少有過讀研經歷的網民,跟帖“痛訴”自己在讀研期間同樣忍受導師的各種無理“虐待”,為了升學畢業,無奈地滿足了許多無理的要求。


研究生不堪導師壓榨跳樓自殺:太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吃大虧


由此可見,上面所述的已經不是孤立事件,導師和研究生之間這種“畸形”的關係已經成為一種“公害”。我強烈呼籲,各大高校藉此事件,全面、深刻地調整導師和研究生的關係,反思目前研究生管理制度中的漏洞,避免導師運用手上的“權力”淫威弱勢的學生。

同時,如果屬實,這些老師的所作所為,已經有心理變態的嫌疑。高校在加強學生心理健康關注的同時,也應當更加關注教職工的心理健康,特別對於擔任導師的人群應定期進行心理測評,不能讓這些“變態”的老師佔據“教書育人”的崗位,這不僅是對學生的高度負責,也是對這些老師的負責,督促他們可以更早地正視自己的心理疾病。

如此這樣,這樣的悲劇也會少很多。

研究生不堪導師壓榨跳樓自殺:太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吃大虧


然而,指望別人幫你掃除外在世界的不完美,比如建立更好的管理制度,排除變態老師成為導師的可能,是比較“被動”的做法。

發生這件事之後,我和朋友閒談此事,朋友認為,過去大多數的老師都很好的,碰到很壞的老師的幾率非常少,而現在要碰到一個好老師不容易,有一個認真負責,肯很好教書育人的老師是好運氣,是一種福氣。

誠然,我認同遇到好老師是“運氣”,我們往往無法選擇外部環境,也不太可能改變外部環境。但是我不太認同,如果運氣不好,就認命,更不贊同“逆來順受”的做法。而這是我想在這篇文章中重點提的。

我同情他們的不幸,但是我認為,他們對自己遭遇和生命的消逝,也不是一點點責任都沒有的。

如果說這些自殺的主要肇因是無良導師的“壓榨”,那麼是誰允許了他們的“壓榨”?

還是自己。


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非常“聽話”:

導師說什麼,他們不管內心是否同意,都會去做,而且是不折不扣地去做。


讓做的和本人學習有關的事情,會認真完成,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也會不折不扣地完成。

誰不知道,洗衣服、做飯跟研究生學習沒什麼關係?

誰不知道,研究生主要是用來研究學習的,不是給導師幹他自己的私活的?

可是,他們都同意了。

這些導師並不是沒有其他的學生,而其他的學生似乎就是沒有這些學生那麼“聽話”。武漢理工大學自殺的陶同學,他的導師有一個學生qq群,但是就在群裡發佈“使喚”他的命令,也不太叫別的人,由此可見端倪。當然,總歸是誰更“好用”,就用誰了。

於是,他們也成了這些導師心中“壓榨”的第一人選。

研究生不堪導師壓榨跳樓自殺:太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吃大虧


如果被導師欺負了,他們就沒想過什麼救濟措施嗎?

其實救濟措施有很多。

首先,是可以不聽話,看看導師能奈我何。

其實在高校,只要學生自己把學習搞好,導師也很難“對付”學生,無非是得到一些不痛不癢的批評,不被那麼“寵愛”罷了。

其次,有學院,有學校紀檢部門,有學校黨委機關,好點的學校還有教育部。學校體制是給予了許多可以投訴、舉報或者沒那麼激烈的反映情況的渠道。一般和導師不太契合,向學院反映,還是有希望換一個更人性一點的導師的。更不用說,如果“把事情鬧大”,學校相關部門,不會不出面干預。

再次,如果擔心學校偏幫位高權重的導師,可以向社會輿論求助。你看,這次事發後,家長也知道微博、頭條發佈一下,來向學校施壓。其實,學校裡的事情,都不用向這樣大型輿論媒體曝光,只要校園媒體一發布,導師就要如坐針氈了,誰也不想為了一點小事,把自己的名聲給搞臭了。

可是,你有看到這些學生在選擇“自殺”這種方式來救濟之前,有做過什麼來反抗嗎?

並沒有。他們甚至還是在努力地完成導師壓下的各種任務,臨死,還在做一個模範的“聽話”的學生!

太“聽話”了!

“聽話”到,自己受到欺負,都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還繼續允許他人欺負自己。直到身心俱疲,實在受不了,才讓自己用終結生命的方式不再“聽話”!


研究生不堪導師壓榨跳樓自殺:太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吃大虧


研究生不堪導師壓榨跳樓自殺:太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吃大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確實會發現,就是有這樣一群很聽話的、逆來順受的人。

在他們的成長環境中,從小就被父母教育“要聽話”,不管大人說什麼,是對的還是錯的,都要聽,這樣才是一個乖孩子,才是好孩子。

在漫長的從幼兒到青少年期,這樣“聽話”的孩子,其實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好評的。

他們很容易因為聽話,而更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從而獲得學校老師的表揚和稱許。

他們很容易因為聽話,從而更容易吸收比較墨守成規的學習內容,從而獲得更高的分數。

他們很容易因為聽話,獲得各種比賽或評比中的名次。


研究生不堪導師壓榨跳樓自殺:太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吃大虧


所以,“聽話”不僅讓那些“發號施令”的人很滿意,其實也讓聽話的人看起來獲得了很多好處。

因此,這在無憂無慮、人情世故並不複雜的青少年世界裡,“聽話”不僅沒有什麼危害,而且還很容易讓“聽話”者心滿意足。

一個人往往會變成“聽話”的人,不僅是父母教育的結果,也和自己在“聽話”過程中獲得過如此多的“好處”不無關係。

研究生不堪導師壓榨跳樓自殺:太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吃大虧


然而,一旦這些“聽話”的人接觸社會,或者進入更復雜的社會生活,就不見得是“優點”,甚至可能是一個人性格中短板。

首先,成人世界的規則,和小時候的規則完全不同,不僅複雜得多,而且很多帶有主觀和功利色彩。對一個人適合的規則,未必就適合另一個人。而訂立規則的人,究竟是從什麼目的出發訂立的規則,也值得三思。

簡而言之,並不是成人世界中的每一條別人要求你做到的規則,都和小時候一樣,是值得去遵循的。這些規則,有些可能是正確的,有些可能是錯誤的,有些可能就是為了“壓榨”你而設。對一個沒有那麼“聽話”的人來說,就不太容易“上當”,他們會權衡考慮,是否要接受這樣的規則,或者怎麼與規則的制定者“協商”,訂立兩個人都能接受的新的規則或共識。

比如,你要我幫你洗碗,我是不幹的,但是我可以幫你輔導下孩子的功課,而且你要給我一些錢。

比如,你要我幫你寫文章,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要給我稿費。

成人世界的關係,大多是對等的,而且只有對等的關係,才比較容易不失衡,容易保持良好的運作。導師不是殘疾人,更不是智障,洗碗、洗衣服,寫文章,他們自己就能幹,現在“分工”給你做,當然是需要對償的,你又不是做公益事業!

然而,那些習慣“聽話”的人,往往是不太明白這點的,他們很容易進入一個思維的誤區,那就是別人說的規則,就是這個世界的鐵則,不可動搖,不可商洽。恰恰也是這一點,當他們受盡了屈辱之後,往往看不到,其實人生還有很多條路可以走。


研究生不堪導師壓榨跳樓自殺:太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吃大虧


其次,“聽話”的人其實很容易吸引那些“發號施令”的人。從心理學和系統論分析,任何關係都有一定匹配性。習慣了“受虐”的人,往往就會吸引“施虐”的人,甚至會培養身邊的人變成“施虐”的人。

如果一個人不接受“施虐”,甚至反過來“虐”那些“施虐”的人,會把“施虐”者弄得頭疼不已,因此他們不會選擇具有反抗——也就是不太“聽話”的人作為自己“施虐”對象。

而反過來,因為“受虐”的人,很容易接受“受虐”,所以當一個人嘗試一次對其“施虐”,發現並沒有反抗,往往會得寸進尺、變本加厲,因為看起來很容易下手,從而,“小虐”可以升級為“大虐”,到最後就是一發不可收的“狂虐”。

小時候,父母可以在身邊時常保護,而且環境總是比較單純。但是長大之後,大學校園、社會上,總是有形形色色的人存在。如果繼續很“聽話”,那麼他的身邊其實充滿了危險,因為

這些在別人身上得不到滿足的人,是要變本加厲地從“聽話”的人身上找到滿足的。


研究生不堪導師壓榨跳樓自殺:太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吃大虧


再次,“聽話”的人失去基本判斷的能力,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到危險的境地。

“聽話”的本質,就是讓別人來決定自己的生活,以別人的喜怒哀樂作為自己的喜怒哀樂。

其實,導師不想給自己畢業是她的事情,你自己還是可以想辦法讓自己畢業的。作為不太會聽話的我們自然懂這個道理,可是在“聽話”的人心中,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是有辦法的。因為從小到大,他們的生存之道就是“聽話”,通過“聽話”來獲得他人的稱許,來解決問題。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反抗”,而且也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的生活”。他們的生活,就是聽別人的話,按別人安排的道路去走。所以,一旦發現,聽話也沒有用,或者這條別人安排的道路可能要走不通了,就很容易沒有方向。

所以,即便他們在殘暴的導師手裡勉強倖存下來,在今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也註定會讓自己陷入許多危險的境地。

逝者已矣。

我哀其不幸,更怒其不爭。

當然,更重要的是,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引起以培養孩子“聽話”為己任或者以孩子“聽話”為榮的家長的重視。這並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情,恰恰是你從現在開始,就要改變孩子這個不良習慣,讓他們真正成為能夠有反思精神、有獨立判斷能力的人。

也寫給那些至今還是“聽話”的乖寶寶的成年人。希望這些鮮活的逝去的生命,能夠引起你的反思,不再因“聽話”一路獲益過,就麻痺了自己的感受,讓自己繼續心甘情願地“受虐”。

只要我們都開始不那麼“聽話”了,那些人往往也就不敢隨便“發號施令”了。

再次為不幸逝去的年輕學生默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